APP下载

近十年来香菱形象研究综述

2018-07-12王鹏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21116

大众文艺 2018年16期
关键词:学诗香菱红楼梦

王鹏珍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

香菱是《红楼梦》中第一位出场的女子,也是位列金陵十二钗副钗的之首的重要人物,历来受到研究家的重视。孔令彬《二十世纪以来香菱研究综述》1、郑琦《<红楼梦>香菱百年研究综述》2,已对新世纪以来香菱研究的成果做出了归纳与总结,而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近十年香菱研究在前人的努力之下,不断拓新,审视角度多样,研究范围扩展,许多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入,亦取得了重大成果。据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共有相关研究论文46篇,仅就能之所见,对近十年来所讨论的问题综述如下。

一、人物形象研究

(一)人物命名

关于香菱一生三个阶段三个名字的命名涵义,自清以来早有人点评,脂评就曾言,“二字仍从莲上起来,盖英莲者应怜也,香菱者亦相怜之意。此是改名之英莲也”,由此生发,后人多有阐述,如蒋和森《红楼梦论稿》3中认为,由“英莲”改名为“香菱”再到“秋菱”,是香菱薄命史的3个阶段,是她打骂和屈辱生活开始的标志,后人也多持此观点。近十年以来,对香菱之名另有新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名字隐喻下的命运之新探。袁锦贵《从香菱改名看香菱的命运——<红楼梦>中“香菱”新解》4中细致分析了“英莲”之含义,指出“英”即“瑛”者,暗示了香菱与宝玉之间的关系,并从民间歌谣角度指出“莲”中体现出的爱情指向,又以文本内证——《呆香菱情解石榴裙》——最终得出香菱与宝玉之间的爱情关系的结论。其二,探讨香菱之名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义,如马涛《藕叶清香胜花气——论香菱名字的文化寓意与现实批判性》,5深入揭示了“莲”与“菱”意象隐喻下的高逸人格象征和文化追求。其三,更加关注香菱与夏金桂之间的关系。菱花本为夏之物却被强行改为“秋菱”,“金桂”是秋之盛花却冠以“夏”,其中暗含深意,陈慧玲《<红楼梦>香菱改名的批判功能》便集中于改名事件,从心理机制角度分析了夏金桂改名的原因,并深入指出了此事件背后所反映的作者对儒家“正名论”深刻批判。又如马涛将“香菱”与“夏金桂”两者进行对比,前者象征着宁静超凡的人生姿态,后者则是对物欲的燥烈追求,两者象征了不同的人格内涵,从而寄托作者的文化理想。6历来对“香菱”之命名关注较多,而鲜少关注“夏金桂”之内涵,此文对我们今后的研究有启发意义。

笔者在阅读文本并浏览诸多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传统观点中基本将香菱一生按其命名分为三个阶段:英莲—香菱—秋菱,但是英莲被拐走时是四五岁,其间过了七八年,对过去之事全然不记得了,因此将这七八年归之于“英莲”阶段似乎不妥,从此角度切入对香菱命名之内涵或还有可挖掘之空间。

(二)性格特征

历来对香菱性格的讨论,无不着笔于其“呆”。曲楠说,香菱之“呆”生发自她纯真而天真的性情,是一种“没有被社会异化的性格”7;苏萍也言,“保持三岁孩童般的天然纯真,热诚待人,没有丝毫防卫心理,更无猜妒矫情之陋习,比湘云还天真,比黛玉还自然,比晴雯还醇厚”。8值得注意的是,在论述香菱之“呆”时,常常引用的一条论据是香菱之“笑嘻嘻”的姿态,康来新论及香菱时道,“只要看她每次展现‘笑嘻嘻’的喜颜面对人世的一切,就更加助长了读者对她的同情与怜爱。”9而对于香菱标志性的“笑”,前人少有专门研究,仅作为论据附属于文章之中,近十年来有人对香菱之“笑”做了具体的阐发,对我们细读文本,以小见大不无启示意义。

