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条龙”培育“独角兽”
2018-07-11霍思伊
霍思伊
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毛溪浩说,自己也不能说这些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一定会怎么样,关键还是企业的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但是当一种台风它的势头刚刚兴起的时候,你一定要及早抓住”
2018年6月6日,余杭区的未来科技城里,一张巨大海报占据了一栋楼的整面。海报上,头上长角的独角兽正抬起前蹄,仿佛跃跃欲试。
这是中国(杭州)独角兽企业园奠基暨独角兽企业孵化园的开园仪式现场。同日,余杭区政府同步推出《关于加快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培育的若干政策意见》,被称为“独角兽十条”。独角兽概念诞生五年后,全國首个独角兽企业园区落户杭州余杭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余杭区政府不仅将眼光投向独角兽企业,准独角兽和准独角兽培育企业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独角兽十条”
看到“独角兽十条”时,筑家易创始人杨斌很惊讶。他没想到,这次速度会这么快。就在一周之前的5月10日,他刚刚参与了余杭区委、区政府最后一次与企业家的座谈。会上,区主要领导召集财政局、商务局、经信局、财政局,以及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管委会等部门负责人,听取了企业家对政策的意见。十天之内,这样的座谈会他参加了两次。
“独角兽十条”第一条就列明,对于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研发人才、设备购置,以及经认定的研发服务外包等投入,最高补助1亿元。钉钉副总裁张斯成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对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而言,1亿的补助力度算非常大。
在高速成长的创业企业中,独角兽的概念更为耳熟能详。2013年,美国著名投资人阿里.李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将那些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创业10年以内)就被投资人或机构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创业公司单独列出,意在看好他们的潜力。
中国对独角兽企业给予了很大支持。今年3月,证监会为独角兽企业首开绿色IP0通道,对互联网、人工智能、生态环保、生物科技这四大新经济领域的拟上市独角兽企业,放宽审批时间和盈利标准,即报即审,不用排队,“两三个月就能审完”。
2018年3月23日,科技部发布了《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有164家,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33家。这些独角兽企业分布在19个城市中,但84%聚集于北上杭深。其中,北京的数量最多,共有70家。上海36家,杭州17家,深圳14家。
在估值上,2017年全国独角兽企业的总估值达6284亿美元,平均估值38.37亿美元。从估值对比情况看,由于蚂蚁金服(估值750亿美元,排名第一)和阿里云(估值390亿美元,排名第四)的超高估值,杭州以1419.4亿美元的估值超越上海,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能硬件、交通出行成为独角兽企业集中爆发领域。
从2017年开始,余杭区的独角兽企业越.来越成为一种现象。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赵喜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余杭区“独角兽十条”出台的背景是,他们渐渐发现,传统政策已经无法更好地容纳支持一些跨界融合的新业态。
他以大搜车为例,作为一个汽车新零售和新金融平台,大搜车采取的商业模式与传统的4S店完全不同。“既是卖车的,也和保险、金融租赁等挂钩,需要特殊的审批。按照原本的政策,它通通都靠不上。”
大搜车缺乏金融租赁资质,该资质由浙江省金融办发放,审核严格,程序漫长,而大搜车的需求却非常迫切。
用余杭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龚玉根的话说,这是新经济发展和老观念的碰撞,新需求和老政策的冲突。并且这类碰撞和冲突从去年开始愈发明显,因为这类企业在数量上越来越多,开始集聚。
据科技部2017年榜单,余杭区已有钉钉、菜鸟、大搜车、同盾科技和草根网络5家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逾20家。
赵喜凯说,虽然科技部认可的独角兽只有五家,但如果按照10亿美元标准,实际上已经有6~8家,比如容大智造2017年估值已超过10亿美元,还有20多家准独角兽的估值超过l亿美元,以及一大批企业在最近的两三年内有望成为准独角兽或独角兽。“这个形势也倒逼着我们必须要有所动作,并且要及早有动作。”
人工智能、豫、生物制药等高科技领域,是被比较看好容易产生“独角兽”企业的行业。图/视觉中国
“独角兽十条”同时明确了“准独角兽”的概念,即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领域成立原则上不超过10年,获得过两轮或两轮以上股权融资、国际、国内知名风投参股、股权融资额占总股本20%以上,且尚未上市,市场估值超过1亿美元的高速成长型创业企业。这一数字参照了杭州市的标准。
