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游戏的师幼沟通策略初探

2018-07-10卢嘉欣

教育界·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问题的提出游戏策略

卢嘉欣

【摘要】游戏是幼儿学习生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基于现阶段对游戏沟通方式的研究空白,以及教师所缺乏的游戏精神与存在的游戏误区,文章试图探寻以一种基于游戏的师幼沟通的方式,期望能够站在游戏的角度,理解幼儿,支持幼儿,并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游戏;师幼沟通;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当过老师的人都体会过这样的苦衷:简单的道理或逻辑,以为自己已诠释得极尽完美,相信孩子从此一定改头换面,不会再犯,可孩子一转头,随时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吹灭掉我们才稍微燃烧的教育理想。由于幼儿精力旺盛并充满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在无所顾忌地探索世界甚至“向世界挑战”的过程中,常常会上演一出出成人眼中的“闹剧”。面对一个班30多名孩子,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那么地了解他们,有时候却感到一无所知,即使是身经百战的教师也都会面临情绪失控、无计可施的时候。当我们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小心翼翼地呵护、试探、揣摩着孩子的心思,这片饱含着深情的苦心,最终似乎也只能感动自己。

2017年学前教育宣传月,教育部提出了“游戏——点亮快乐童年”的主题,让我陷入了思考:既然游戏是孩子特有的生活学习方式,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站在游戏的角度来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将游戏变为师幼沟通的一座桥梁?

二、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学者对游戏策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某一领域的特定活动或是利用游戏来提高某一种能力上,例如音乐活动游戏化、阅读活动的游戏策略,以及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策略研究,很少涉及沟通方式。而在有关师幼沟通策略的研究中,提到的多是一些“平等交流”“相互信赖”等思想。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上,以“师幼沟通策略”作为关键词进行索引,仅搜到24条信息,以游戏作为沟通切入点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可见,对于基于游戏的师幼沟通策略研究有着很大的空间。同时,我还发现教师常常把游戏视作一场特定的活动,为游戏而游戏,即教师更关注游戏的“工具性价值”,对“本体性价值”关注不够。其实游戏就是幼儿的生活方式,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游戏,而无需刻意创造。

因此,我基于以上研究现状和游戏对幼儿的特殊意义,开展了本次基于游戏的师幼沟通策略探究与实践,希望能用游戏打开一条通向幼儿心灵的快速通道。

三、实践案例

(一)以游戏精神看待问题

案例1:“多吃点水果”与“我们来运货吧”

有一次,我与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一起共进午餐,孩子生性爱玩,总是坐立不安不肯进食,母亲苦苦哀求:“赶紧把水果吃了,不然脸会越来越黑的。”孩子听后便不太情愿地吃了一口,妈妈继续说:“再吃一块,这样就可以变白了。”孩子摇头,任妈妈再怎么好说歹说,孩子都不再领情。

这时,我发现桌子上有一个小空碟,便和女孩提出一个建议:“要不,我们来玩运水果的游戏吧。我来装‘货,你来‘开船运货,把‘货运到肚子里。”女孩一听,连忙点头,赶紧开起她的“小船”来向我要“货”。于是,我将一小块水果放进她的“船”上,她立即开着“船”回“港”大口吃掉,接着又把“船”开过来,开心地喊道:“没货啦,没货啦!快点装货!”不一会儿,一碗水果沙拉就被她吃得精光。

陈鹤琴先生曾提道:儿童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上述案例中,母亲用连哄带骗的方式,请求孩子吃水果时,既苦恼了大人,又为难了孩子;而当幼儿沉浸在游戏中时,吃水果反而变成一种自发产生还意犹未尽的行为,甚至当我退出这个游戏,孩子还可以自编自导,自己给自己运更多的水果来吃。其实,孩子并非“固执”,而是需要大人的一种“游戏精神”。

(二)将道理“藏”在游戏中

案例2:“不要这样玩刀叉”与“一起玩切水果的游戏”

在我们班的一次“老友粉店”区域活动中,一位“大厨”拿着塑料刀叉一个人手舞足蹈,试图展示他举世无双的精湛厨艺,嘴中还念念有词道:“嚓嚓嚓嚓……”我本想直接过去制止这样的行为,怕飞舞的刀叉会伤及同区域的其他小朋友,但转念又觉得这位“大厨”正陶醉在这样的动作中,何不让他尽情释放?正好他又是一个人在游戏,我便走过去和他说道:“要不我们来玩一个切水果的游戏?你的刀叉每划一次,就要说出一种蔬果的名称,我們比赛看谁说得多,如果说不出来,刀叉就要定住。”男孩兴奋得开始和我一起比拼,于是,在“嚓,苹果”“嚓,西瓜”“嚓,雪梨”……这样你一言我一语还有极其夸张的“切水果”的动作中,小男孩既享受到了挥舞刀叉的快乐,又能让动作有所缓和,不会因太张狂伤到他人。而当我在游戏中提醒他拿到刀叉时不能随意挥舞的时候,他也能够欣然接受并乐于听从。