(三)爱情探究

香菱一生中按照时间先后,所遇的男子总共为三个:冯渊、薛蟠、宝玉,因此关于香菱之爱情探究也总共从这三个方面生发。对于冯渊与香菱之间的爱情鲜有研究,论及之文也重点在于其悲剧命运的探讨,如王志尧《薄命儿女 梦幻情缘——冯渊与英莲的人生悲剧》13。历代较多探讨的是香菱与薛蟠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两种观点,一是人物香菱对薛蟠之爱只是封建时代妻妾对其丈夫即主人的一种义务和责任,“这种源自封建妻妾制的义务和责任使她只能处于从属地位,没有权利去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当薛蟠要娶夏金桂,香菱也是兴致盎然地积极筹备,违背了人在情感上对两性关系的明显排他性”14;另一观点则认为香菱与薛蟠之间尚有真情,《道是无情却有情——试探薛蟠和香菱的爱情博弈》中言,“薛蟠……对香菱甚是喜爱,甚至为了她和薛母闹了一年才纳为妾室。这些类似维护的举动对于从小就过着贫苦受虐、无人关爱的生活的香菱来说是莫大的幸福和满足”15。关于香菱与宝玉之爱情说,始于《红楼梦学刊》1996年第二辑刊载的陈婴《香菱和宝玉——<石头记>中的爱情悲剧》16,此后便引发了不同的声音。近十年来有关香菱研究论及于此的多聚焦于《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一章,如祝秉权则将之称为香菱“醒了的爱情”,“她的裙,因玩‘夫妻蕙’而湿,又因遇‘并蒂莲’而解,而换。……她两次红着脸,对宝玉欲言又止,而终于对他说‘不要告诉你哥哥’的秘语,表示了她内心对宝玉的一片爱意。香菱呆而醒,爱欲蠢蠢而动”17;袁锦贵也在《从香菱改名看香菱的命运——<红楼梦>中“香菱”新解》18中明确探讨了香菱与宝玉之爱情。

二、“香菱学诗”篇章研究

随着“香菱学诗”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关于“香菱学诗”的教学论文一直呈现繁荣态势,近十年也在香菱研究中依然占有大部分的比例。据笔者统计,近十年来发表的46篇中关于“香菱学诗”的研究共29篇,其中教学论文共14篇,其学术价值一般不大。除此之外,另一被列为讨论中心的为由“香菱学诗”而探讨曹雪芹诗学观,如杨星丽从香菱写诗过程中的苦思兴情,诗歌创作中的立意写志、形式构造和审美意境角度来阐述了曹雪芹的“诗格”观19,胡桑桑则重点阐释了诗歌创作论20等。此外,在论及“香菱学诗”对其形象塑造的意义方面,刘明从其所创作的三首诗歌入手探究了其中隐含的悲剧命运,詹丹更是将其与整部《红楼梦》文本联系起来,阐述了“诗”内涵之下的人性的软弱,并将之与某些社会现象相关联21,具有现实批判性,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三、人物内涵与象征意义

作为位列《红楼梦》开篇之首且完整展现了一生经历的女子,历代研究者不可避免地都要去深入挖掘其象征性。首先,大家都注意到了香菱与秦可卿之间的镜像关系,而秦可卿又是兼黛玉、宝钗之美者,由此这四个人之间便形成了复杂的关联,赵继承就论述了香菱作为“兼美”形象的深层内涵,“‘兼美’是人性的极致,因而也只能存在于人性的两个极点,秦可卿和香菱就各自站在一个极点之上。事实上,香菱与秦可卿的并置也如同黛玉与宝钗的对峙,趋向两极而终归于一脉”22,又如袁方从秦可卿与香菱两人之间的虚实关系切入,认为作者通过这两个人物,联缀着“太虚幻境”和“大观园”两个世界,并象征着贾府败亡和大观园众女子的悲剧性命运23。此外,还有将香菱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来探讨其文化内涵的,将其“纯善宁静”的内在性格与庄子式的理想境界、逍遥型的人格理想相联系,如马涛《藕叶清香胜花气——论香菱名字的文化寓意与现实批判性》24,王晓旭《从曹雪芹的情教思想看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兼谈香菱形象的结构功能》25等。

四、叙事功能研究

香菱以完整的人物形象贯穿于整部《红楼梦》首尾,生成了其独特的结构意义。王晓旭论述了香菱形象在结构上的三种功能:引子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归结作用26,这是从故事情节发展方面来谈的,此外,在小说文本的总体架构方面,邹自振、陈建芳在《香菱——另一块补天之石》27中提出,香菱在整个文本中起到了两次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次体现在“香菱是连接甄家和贾府及大观园两个世界的‘桥梁’”。甄家与贾府及大观园存在着特殊的对应关系,而这种对应关系的确定得益于香菱这一个人物的链接之功。另一次则贯穿于整个文本结构中,“她从第一回至第一百二十回贯穿始终,实现了《红楼梦》中女性人物命运最大一个‘圆圈式’叙事结构的圆满划定”,“香菱是整个红楼女性世界的悲剧标本她的人生轨迹同其他红楼众裙钗一样,遵循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圈式”发展规律:先前她们都居于离恨天上、灌愁海中的太虚幻境,但“蜗皇不补奈何天,放下瑶台女滴仙”,问“三春过后芳菲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在人间历尽苦痛的悲剧后,她们又纷纷回到了太虚幻境”。总体而言,香菱其人,不但其名字连其人物本身都已经成为一个象征符号,在小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其作用之深之广,仍有待于深入的研究。

