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全力打赢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攻坚战
2018-07-11陈宝生
陈宝生
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这项工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中央深改组会议确定的,并且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作了强调和部署。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一项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奠基性工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对五年来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给予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教育的正确方向,找准教育的历史定位,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理解教育的本质要求,突出教育的中国特色,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以来,全国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纷纷出台实施意见,制订任务分工方案,召开工作会、推进会予以部署,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不断破除、“城镇挤”问题开始缓解、“乡村弱”短板明显改善、教师队伍得到加强、学校办学水平明显提高、特殊群体得到更多关爱,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在思想认识上,一些同志及地方认识还不到位,对城乡义务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研究不够,谋划改革应对之策不足,缺乏紧迫感使命感,有的在思想上有畏难情绪。在推进机制上,由于涉及部门多,协调工作头绪多、难度大,一些配套政策出台还比较缓慢。在工作进度上,表现为工作进展不平衡。聚焦“乡村弱、城镇挤”综合施策发力还不够,受制定规划、建设周期等多种因素影响,同步建设城镇学校和消除城镇大班额等工作还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工作成效还有待进一步显现。
各地要深刻把握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新要求,牢记义务教育事关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重要使命,坚定走中国特色义务教育发展道路的信心,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思想,聚焦提供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这个着力点,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这个根本,抓紧研究破解义务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有效举措,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迈进。要把握全局性,坚持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并重、软硬件并重、改革与发展并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向乡村倾斜。要体现针对性,坚持问题导向,集中精力抓好城镇挤、乡村弱、师资配置不均衡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务求取得突破进展和湿著成效。要突出创新性,敢于突破藩篱,敢啃硬骨头,切实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不适应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作出深刻调整。要增强实效性,做好规划,突出重点,弹好钢琴,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既定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不拖后腿,2020年之前要完成的任务坚决不能带入2020年之后。要进一步增强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党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加大政府统筹协调力度,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各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力打赢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攻坚战。
第一,补短板,实施乡村教育底部攻坚。
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教育的全面现代化;不补齐短板、抬高底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就是一句空谈。一要合理布局农村学校。合理布局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完全小学,处理好就近上学与合理寄宿、提高质量之间的关系。学校布局既要有利于为农村学生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又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方便儿童就近入学。各地都要以县为单位做好农村学校的布局规划,既要防止过急过快撤并学校导致学生过于集中或上学困难,也要避免出现新的“空心校”。二要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办学标准,科学推进标准化建设,按照建设一所、达标一所、用好一所的要求,统筹全面改薄、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等中央和地方学校建设资金,多渠道筹措经费,重点加快推进两类学校建设,力争2019年秋季开学前,两类学校办学条件达到本省确定的基本办学标准。三要勇于创新管理机制。强化乡镇中心学校统筹、辐射和指导作用,推进乡镇中心学校和同乡镇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捆绑性考评,实行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制。将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教师作为同一学校的教师“一并定岗、统筹使用、轮流任教”。完善城乡学校支教制度,探索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学校联盟、城乡学校联动发展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帮助提高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要努力实现每一所乡村学校都有城区学校对口帮扶,切实做到真帮实扶。
第二,疏堵点,深入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比例为14.09%,其中小学、初中分别为12.06%、19.87%。班额过大,不但直接影响教育质量,也不利于学校管理和学生身心健康,而且还有安全隐患。受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和“全面二孩”政策影响,我国城镇教育资源日趋紧张,消除大班额计划必须加快实施。一要加强地方立法。将学校建设与市政规划、土地供应、居住区配套、教师编制等统筹考虑,使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与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满足学生入学需求和提高教育质量需要。二要保障学校建设用地。要按照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编制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纳入城镇规划并严格实施。要实行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综合多方意见,科学制定用地规划。三要落实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地方政府要实施“交钥匙”工程,确保配套学校建设与住宅建设首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目前,一些地方还存在很多新建居住区没有配套建设学校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学生上学难、上学远问题。今后,要严格执行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规定,未按照规划配套建设学校的,有关部门不得发放建设工程规划核实合格书,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四要抓好专项规划落实。各地一方面要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分流学生、避免学生集中在少数热点学校,另一方面要科学规划和新建学校,扩大学位供给,坚决防止盲目建设豪华学校。要按照到2018年基本消除超大班额和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的总体目标,抓好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的落实工作。要区别不同类型制定政策,有一些地方是绝对超额,平均班额就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说明学位短缺,要加大学位供给力度;还有一些地方是相对超额,平均班额不算高但部分学校大班额严重,要加大改革力度,引导生源合理流动。
