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模式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探析
2018-07-10王丹黄会凯
王丹 黄会凯
【摘 要】随着新高考模式的推出,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需注重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答题能力。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应根据教育政策和教学观念,注重以学生为主,在夯实数学基础的前提下,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和答题思维。本文通过对新高考模式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进行探析,希望对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及答题效率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高考模式 高中数学 教学方法 学习效率
在新高考模式下,本文通过“强化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三大方面对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展开探析,使学生能够做到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数学高考成绩。
一、强化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学习
数学基础知识是学生深入数学知识和高效答题的关键。所以,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里,数学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基础教学,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有效的巩固学生数学基本功。
第一,数学教材中所介绍的、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定理及公式,教师一定要详细的进行讲解,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灵活的掌握与运用。尤其是一些概念性的定义,数学教师可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
比如:求取5/3π的余弦值?
答:作图如下: x O 60°a
在角5/3π的边上任取一点b(1,y),在直角△aob中
ao=1,依据直角三角形定理,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
一半,求得:bo=2 b
由勾股定理可得b的坐标为(1,-√3),由定义1可得cos?α=1/2.
解析:为加强学生对于三角概念的理解,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去解题论证,加深了学生图形的记忆。在本题中,通过数形做辅助线,清晰明了,便于解答。
第二,对于数学教材中例题和附加的练习题,学生也要灵活的掌握。这些附加题是对本章节数学重点内容而设置的,具有针对性,有助于學生对本章程知识的巩固与拓展。另外,通过近几年的高考发现,高考卷中一些解答题,取材于课本中的附加题,是高考题的变相依据。
譬如,高一第一章节数学集合问题,内容较为抽象,而且概念较多,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理解,放慢讲课进度,加强学生对概念性知识的掌握,做到循序渐进,在保证学生对重点基础知识的理解后,有效的利用章节附加题,使学生对重点知识进一步巩固。如下小题:
求集合a={︱-3≤x<6},b={x︱x≤a},依据以下给出条件,求得数a的取值范围。a∩b={-3}; a∩b=a; a∩b={x︱-3≤x≤a};a∪b={x x<5}。
为便于解答,学生应通过数轴对集合a/b进行表示,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将实数a所对应的点向右或者向左移动,求得实数a的取值范围。通过练习,即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加深了对数学定义的理解。
二、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高考模式下,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灵活的运用信息化技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题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概念的讲解只能通过粉笔与黑板,课程模式单调又乏味,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局限性。要想高效的提高数学教学,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与学习。比如: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可利用信息技术集音频、视频、数字、动画、图形、具体案例等于一体,形象直观将数学知识呈现出来。使学生从视觉、听觉感官上进行学习,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有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几何讲解中,教师可以借助几何画板软件,将几何图形进行旋转、侧翻、切割、移动,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形象,从而帮助学生创建几何思维的空间立体感。大量的数学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数学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知识运用能力
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实际的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培养学生严谨、灵活、科学、条理的数学思维能力,并加强学生对数学综合知识的贯通与运用能力。
在新高考模式下,数学考点相对比较分散,在大题的解答中,往往会设置一道小问题,需要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去解答,考虑的内容较多。例如:在关于几何圆的考题中,会结合直线与圆的关系,求两者的交点、圆的方程公式、圆的最值等。
综上所述,在新高考模式下,对高中数学进行有效的教学一直是高中数学教师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育政策和教学观念,注重以学生为主,灵活的运用信息化技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和答题思维,只有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候俐.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18):18.
[2]张晓斌.新课程高考与高中数学教学适应性研究[J].中学数学,2015,(05):01.
[3]陆艳艳.新高考模式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浅谈[J].数学教学通讯,201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