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学后教”理念的“三环五步”教学模式的建构
2018-07-12李晓娟
李晓娟
【摘要】本文基于学校教改实践从模式内涵、模式理论依据、模式目标及条件、模式核心内容、模式操作程序、模式特色及创新点、模式评价等七个方面阐述“三环五步”教学模式的建构。
【关键词】研学后教;三环五步;教学模式
一、模式内涵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是以“研学后教”理念为指引,以依据,以“研学案”为载体,以“研学”为前提,以评价驱动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为形式,以建构“和谐、互动、 高效”的课堂生态,以达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为目标的实践范式。包括“三环”和“五步”两方面的内容。“三环”:是指“研学案”形成和使用过程中师生必经的环节,“五步”是指课堂后教的基本流程。
二、模式理论依据
“研学后教”理念是本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把时间还给学生,让问題成为中心,使过程走向成功”是“研学后教”的核心理念,也是课堂教学的行为准则。“研学后教”核心概念是“研”,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教师的“研”是指在研究“课标、教材、学情、学法”的基础上,编制引导学生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的“研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线路图),学生的“研”是指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和创新为目的,主动研读研学案,知道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了解和探寻学习路径,初步尝试独立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学习的过程。“教”是在“研”与“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师生、生生交互活动。研学后教体现“研”“学”“教”的有机统一。“研”是前提,“学”是基础,“教”是保障,“研”“学”“教”一体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模式目标及条件
(一)模式目标
建构“和谐、互动、 高效”的幸福课堂,基于目标导向,问题导学,师生有效互动,深入合作探究,师生均处于积极、主动、归属的情绪状态,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构建“以生为本” 的教学评价机制,以评价促进学生深入“研学”;以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教师爱教、乐教、善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模式条件
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践行研学后教理念;科学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及编写高质量的研学案;构建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及师生行为标准。
四、模式内容简介
(一)模式环节
1.“三环”是指“研学案”形成和使用过程中师生必经的环节。包括教师对“研学案”研制的三个环节(“双人主备→备课组集备→个人复备”)、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目标导向——点评归纳——评价反思”)、学情检查的三个环节(“课前查研学情况——课堂查学习落实——课后查学习问题”);学生使用“研学案”经历的三环学习流程(“课前自主——课堂互助——课后反思”)、课堂学习的三个环节(“研学——展示——反馈”)、三环的研学方式(“自主研学——组内研学——组间研学”)。
2.“五步”是指课堂后教的基本流程。包括学案导航、自主研学→创设情境、阐述目标→互助研学、探究疑难→展示交流、点拨归纳→反馈总结,评价补偿
(二)模式的常式及变式
新授课:可一节课完成后教的“五步”基本流程;复习课:尤为小单元整合复习课,可分为两节课实施,第一节课重点讨论交流,收集问题,完成前三步,第二节课重点为解决问题,达标验收,完成后两步;讲评课:课堂上重点完成第五步。
(三)研学时间的分配
新授课:若教学内容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研学时间分配为“231”方式。课前约20分钟,自学掌握基础内容;课堂主要合作研学解决自学中不明问题(生生互教、教师后教)及针对重、难点设计的研学问题((30分钟);课后巩固提升,促进知识的内化及迁移(不超10分钟)。若教学内容以程序性知识为主,研学时间分配为“132”方式。课前约10分钟,通过自学感知教学内容,课堂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及合作研学解决问题(生生互教、教师后教),通过变式练习促进知识向技能转化(约30分钟);课后通过拓展训练达到技能自动化(至少20分钟)。复习课:针对复习内容的难度,灵活增减课前自主研学时间及课后拓展研学时间。
五、模式操作程序
(一)课前准备
1.研学案编制
(1)编制流程。一环:两人主备,提前2周完成;二环:由备课组长组织备课组成员集体备课,教师个人按照备课主线即“以研究学生学习的起点能力(即原有的知识与技能的贮备)——研究学习目标设计及陈述确定——研讨内容取舍与整合——研究研学问题及后教策略——研学目标达成与评价”发表意见,综合形成研学案,提前一周完成;三环:教师个人结合学情进行备课。
(2)编制要素及要求。要素包括研学目标、研学要求、(课前)自主研学、(课中)互助研学、研学达标检测、总结反思。其中,目标应按照知识+认知过程的方式陈述,一节课子目标不超5个;内容设计应根据学科核心知识和难点内容设计成适合学生学习的问题,课前注重基础内容,课中突显重、难点;达标检测要对应研学目标编写,不仅分层而且要有梯度;总结反思要根据学科课型特点,可以是建构知识网络或归纳解题方法与规律等。
2.课前研学案的发放与检查
周二—周五的课,研学案在前一天发放, 次日早读前回收;凡周一的课,研学案必在上周五发放,周一早读前回收。任教多班全收全查(抽改);任教少班,全收全改,收集问题。
(二)课堂教学流程
1.学案导航、自主研学
认真研读研学案中的研学目标,细读研学要求,完成自主研学内容。疑问或不会处用红笔标记。
2.创设情境、阐述目标
要基于学科及课型的特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新授课可以材料的新颖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复习课可以课前自测学情反馈、历年高考考情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补漏与重视的心态进入学习。讲评课以反馈测评结果,让学生带着兴奋或紧张的心态进入学习。要有效解读学习目标(让学生真正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目标)。
3.互助研学、探究疑难
对课前自主研学存在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在小组内得到解决,并就教学重、难点进行讨论、探究,找出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及时掌握各组学习情况。本步要写互助卡。
4.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教师根据各小组内讨论情况及互助卡的内容,选择小组或由各小组主动对本组的学习任务用板演或口頭方式等展示,其它小组根据各自的学习情况予以补充完善、质疑探讨。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进行必要的点拨梳理、归纳提升,形成结论。
5.反馈总结,评价补偿
通过课堂反馈检测每位学生的达标情况,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知识建构、方法及规律的形成等),找出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以便于后续教学中补救。
六、模式特色、创新
1.以“研学案”的编制为载体创新教研方式。以研制“研学案”为中心,经历三个研究层级,老师独立的“研”,研学案小组的“研”,备课组上研。
2.以“两线”(教学线和德育线)联合管理,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效率。采取“双线”(教学线和德育线)联合管理,对班主任、科任老师、备课组长、科组长、年级长都有明确的任务,有效促使学生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常态化。
3.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规范的学习常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以三环的学习流程,使学生学习经历预习、合作、反思三个环节,培养学生自学与独立思考、合作与问题解决能力、自悟与自醒能力。
七、模式评价
1.研学案质量评价。为了有效监控备课组的研学案质量,依据教学及学习设计理论、研学案的结构、编制环节等要素,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引领教师不断完善提高研学案的质量。
2.研学案课堂实施评价。基于研学后教理念,建构“三环五步”课堂教学评价表,以评价引领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
3.研学后教学习小组评价。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小组评价的尺度,采取过程与终结、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展示及质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春华.合作教学操作全手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皮连生.学与教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L.W.安德森.皮连生.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马兰.合作学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原理与方法,2003.
[7]番教文[2012]63号文件《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