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溪村30年脱贫路
2018-07-11
文|本刊记者 马 力 图|喻 捷
历经十年“输血”就地扶贫、十年“换血”搬迁扶贫、十年“造血”“旅游+产业”扶贫的艰苦历程,赤溪村走出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路子。
中外游客在赤溪村展览室内观看赤溪村扶贫发展历程图片展
2001年,20岁的钟丽眉第一次随男朋友来到位于福鼎市磻溪镇的赤溪村。“当时我就傻了眼,早先赤溪村是没有通往山外的大路的,来的时候是在一个叫作龙亭的地方下车,徒步翻越一座山之后,才沿着一条崎岖的山路进了村。”回想起17年前第一次进入赤溪村的情景,钟丽眉记忆犹新。
2003年,钟丽眉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嫁到了赤溪村。十几年间,钟丽眉由一位外来媳妇儿,成长为赤溪村妇女主任、赤溪村发展旅游带头人。“最大的变化就是一家人搬出了透风漏雨的木板房,搬进了我们靠双手建起来的混凝土小洋楼,不仅自己住,还能接待进村的游客。”钟丽眉的成长及生活的变化,见证了赤溪村由内到外的全新蜕变。
三个十年的扶贫历程
30年前,赤溪村是一个集“老、少、边、穷”于一体,280多户村民分散居住在14个“五不通”的偏远畲族自然村。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反映赤溪村下山溪畲族自然村群众贫困状况的“读者来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同年9月末,中共中央出台《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面貌的通知》下发全国,由此拉开了全国大规模、有组织扶贫攻坚的帷幕,当年赤溪村被列为扶贫重点村,赤溪村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当时村民们住的是茅草房,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是地瓜加野菜,极度贫困成为赤溪村的代名词。”土生土长的村支书杜家住对当时的情况一点都不陌生。他把赤溪村的脱贫之路划归为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是1984年到1993年,那是就地‘输血’的阶段。当时赤溪村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后,我们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心,村民们纷纷收到了来自各地的爱心树苗、种兔和羊羔,帮助我们发展山村经济。”但是由于缺乏种植和养殖技术,树苗、小兔和羊羔都没有成活,村民没有赚到钱,一方水土还是不能养活一方人,十年“输血”就地扶贫无功收场。
“穷则思变”。到了1994年,随着村路的开通,居住在高山上的22户贫困户从7.5公里之外搬进了中心村。“其他十几个交通不便的自然村也陆续搬迁到中心村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十年“换血”搬迁扶贫,让祖辈生活在大山上的畲族群众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到1995年,350多户畲族乡亲从山上的茅草棚搬到了山下的砖瓦房。”在政府的帮扶下,赤溪村陆续开发了一批示范旅游项目和生态农业项目,积极引导群众村中创业。“如今依托生态资源和旅游项目,大家种茶、种树、办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超过了15万人次。”杜家住说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这在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赤溪村临街建起的餐馆和民宿,让村民的收入随之增多
2007年到2016年,是赤溪村十年“造血”,靠“旅游+产业”脱贫摘帽的十年。“随着旅游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到2016年,赤溪村集体成立了赤溪旅投公司,策划实施旅游集散中心、下山溪溪谷度假区等6个项目,持续改造提升旅游基础设施。”赤溪村的乡村旅游迎来快速发展,村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多。像钟丽眉一样的家庭开始发展农家乐、旅游接待,很多像钟丽眉一样的家庭妇女,在旅游开发中收获到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这十年真正地搞起旅游富民开发,从一开始几乎没有游客进来,到如今乡村旅游项目全面铺开,我们已经有了竹筏漂流、瓜果采摘、登山健身、户外体验等多条游览项目,形成了以九鲤溪水域风光带、下山溪河段峡谷型水域风光,以及坑里弄古民居群、田园自然风光等为主的旅游发展格局。”杜家住说。这十年赤溪村彻底变了样。2016年赤溪村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单日游客量最多超过上万人次。仅旅游一项,每个家庭平均收入达到6万元。
曾经在家带孩子的钟丽眉成为山村发展旅游的带头人
“后来,为了感恩党中央及各级政府对赤溪村一直以来的脱贫帮扶,村民自发在村口立起了一座石碑,‘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字样赫然在目,时刻提醒畲族同胞,我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靠的是什么。”杜家住说这份感恩会世代留在赤溪村畲族同胞的心里。
2016年2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网演播室同正在福建宁德赤溪村采访的记者连线,并同赤溪村干部群众在线交流。习近平任宁德地委书记时,高度重视赤溪的扶贫工作。总书记通过视频与村民连线,对大家脱贫致富给予肯定,祝愿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历经十年“输血”就地扶贫、十年“换血”搬迁扶贫、十年“造血”“旅游+产业”扶贫的艰苦历程,赤溪村走出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路子。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4年的166元增长到2017年的16640元;村财从1984年的负债10多万元到2017年实现村财收入80万元。
让富裕之路越走越宽
作为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赤溪村从未放缓发展的步伐。近年来,随着旅游公路和相关基础设施配套投入使用,赤溪村更是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山外游客。
村民周雪琴在村子里开办了一家农家乐,她说她家生活的改观也见证了赤溪村的变迁。
“以前我们家就几间客房,有人来的时候打扫打扫,没人来的时候,我们的生活还是靠下农田。”周雪琴说十几年前粗放的旅游发展理念,让赤溪村一直“待字闺中无人识”,后来随着政府帮扶力度的增强,赤溪村的旅游发展才真正步入正轨。“现在街上开起了很多家农家乐,集吃住游于一体。”让周雪琴感受最深的就是,过去到外面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家门口实现劳动就业,家门口赚到了能够握在手里的钱。
赤溪村的改变,让大学毕业生杜赢放弃了留城的发展机会,回村当起了新型农民。“5年前,是有机会留在城里发展的,但看到家乡那么好的发展前景,我还是选择回到这里,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需要我们回来,在这里我们的机会会更多。”从广西大学毕业后,杜赢在赤溪村开始了茶叶加工的创业之路。他筹集创业资金近百万元,创办了茶叶加工厂,白天做白茶加工,晚上处理网络订单,成为赤溪村村域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们赤溪这边有丰富的茶叶资源,但是没有加工厂,所以我那个时候想的就是能不能自己回来办一个加工厂,把家乡的资源给利用起来。这几年又带动了年轻人包括大学生和在外面小有成就的一些青年返乡创业。”杜赢和其他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正用年轻的画笔,描绘赤溪村更加美好的未来。
村民自发地在村口树立起刻有“赤溪—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石碑
目前,赤溪村重点发展以旅游休闲、生态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同时,该村集体成立公司,整合现有土地资源,进行统一开发利用、招商引资,带动村民致富。生态旅游的开发,让赤溪村走出了一条既要百姓富也要生态美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多次强调,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他提出“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贫困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弱鸟可以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我们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
多年来宁德始终大力弘扬“弱鸟先飞”的追赶意识,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引领干部群众逐步破除“穷自在”“等靠要”等落后思想,走上了依靠内生发展脱贫致富的路子。
赤溪村就是党和政府立足自身自然资源,靠发展乡村旅游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典型例子,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了脱贫致富的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