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幼儿创意手工活动指导策略的支架
2018-07-11高英
高英
观察是指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随处可用,但观察者的能力有大小、强弱、深浅之分,往往会带来不同的观察结果。在创意手工活动中,幼儿通过与不同材料的互动不仅能发展其操作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也促进艺术审美、表达等能力的提升。科学、合理、有效的观察能为教师指导幼儿创意手工活动提供许多有针对性的策略,是实施创意手工活动不可或缺的支架。以下是我对于创意手工活动中,教师观察研究的一点浅显的论述和观点。
一、心支架,观察意识为核心
在创意手工活动中,教师心中要常驻观察意识,那么幼儿的想象和创新等能力的发展状况就会犹如明镜现前,教师便能很快发现问题并给出指导策略。
1. 开心明目,洞悉无遗
教师的观察意识一旦建立,能促进自我的心窍开通,视野扩大,对活动中的一些线索观察得很清楚,并能及时做出分层次指导,反之则会置若罔闻,遇到问题手足无措。如创意手工“脸谱”活动中的材料提供,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创意要求不同,小班幼儿同种材料贴在和别人不同的位置,同种类材料不同的用法便可以鼓励为创意。对于中班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借用不同模板形状绘画出奇形怪状的五官,然后运用半成品进行装饰,起到独特的创意效果。大班幼儿则自主选择材料做脸谱,运用剪、贴、画、泥塑等方式,同时进行多种材料的装饰。教师存有观察意识,就会对幼儿的能力和认知有更多的了解,产生更强的信心,进一步放手让孩子独立前行。
2. 日亲以察,望表知里
观察贵在持之以恒,通过观察活动的表面现象能推知幼儿发展的深层本质。在一次创意鲜花坊游戏中,琪琪用剪、卷、贴、组合的方法专心做出一朵朵菊花,当开始插成花束的时候,他选来选去还是自己做的那几朵,花店来催要花束,最后琪琪把自己做的菊花送了过去。结合日常观察我发现,琪琪的同伴交往对象也比较专一,并不和许多孩子打成一片,但是做事却很专心、投入。
用心观察孩子,从创意手工活动中就能了解他的个性、能力、习惯、爱好、情绪、情感等。用心走进孩子的活动,我们都能由表及里了解到他们的所有。孩子们都是这样在敞开心扉,用他们的身、语、意倾诉,只是有时候我们没有用心留意。
二、眼支架,观察目的为焦点
眼有所观,眼中时存观察目的,那么创意手工中幼儿的“创意”会更凸显、更真实、更璀璨,指导策略的方向会更明确、更清晰,思路也会沿着孩子适宜的趋向推进。
1. 静观默察,勿走马观花
在创意手工活动中需要教师不动声色,仔细观察,去发现幼儿精彩的瞬间,并给予及时鼓励和肯定,以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如在中班创意手工“小怪物”的创作,幼儿用各种形状表现嘴巴、耳朵、鼻子、眼睛,并用不同的变形物画出牙齿、眼珠、鼻梁等,用毛根、彩条、绒线、广告纸等材料装饰出不同形状的头发,颇有特色。即使是造型上并不美观的作品,只要你仔细观察,处处都彰显着孩子的创意。孩子的思路往往是边做边想,甚至是先做后想,极易被干扰和牵引,所以范例、教师的语言、同伴的行为都是创意的干扰源。这时教师需努力创设创意氛围,提供支持性操作材料是前提,然后少开口、少动手、多观察、多倾听才是必要的指導策略。
2. 贯微洞密,忌浮光掠影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手工活动中的创意往往不是成人想象的那样明显,作为教师要观察认识得透彻深入,方法有三。
(1)仔细观察作品的异处。作品的整体架构、局部创新、用色的方法、材料的选购、粘贴的方法、链接的技巧、色调的搭配等,只要是不同于他人的就是孩子的创新,这样的肯定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信心的建立。
(2)认真倾听孩子的表述。看不懂的地方,乃至一件不起眼的作品,也请按捺一下浮躁的心,蹲下来倾听孩子的本意。你会发现原来他们的想法和成人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在他们的世界里有许多灵动和秘密。