在2018年3月举行的第二届万物生长大会上,杭州市首发“准独角兽榜单”,共有105家企业上榜。其中余杭区有20多家。
在“独角兽十条”中,余杭区还首次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即“准独角兽培育企业”,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领域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且尚未上市,市场估值超过3亿人民币的高速成长型创业企业。
至此,余杭区“独角兽新政”施行的三类对象已经明确:独角兽、准独角兽和准独角兽培育企业。梯度从10亿、1亿美元一直到3亿人民币。赵喜凯说,发布新政的初衷,不是宣告余杭区有几个独角兽,而是激励那些目前规模还不大、也不知名,但有潜力在2~3年内成为准独角兽或独角兽的企业,为它们的前进提供目标。
这也是新政的优势之一。不仅是给钱、供地和引人,还着眼于系统,赵喜凯称其为“对产业生态的一次全新的提升”。
评审
为评审上述三类企业,余杭区政府设计了严格的机制。
该区成立了独角兽、准独角兽、准独角兽培育企业评审委员会,由常务副区长担任评委会主任,经信局、科技局、财政局、招商局和未来科技城管委会等都是成员单位。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评审会议,动态审核最新的入榜企业,基础名单由未来科技城管委会等单位提供。评审人员由区经信局从80多人的“人才库”中随机抽取,每队3~5人,负责考察某一类企业,按照具体的评价指标,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进行决策。
余杭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龚玉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既要有灵活性,又要谨慎,这个尺度不太好把握。”
他说,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有资格列入“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不能仅看估值,还要看它实际的研发能力。“有些企业光有一个商业模式,这可能是天花板,到了天花板之后,虽然有资本进入了,但资本本身的成熟度并不高。”
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要有灵活的评价体系。据龚玉根介绍,目前很多城市参照深圳的“准独角兽”标准,要求最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大于40%。但他认为,对于像生物制药这类产品周期较长的企业,在新品上市之前,可能正处于临床一期、二期,没有太大的利潤增长空间,但却非常烧钱。“是不是这类企业到了三年就要退出准独角兽?显然是不行的。政府一定要给它投钱。”
另外,对于一些隐形冠军企业,比如杭州的贝达药业,以前是独角兽,现在上市了,但实际上几个新药的研发已经到三期了。“这种企业能不能列入名单?怎么划进来?”赵喜凯认为,企业是否是“独角兽”或“准独角兽”,首先看社会资本对它是否认可;其次是看和它平行的这些业态中,它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第三,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它会如何。
除了评审榜单,委员会也负责政策的落地和兑现。通过在区一级建立各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可以对企业提出的新问题及时讨论并解决,精准服务企业。
“政策如果只是个馅饼,闻上去很香,但是吃不到,这个政策就是失败的,一定要可操作才行。”谈到“独角兽新政”筹备的原则,赵喜凯这样说道。
2018年初,余杭区开始筹备出台“独角兽新政”,由未来科技城提供企业信息,区经信局拟定初稿,征求企业意见,有关部门讨论议定。初稿先后经过四五次较大的改动。
最后一次改动是在5月底,讨论研发经费的补贴如何细化:首先是研发人员的工资补贴,其次是设备补贴,还有一些服务外包的费用。
“独角兽十条”中第一条规定,对于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研发人才、设备购置,以及经认定的研发服务外包等研发投入1亿元以下的,按20%给予补助;投入1亿元以上的,按25%给予补助,最高补助1亿元。
龚玉根说,余杭区原来也有其他补贴政策,但力度没有这么大。2017年的政策规定,区级评审的国内外人才团队创新创业项目,研发阶段可享受三年最高600万元研发补助、产业化阶段可享受三年最高500万元设备补助。大搜车CEO姚军红算了一笔账,3700人左右的企业,其中有1000多人专门负责产品研发,一年下来,以人才投入为核心的研发费用有15亿到2亿。如果能得到20%的补助,对企业帮助会非常大。
“有时候企业就差一口气。可能就是那200万。这种时候,政府能给予帮助,毫无疑问是雪中送炭。”他说。
抓住台风的势头
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赵喜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政策的制定,紧紧围绕独角兽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无法解决的一些最基本需求。他将其概括为三个关键要素:人、钱和市场。
首先是对人才的吸引力。多位受访企业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余杭区的区位优势之一,是依托阿里巴巴而形成的创新创业环境,产生了人才集聚效应。很多企业落户余杭的考量之一,是可以依托阿里生态,为自身业务增加势能。