注释:

1.孔令彬.《二十世纪以来香菱研究综述》.《红楼梦学刊》,2013年第2期,第41—63页.

2.郑琦.《<红楼梦>香菱百年研究综述》.《镇江高专学报》,2018年第31期,第11—15页.

随着学科建设与学科评估的推进,学科的规划与发展都需要学科评估服务的支撑,关于学科评估型资源与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因此,图书馆有必要紧密围绕学科评估的发展动态,及时分析国际上主流的学科评估指标及对应检索工具,为学科用户深入了解学科评估指标与关键因素等提供参考。

3.蒋何森.《红楼梦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50—357页.

4.袁锦贵.《从香菱改名看香菱的命运——<红楼梦>中“香菱”新解》.《小说评论》,2009年第1期,第152—156页.

5.马涛.《藕叶清香胜花气——论香菱名字的文化寓意与现实批判性》.《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7期,第43—47页.

6.陈慧玲.《<红楼梦>香菱改名的批判功能》,《名作欣赏》,2010年第5期,第51—53页.

7.马涛.《藕叶清香胜花气——论香菱名字的文化寓意与现实批判性》,《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7期,第43—47页.

8.曲楠.《从“痴人说梦”到“傻女写真”——<红楼梦>“傻丫头”形象浅论》,《红楼梦学刊》,2014年第2期,第175—193页.

9.苏萍.《真应怜爱读香菱》,《红楼梦学刊》,2014年第5期,第51—53页.

10.李新灿.《温顺奴隶的悲惨命运——论香菱》,《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第73—77页.

11.王志尧.《说“憨”论“呆”话人生——史湘云和香菱的遭际警示录》,《闽江学院学报》,2002年第23期,第30—34页.

12.孔令彬.《苦难之水何以浇出清香之花》,《文艺评论》,2013年第4期,第76—80页.

13.王志尧.《薄命儿女 梦幻情缘——冯渊与英莲的人生悲剧》,《南都学坛》,2017年第27期,第45—48页.

14.郭林林.《香菱——欲望的折射与美的毁灭》,《九江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第43—45页.

15.陈婴.《香菱和宝玉——<石头记>中的爱情悲剧》,《红楼梦学刊》,1996年第2期,第190—240页.

16.祝秉权.《百味红楼:红楼梦分回品赏》,巴蜀书社 2006年,第 259 页.

17.袁锦贵.《从香菱改名看香菱的命运——<红楼梦>中“香菱”新解》,《小说评论》,2009年第1期,第152—156页.

18.杨星丽.《从<香菱学诗>看曹雪芹的“诗格”观》,《红楼梦学刊》,2018年第2期,第2页.

19.胡桑桑《从“香菱学诗”谈曹雪芹的诗学观》,《美与时代(下》,2014年第8期

20.刘明.《从香菱学诗看其悲剧命运》,《文学教育(下)》,2013年第12期,第34—35页.

21.詹丹.《香菱学诗背后,恰恰是诗的毁灭和远方的消失》,《文汇报》,2017年9月21日第011版.

22.赵继承.《回归浑沌:“钗黛合一”的另一种可能——香菱形象的深层内涵兼论湘云》,《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3.袁方.《虚实相生 统摄全篇——论秦可卿、香菱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第22—28页

24.马涛.《藕叶清香胜花气——论香菱名字的文化寓意与现实批判性》.《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7期,第43—47页.

25.王晓旭.《从曹雪芹的情教思想看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兼谈香菱形象的结构功能》.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26.王晓旭.《从曹雪芹的情教思想看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兼谈香菱形象的结构功能》,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27.邹自振,陈建芳《香菱——另一块补天之石》,《闽江学院学报》,2005年第26期,第51—56页

猜你喜欢

学诗香菱红楼梦
学诗笔记
杨万里学诗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香菱的故乡情结与生命救赎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学诗偶感
保准有人追
香菱:一个被拐卖孤女的自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