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春天”
2018-07-11陈静
陈静
2004年,张新(化名)辍学打工三个月后重新入学,分到了我的班。第一次见他的时候,黑瘦,头发几乎盖住了眼睛,像极了街上的“小泼皮”。按入班惯例,我拿来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单元检测卷让他做了一遍,总分300分,他得了91分,平均每門课30分。
看到这个成绩,负责分班的同事不好意思了,反复告诫张新:陈老师是特别严厉的班主任,班级成绩特别好,你好不容易才进这个班级,一定要听话努力,不能给老师惹麻烦,不能拉这个班的后腿,等等。张新听着,很诚恳地答应了。
接着,我给张新讲了班规,其中一条是要求他今天必须把长头发剪了,改成平头或者相近的发型。张新都爽快地答应了。
接下来的几天,他表现得还可以,不搞小动作,不乱说话,但就是不太听课,要么是听不懂,有时会趴在课桌上发呆。我想,总要有个适应过程吧。所以,我把他叫出来,问他能不能听懂。他说数学和英语有点听不懂,我就鼓励他,一是要认真听课,二是下课后要马上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同时,我也安排了课代表在自习时间给他讲题。我想,这样坚持下去,应该是可以进步的。
但接下来的几天,事情没有向我预想的方向发展。跟周围的同学越来越熟悉,张新违反纪律的次数多了起来。每次悄悄去巡视,我都能发现张新要么发呆,要么正想说话,要么来回扭头看我来没来,有时我们的目光还会“恰好”碰在一起。
有一次,我还没走到教室,就远远地听到了喧哗声。当时我不太相信是从我们班传出来的,因为我们班已经形成了极好的班风,无论是纪律、卫生还是成绩都是年级第一,孩子们都非常自豪自己班级的优秀,也都在努力维护班级荣誉。越是走近教室,喧哗声越大,眼前的一幕令我“火冒三丈”:张新正在座位上眉飞色舞地讲着什么,周围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而班长正涨红着脸站在讲台上。有眼尖的学生看见了我,马上转身坐好。气愤之下,我进去一把将把张新拽了出来。
当时的张新估计害怕了,一声不吭地站在那里。大约有2分钟,我没有说一句话,对他很失望,气他的不珍惜和不守信。我说了一句很重的话:“张新,我很失望,不是因为你的成绩不好甚至很差,也不是因为你会有小动作、会说闲话。我看谁能不能成才,从不看他暂时的成绩,我最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品德,看这个人有没有孝心、有没有责任心!”
张新小声说:“老师,我是孝顺的。”我问:“你哪里孝顺?你小小年纪不上学去打工,你知道父母多么担心吗?为了让你回来上学,你了解父母在其中付出的努力吗?如果你父母知道了你不学习甚至影响别人,会怎么想?你这么混下去,当你的父母年老时,你有什么能力去赡养他们?这就是你的孝心?”
张新没有说话,我接着说:“一个有孝心的人,就是有责任心的人,就是有担当的人,这样的人还会怕吃苦?还会怕克服不了学习上的困难?还能学习不进步?还会做这种不讲诚信的事情?所以,我说你没有孝心,更没有责任心,我很失望。我为什么要生你的气?你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不心疼,难道还会心疼我这个老师的用心……”说着,我真的伤心起来,伤心自己这些天为他做的努力不仅没效果,还给班级带来了负面影响。
不知道是哪句话触动了张新,或是自己伤心的样子吓到了张新,又或是他本就是个孝顺孩子,只是不知道怎么样去表达孝心。当时的张新哭了,高高地杵在我面前哭了,他说让我相信他一定能改。
那天以后,张新真的变了,课堂上认真听课,每天早上第一个到校早读。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可是,有一天我却没有看见张新,心里不由咯噔一下:难道又反复了?这时,他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原来,他来得早,有点困就跑到水池那边用冷水洗脸,又在操场跑了两圈。我一听,就知道这孩子是真变了,我把张新叫到办公室,问他晚上是不是睡得晚。张新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以前的成绩真的太差了,特别是数学和英语,所以我把小学六年级的书借来了,做完作业就复习小学课本知识,把公式、定义都抄在纸上贴在墙上,把以前没记住的英语单词和句子也贴在墙上,每天背一部分,这样才能快点赶上来。听到这儿,我真的是既欣慰又心疼,我说:“你正长身体,天天睡这么晚可不行,必须要保证睡眠,要想进步快,身体可是本钱啊。这样,我去找你们数学和英语老师,你利用白天的大课间和自习课时间去办公室找老师补课。”张新高兴又有点犹豫地说:“老师那么累,会不会很烦?”我安慰他:只要你认真学习,老师们跟我一样,再累也是高兴的!
张新的“课间补课”就这样开始了,但我知道,他一定还在暗暗瞒着我晚睡苦学,因为他的进步实在太迅速了,期中考试他就进入了班级前一半的名次,一个月后的小测试又有了迅速进步,到初一期末考试时,他的成绩惊人地进入了年级前100名,在整个年级造成了轰动,他的事情也成为所有班级最励志的真实案例。
初二开学后的班委会改选中,张新理所当然地被选为新班长,成为我最得力的助手。他不但会认真管理班级,而且还会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变化劝说其他上进心不强的同学,简直成了我的副班主任。后来,张新的成绩一直保持着进步态势,直到顺利考上重点高中,考上理想的大学。
张新初中毕业那年,他的母亲托同事给我送来了一双她亲手做的布鞋,鞋底是一针一线纳的,黑色鞋面上绣着鲜艳的牡丹花。我惊讶于这双鞋的合脚。同事笑着说:“张新妈妈不知道你的鞋码,可张新这么喜欢你,当然会知道他的老师穿多大的鞋啦。”瞬间,我的心里温暖得一塌糊涂。
后来,张新结婚了,有了孩子。直到现在,每年的节假日,已经成为警察的张新还会来看我,如果赶上有任务不能来的时候,他的电话也会如约而至。
我常问自己:面对学困生甚至厌学生,一名班主任怎么去发挥作用?不过是设身处地给予鼓励、帮助和耐心等待罢了。但要做到恰到好处,少不了两个佐料:爱与真诚。做到这些,也许班主任就可以成为学困生的“春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