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幼儿美术活动中的“三对关系”
2018-07-11王媛媛
王媛媛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由于准备材料丰富、操作环节较多,往往会导致一些新手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我认为在美术活动指导中一定要把握好以下三对关系:
一、自主与规则——向无序的场面“说不”
幼儿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教师只有创设宽松的环境,才能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但是,有时候过于强调环境的宽松反而会在美术活动中出现规则松散、场面混乱的现象。如在美工活动“染纸围巾”中,我过于强调幼儿的自主,但没有提出必要的规则,致使幼儿将颜料混在一起,废纸乱扔,拥挤争抢,只有少数幼儿最后完成了作品。在以后的染纸教学中,我吸取教训并与幼儿共同制定了如下规则:1.工具使用:蘸完一种颜色,要用手除去多余水分,然后用抹布擦干净手再去蘸另外一种颜色。2.卫生要求:染好的纸放在报纸上晾干,染坏的纸扔到纸篓里。3.秩序要求:每桌五人,自由组合,但不能争抢。这些有效的规则制定,促使幼儿在活动中井然有序,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染出多种别致的纹样。
通过上述活动的转变,我体会到规则与自主并不是水火不容的两个对立面。规则是自主的前提,我们需要保证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同时也应该建立有效的规则机制,确保幼儿能在活动中展开想象、获得发展。
二、模仿与创造——为幼儿的创造“留白”
在绘画活动中,我们摈弃了重视技能培养的理念,转而以幼儿的创造性发展以及興趣的培养为重点。可是,有时这反而使得幼儿无所适从,画出来的作品杂乱无章。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创造性想象是以大量生动的表象为基础,很多情况下是一种在原有形象上进行加工改造的再造想象,成人都很难有原创的作品,更何况孩子。同样,要使幼儿的想象力获得发展,可采取适当的临摹以积累形象素材。因此,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创设有利于创造的环境,也有必要加上一些基本技能的培养。
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强调幼儿对线条、色块、冷暖色和构图形式的掌握,但并没有走进纯技巧的误区。例如,在画奶牛、机器人等需要较高造型技巧的内容上,我们出示范画,但没有给出一张完整的范画,只是将奶牛的动态造型作为一种“支架”出示给孩子。同时给出主题《黑人奶牛场》,这种“留白”为幼儿想象的发挥提供了空间。
三、教学与游戏——让幼儿的游戏“多彩”
绘画是什么?有些教师认为它是教学,可孩子认为它是游戏。作为一种原生态的活动,幼儿的绘画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是对点、线、面的玩耍。可是,当它成为教学时,有时却变成了机械的训练、枯燥的临摹。不可否认,因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绘画作品中点、线、面是画面的基本构成要素。因此,基本造型能力是幼儿不可缺少的发展能力之一。但是由于幼儿小肌肉动作不灵活,他们对于长久的精细动作容易厌倦。特别是小班幼儿,如何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将美术活动变得有趣,我们可以采取游戏化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指导语的游戏化。例如,在绘画《巫婆和他的黑猫》《太阳巨人》中以故事导入激发幼儿想象,幼儿在纸上为故事创编情节,乐此不疲。
其次,活动过程的游戏化。如为小班幼儿创设“为绵羊穿衣服”的游戏情境,练习螺旋线的画法,画“大雨和小雨”来练习直线的画法。大班幼儿进行给颜色分房子的游戏(分割画纸并进行装饰)练习冷暖色调的搭配。此外,油水分离画、色纸画、刮画以及拼贴画等也会营造出游戏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孩子。
最后,教师的语言引导和态度很重要。首先,我们需要尊重差异,赞扬独特。对幼儿的绘画持欣赏的态度。其次,我们的语言要贴合绘画内容,用有趣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创造想象。如在绘画《太阳巨人》中,教师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不断讲述各种巨人的故事,使幼儿的想象自由驰骋,取得了较好的绘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