(3)努力发现细微的创造。孩子在手工活动中的创造往往是微小的,有形态上的、色调上的和用料上的......只要有细微的新意,都是我们应该重视的,让孩子柔嫩的心灵得到美好的满足。
3. 鉴貌辨色,析微察异
在创意手工活动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孩子的脸色来辨别他们的心思与需求,从而灵活调整策略,这是教师练习的基本功。
(1)看体态。创意手工中有两种体态都表示幼儿正在投入创意,一是体态幅度变化不大,通常维持同一个动作或在几个动作之间运动,这样的状态通常集中出现在操作材料中,幼儿的创意往往要从作品的细节处去发现。二是体态动作变化大,通常出现在选择不同材料制作作品,此时的创意往往是造型上或装饰材料的差异。
(2)看神态。幼儿创意时神情总是非常专注,眼睛总是很亮,很少与他人交流,边做还会边想,很少受外界的干扰。经常和同伴说话、交流的往往作品中有许多相似处,这是幼儿之间的模仿效应和榜样作用,通常第一个表现出来的孩子能称之为创意,其他的就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变化,这是教师需要细微观察,并在进行作品创意性分析时需要鉴别的。
(3)看动作。创意手工活动中观察幼儿的动作就能鉴别出孩子的创新,尤其是在集体或小组创作时能很快辨别,因为他的动作总是有别于其他孩子,比如不同的制作方法、粘贴方式、材料的运用等都比较另类。
4. 傍观必审,洞见底蕴
手工作品要有创意,需要教师在一旁观察活动是否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是否具有挑战性和成就感,才能明晰、透彻地观察到手工作品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在中班创意手工活动“美丽的蝴蝶”中,教师准备了多种材料让幼儿大胆选择,同时采用开放性的提问启发孩子们去创意。孩子们用酸奶瓶、易拉罐、报纸卷等材料做蝴蝶的身体,用纸、无纺布、塑料袋等材料折、剪做出翅膀。鉴于中班幼儿的能力水平,教师将活动分为造型创意和装饰创意两次,最后的作品呈现是创意非凡的,没有一只蝴蝶是与其他相似的。
可见,教师在观察时,心中存有目标,就能很快发现幼儿的创意,找到问题症结,及时调控环境、材料和指导策略,让创意手工真正发出光彩。
三、脑支架,观察方法为基础
创意手工的组织方式有集体、分组、区域多种,由于幼儿能力的差异与发展水平的参差,采取何种指导策略需要教师运用智慧,灵活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
1. 随机应变,调整策略
创意手工活动的过程时长时短,需要教师深藏机智,耐心观察变化,敏锐捕捉灵感,在头脑里储备指导策略小仓库,养成随机应变的才能。
在集体性创意手工活动中,教师应采用重点观察和普遍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在循环普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或对创意进行重点观察。比如“美丽的蝴蝶”一研活动中,教师通过普遍性观察发现幼儿作品没有创意的问题根源在于幼儿选择了同一种材料做蝴蝶的身体、翅膀,在造型上没有创意,二研中在多元材料策略和教师启发策略的运用后,通过重点观察发现,蝴蝶外形有明显创意。又如小组创意活动中,教师常常采用对比性观察,了解幼儿的创意思路和幼儿之间不同的创意角度,以提高指导幼儿创意再造的能力。还有电子观察法如视频、照片等连续影像记录幼儿创意瞬间,表格式观察记录反映幼儿在创意活动中某一面的发展情况,都是有效生发指导策略的支架。
2. 多听多察,目营心匠
激发幼儿创意,教师需要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巧妙构思设计导入活动、环境创设、语言引导、介入时机等,才能让幼儿的创意无阻,尽情展现。
