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演戏“逼疯”自己
2018-07-11袁则明
袁则明
“你的言谈举止虽比较到位,但还缺少神态。” 这是电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开拍之前,导演对邓超说的话。
邓超在这部电影中饰演天才神探方木。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拿到剧本后,他反复阅读了十多遍。方木的穿着打扮,一颦一笑,以及生活中的种种习惯都装在他的脑子里。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反复打磨,是邓超做人做事的风格。自2000年进入演艺圈之后,哪怕只是几秒钟的镜头,他都认真对待,不为别的,只为了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亿万观众。
导演指出了他的不足,他当然考虑过,也练习过,但结果还是不理想。因为神态不仅与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有关,还与职业习惯有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翻阅了大量资料,一遍又一遍地观看一些优秀的警探影片,但都没有找到那种感觉。
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随意翻看一本杂志,突然看到一则特警受训的报道,脑子里立马闪出了一个去警队学习的念头。他想,或许在那儿能找到答案。第二天一早,他便迫不及待地联系了警队,得到警队和导演组同意后,他立即去那里实习训练。
一个多月的强化训练,他分秒必争,虽然很苦很累,但他对站、坐、走、跑等姿势,以及搏击、拔枪、举枪等警探所需的基本功,都做得有模有样,警探的神态自然就有了。训练结束后,他兴致勃勃地来到剧组,开始试拍。拍了几个镜头后,大家都觉得很滿意,但是,等片子试播后,他发现,片子上的神探与剧本里的神探差距还是很大。
导演组很快找到了原因。因为剧本里的神探兼具“天才”与“疯子”的双面性,而他只演出了神探“天才”的一面,忽略了“疯子”的一面。拍摄工作暂时停了下来,剧组人员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人建议说,修改剧本,免去“疯子”的那一面;也有人说去精神病院找一个替身。邓超摇了摇头,他认为这些做法会让电影失去剧本的魅力,既无法向作者交代,也无法向观众交代。
导演组有人说:“没有再好的方法了,除非你自己变成疯子。”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戏谑的味道,但他却当了真。他决定亲自去精神病院体验生活。家人、朋友、同事都纷纷劝阻,因为人人都知道模仿的后果,体验越深,模仿得越成功,也就越容易定型。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过深,他就有可能真的疯了。可他没有听任何人的劝阻,毅然决然地去了精神病院。在那里,他与那些精神失常的人同吃同活动,仔细地观察并模仿他们的一言一行。
好在有医生随时监督着,好在每天晚上他都要对一整天的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以便保持清醒。
一周之后,医生分析、对比了他的一些行为数据,发现他的心情波动很大,担心他真的会精神失常,便赶紧通知导演把他带回去。
正式拍摄后,由于他整天以方木的形象出现,再加上他的很多动作定了型,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举手投足都似标准的“疯子”,就连好朋友都说他看起来“不正常”。也就是说,他差一点就将自己真逼疯了。
这部电影在2017年上映后,获得了巨大成功,就连这部小说的作者也十分感慨地说自己选对了这家公司。邓超也因这部电影被演艺界称为“最有戏的人”。
爱迪生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邓超正是用99%的汗水换来了1%的灵感。试想,一个为了演好角色,愿意将自己“逼疯”的人,又怎能不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