第三,抓关键,切实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一要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既让优秀人才“进得来”,又要乡村教师“留得住”,关键在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扩展发展空间。要切实落实乡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活补助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加大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要切实丰富乡村教师精神文化生活,创造条件帮助解决婚恋、家庭生活等实际困难,并为教师走教提供交通帮助与支持。要切实推动乡村学校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不低于城镇同学段学校,并落实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教师适当倾斜政策。二要调配好师资。各地应认真执行统一后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建立编制定期核定机制,特别是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导致入学人口不断增加,教师编制也应相应增加。各地应制定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编制核定具体标准和实施办法,对小规模学校要按照班师比和生师比结合方式配备教师;对寄宿制学校,由于工作任务重,应适当增加编制。教育行政部门要注重做好“两方面统筹”:一方面,对核定的编制总量,依据学校的实际需要,统筹分配到每所学校,并依據学校间生源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动态管理、调剂余缺;另一方面,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加强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三要加强乡村教师培训。要建立帮助乡村教师“教得好”的培训体系,“国培计划”优先支持艰苦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培训,重点加强乡村教师师德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教材教法等方面培训。要采取送教下乡、集中研修、跟岗实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提质量,进一步提高学校育入水平。
当前,教育体制“四梁八柱”的改革方案基本建立,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一要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2014年推进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以来,大中城市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和历史性突破,基本实现了免试就近入学、规范有序入学、阳光监督入学,有效缓解了“择校热”。要积极推进免试就近入学改革向市县延伸,进一步破解影响入学机会公平的体制机制难题,统筹解决好校际差距、学区房等问题。要依法规范民办学校的招生行为,坚决制止“密招选考”、哄抢生源等行为,维护良好教育生态。二要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认真抓好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和教师培训工作,指导各地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大力推广优秀教学成果,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规范学校基本教学行为,科学衡量学生课业负担,合理设计学生作业内容与时间,有效发挥好考试、作业在巩固提高学业水平、改进课堂教学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对学校、学生的
评价方式,避免分分计较。全面加强义务教育教研、科研队伍建设,促进教学与教研、科研“一体两翼”良性互动。三要促进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在强化学校教学工作的同时,对社会普遍关注的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加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影响教育生态问题,我们要高度关注。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明确校外培训机构的准人条件,推动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和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对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质量考核、人员资质和教学过程监管,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
第五,啃骨头,坚持不懈抓好控辍保学工作。
当前,一些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岛地区仍不同程度存在失学辍学现象,影响学生家庭摆脱贫困,影响国家民族的发展未来,对实现到2020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的目标产生严峻挑战。同时,一些地方对控辍保学工作重视不够、部门职责不清、工作机制不完善、解决辍学问题针对性不强,迫切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各地要按照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要求,切实抓好控辍保学工作。一要把长效机制建起来。完善辍学学生行政督促复学机制、入学联控联保工作机制、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督导检查机制和考核问责机制,明确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各方的责任,分好政府各有关部门的任务,调动各方积极性,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二要把帮扶政策“精准化”。要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准化”帮扶政策,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家、因人施策,做到三避免一落实,即避免学生因贫、因远、因厌学而辍学,落实好政府兜底保障责任。三要把重点监测做实。要以深度贫困地区和其他辍学高发地区为重点,明确控辍保学重点监测区,指导这些地区一县一案制订控辍保学实施方案。要进一步排查工作盲点,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落实到每一个家庭。要压实责任,经常性开展督导检查,加强考核问责,将控辍保学工作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挂钩。四要把特殊群体保障好。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现象,这两大群体还将长期存在。对于随迁子女,要继续坚持“两为主、两纳入”原则,加快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人学政策,切实简化优化随迁子女人学流程和证明要求,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对于留守儿童,要按照国务院要求,切实落实县、乡人民政府属地责任,建立家庭、政府、学校履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第六,强督导,做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工作。
按照国务院要求,到2020年,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比例要达到95%,在未来3年,确保近三成的县通过督导评估认定,任务还很艰巨。一是评估标准不能降低。对于发展较快的省份,我们鼓励提前完成督导评估认定;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省份,还应该稳扎稳打,夯实基础。要严格执行督导评估的统一标准,先过后过都不能蒙混过关。二是农村学校不能丢。要将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纳入督导评估和复检范同。三是通过的县不能退。已经通过督导评估认定的县,要保证投入力度不减,均衡化程度不降低,并且要树立更高的目标,向优质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迈进。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改革创新,扎实工作,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