同盾科技创始人蒋韬指出,阿里巴巴作为—个拥有七万多人的企业,人才流动性强,为创新企业提供了很多人才资源。在科技部的报告中,对作为四大独角兽聚集地之一的杭州,描述是“以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为主,其中半数围绕阿里生态圈展开”。
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的扶持性政策。能够帮助初创企业渡过艰难的过渡期。
微泰医疗器械(杭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郑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创业初期,政府给他提供了一间约15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用于住宿,三年房租全免。另外,政府还主动提供了几块符合条件的厂房用地供企业选择,由政府负担房租的60%,企业自身只需承担40%。
“独角兽十条”中,对空间保障和人才配套都有规定。对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租用的生产经营用房,3000平方米以内的给予三年房租全额补助(最高不超过每平方米25元/天),3000平方米以上、5000平方米以下的给予三年内每平方米1元/天补助。对购买的生产经营用房给予销售价格20%的补助。人才配套一项,则为企业人才提供住房,子女就学“一对一”精准服务等待遇。
另外,杭州余杭区也在摸索,在引人上加大企业和社会的话语权。
而在资本方面,余杭区对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的支持,主要通过政府背书的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
余杭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国建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运作,主要包含两部分,最大的一块是投资一些市场化的子基金,采取同股同权的模式,带动社会资本筛选优质创新企业投资。另一部分基金,则采取让利性股权投资的方式,由政府以股权的方式为创业团队提供支持,三年后允许企业回购股权。“这就保证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创始团队还是对股权有控制,利益不会稀释得太多,这个政策是企业最欢迎的。”
从2016年至今,余杭区已经进行了三轮让利性股权投资,共投了32个项目。赵喜凯将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定位为“搭平台,搭桥梁和做红娘”。他说,一些发展初期的准独角兽企业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而很多投资机构却找不到标的。“政府的责任是解决两端的信息不对称。”
像钉钉、菜鸟这种已经成为独角兽的企业,资金已经不成为问题,最大的难点是市场,即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品的落地。
赵喜凯指出,创新型企业最大的悲剧,不是早早地夭折,而是产品卖不出去,然后死掉。“从产品到商品的终极一跃,是每个创新型企业必须经历的一道生死关。”
国家“干人”计划特聘专家郑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新政支持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及研发技术服务的推广和试用,将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自主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优先列入政府招标采购目录。
过去,政府采购产品的门槛很高,必须是知名品牌,要有成功的案例和数据。现在,政府的采购相当于为产品打了第—个广告。
余杭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龚玉根总结称,该区新政的内部逻辑很完整,早期是空间保障,中期是研发投入和社会融资,后期是产品落地和市场化推广。
大搜车CEO姚军红加入了一个微信群,招商局、经信局、财政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都在其中。企业有什么问题,直接在群里发个信息,很快就会有人去落实解决。他还记得,有一次开会见到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毛溪浩,双方依惯例交换了名片。5分钟后,他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接听后发现竟然是毛溪浩。毛说这是自己的电话,以后有问题可以随时联系自己。
毛溪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自己更看重的是准独角兽培育企业。他说,在余杭区,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已经成效不错,而在这两类企业的引领下,准独角兽培育企业的成长,将是促进生态的关键。
在这些创新性举措的支持下,这些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会成长到什么程度?毛溪浩说,自己也不能说一定会怎么样,关键还是企业的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但是当一种台风它的势头刚刚兴起的时候,你一定要及早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