在培养观察能力时,教师不仅要多听同行的意见,中肯接受建议,更要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兴趣,追随孩子的脚步,改变自己现有的教法,去适应、欣赏幼儿的想法和看法。比如“创意吧”无人问津,代表创意点没有挑战,幼儿对此失去兴趣,教师要及时更换创意主题,更新材料,提升难度,以便活动延续。另外教师通过观察而来的巧妙构思是幼儿创意的隐性支架,能使作品焕发生机,比如在“瓶盖变变变”活动中,教师给每一个瓶盖都打上了洞,为孩子们解决了创意瓶盖造型中的连接问题,只要用毛根扭一扭就能完成,且可以不計数量的链接造型,幼儿制作出长长的毛毛虫、大熊与小熊、可爱的兔子等造型,独特新颖,极富创意。
3. 善观风色,善择时机
孩子的持久性不强,易受影响,所以在创意活动中,教师需要的是在观察中掌握幼儿不断变化着的各种情况,然后善于选择有利时机,引领创意、激发创造。
比如策略型的幼儿,通常思维灵活,思路敏捷,造型创意凸显,制作速度很快,但往往不注重细节,教师可在最后介入,鼓励他们稍加完善,作品会更完美。细腻型的幼儿,作品制作精美,细节设计巧妙,他们往往沉浸在局部的创意上,通常动作慢,来不及完成,教师可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其创造的欲望,也可把握时机给予温言提示。最普遍的是大多数的幼儿,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凸显一两个创意点,对于能力弱的孩子,在相同处激发他们表现不同即可。
教师对孩子的观察要到位、细致,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时机作不同的指导,确保创意手工无障碍进行。
四、体支架,观察能力为关键
在创意手工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能力至关重要,需要迅速准确地看出孩子在活动中那些典型但并不很显著的创意特征和重要创意细节,而这种能力就需要教师通过长期观察活动所形成。
1. 审时定势,关注细节
幼儿创意手工特征的显现途径多样,作品、语言、动作、想法都是孩子创意的表现方式,所以教师在创意手工活动中要能观察分析时势,形成能引发幼儿创意的能力。
大班的“盒子创意”是幼儿通过自选大小、颜色、品种不同的盒子进行创意造型的一个开放性手工活动。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合作创造,制作了机器人、小动物、汽车、轮船……展示时有件作品部分有点脱落,挂在展架上,显得并不起眼。教师无意间看到它,不解地问了一句:“这是做的什么呀?”浩浩马上站起来介绍:“我做的是新式的宇宙飞船,它可以飞到星球上根据需要变换成机器人去探索,因为伸展的臂膀是一条塑料水管做的,不能有效粘连在纸盒上举起,所以只是用双面胶勉强固定了一下,其实它是可以转动的,伸进星球地里采摘标本……”浩浩无意间的分享让所有的作品顿时黯然失色。这才是孩子的想象,是我们渴望看到和听到的真正创意,所以教师不要轻易错过一时一刻,放过一个作品。
2.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在创意手工活动中,教师要从大的目标去观察,小的地方去动手,用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去考虑问题,认真实施,这样才能真正启迪幼儿达到创新的最终目标。
教师拥有长远的观点,不仅能让幼儿进行创意手工活动,还能开发和利用家长一起参与创意手工活动,跨出教学活动,走出园门,开发创意手工作品的多种用途,如游戏、种植、布置环境、参与园外展出等,从小树立创意的理念。站在小处的观点,组织好每一个不同形式的创意活动,就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着手点,以小见大,由大及小,其中观察能力尤为重要,此时的观察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理念和思想。
幼儿创意手工离不开观察,只有运用观察,才能找到激发孩子创意的策略,才能使孩子的作品充满鲜明、生动、新颖的特征。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幼儿创意手工活动支持性策略的研究“( 编号:B— a / 2015 / 02 / 05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