欢乐和笑声是通向幼儿世界的入场券,而游戏便是制造欢乐和笑声的最好方式。当我和幼儿一起游戏时,我们是平等的,有时我占据上风,有时孩子也会把我打败。Austin OMalley提道:“与孩子相处时,带上你所有的智慧和法宝,然后坐在地板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能够更加轻松并认同地接受一些我们认为的“理所当然”的道理,例如“不要打人”“不要伤到别人”等。

(三)偶尔“违反”规则的游戏

案例3:“快点睡觉!”与“看看你能睡多久”

在我的班上有一位“午睡困难症”的孩子,一到午睡时间便是他最兴奋的时候,卷窗帘,玩凉席,抛被子……无所不能。为此,我们先是与孩子沟通,请家长配合,讲道理,甚至赋予他“VIP特权”——让他听催眠故事睡觉,从一种平和的方式到严厉的说教,再到回归关爱,都无济于事,最后常常是大眼瞪小眼地度过漫长的午睡时间。于是,我开始尝试用游戏的沟通方式,和他提出玩“闭眼睛”的游戏。先从两分钟开始,闭够两分钟就可以睁眼,接着挑战更长的时间。我本以为精力这么旺盛的孩子可能要玩好几轮才能睡着,没想到,当孩子认真地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才第三轮,就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我们常常把孩子的一些不遵守规矩的行为看作是在“挑战权威”,事实上,孩子的一些“挑战”有时候恰恰是在给老师发出一些讯号,例如“我只是想试一试,我是假装的(打人时)”“我为什么要睡觉呢?不睡觉我也不累呀(不睡觉时)”等等。通过这样的解读,其实孩子的“挑战”毫无恶意,因此我们不妨试着和幼儿一起“挑战权威”,当孩子想要试试自己拳头时,我们可以来一场枕头大战;当孩子不想睡觉时,我们试着比赛闭眼睛……这样既避免了教师大吼大叫的斥责与苦口婆心的教诲,也不用让孩子左右为难。

四、基于游戏的师幼沟通意义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沟通,方法看似简单,而且具体实践所需的时间精力都比较多,但是能在师幼之间不知不觉传递出一些深层的意义。

(一)缓解焦虑,让交流更加自然随意

游戏,让师幼的沟通更加充满活力,这样的活力既拉近了师幼间的距离,同时也产生了亲密感,缓解了沟通双方的压力。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往往更容易放下心中的防备,不是为了“守规矩”而“守规矩”,教师也更容易克制自己的焦躁情绪,更好地了解到问题的本质,从根源上化解幼儿的问题。我相信孩子都会更愿意接受一个“会玩游戏”的老师,而不是一个“会讲道理”的老师。

(二)增进情感,让师幼建立更深的联结

如果不玩游戏,错失的并不只是乐趣,还有孩子选择向你表达情感、倾诉内心的机会。例如在案例2的“切水果”游戏中,我请孩子出题,换其他的对象切,孩子立马提出要切“动画片”。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向我自豪地介绍自己看过的动画片的兴趣,反而大过了玩游戏的兴趣,如此一来,我也能够在游戏中轻松对这位孩子有进一步的了解。正如《游戏力》一书中提到的:“孩子不会说‘我今天在学校过得不好,我可以跟你谈一谈吗?可他们会说‘你可以跟我玩吗?”如果我们同意,他们会将发生的事尽可能地表达出来。

(三)支持想象,让幼儿建立自信

游戏满足了幼儿探寻世界的需要,而游戏沟通,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探索世界的方式得到教师的认可,从而建立信心。当教师以一种游戏精神加入孩子的世界,支持孩子的游戏方式,同时也是在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为孩子创造安全感。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支撑起生命和心理健康。拥有它的人,主观满意度会更加高。

五、结语

通过本次基于游戏的师幼沟通策略的初探,我不知不觉也受到了游戏力的感染,当面对幼儿的冲突和矛盾時,教师的表现不再那么的焦躁不安,而幼儿在面对问题时的表现也轻松了许多。当然,我们在以游戏的方式来与幼儿沟通解决问题时,也不能忽略一个前提——幼儿的行为是否得当,是否值得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沟通。教师务必要在揣摩幼儿行为的性质之后,再进行沟通策略的选择,而不能盲目地用游戏来解决一切问题。

【参考文献】

[1]郝红艳.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中华少年,2017(12):256-257.

[2]邱学清,何洁.从“门面型游戏观”到“本体型游戏观”——浅议中国社会主导形态游戏观历史演进背后儿童观的更迭[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5(03):19-22.

[3]陈鹤琴.儿童游戏与玩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劳伦斯·科恩.游戏力[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问题的提出游戏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爆笑游戏
Passage Four
沧州市中小学独生子女教师师德状况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