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符“为官择人”的人才储备思想

2018-07-10张海兵

教育界·下旬 2018年4期

张海兵

【摘要】东汉末年,政治衰败,王符深刻认识到王道不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治理缺少真正有才干的贤德之士,而人才基于教育,他由此提出了“为官择人”的人才储备思想。其“为官择人”的思想以“赞明教学”为本,以“明德慎罚”“量才授能”为选贤之法,对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选拔及管理仍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赞明教学;为官择人;明德慎罚;量才授能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政,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王符提出:“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认为要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抓住“富民”与“正学”这两个最根本的要素。

一、以“赞明教学”为“为官择人”之本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故志曰:黄帝师风后,……若此言之而信,则人不可不就师矣。”在这里,王符强调,人才不是天生的,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或者国家的教育、培养才能得到,而对于人才的培养过程即在于培养目标、培养途径这两个方面。

第一,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君者民之统也,臣者治之材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个君主要想实现对国家的统治,必然离不开对臣的驾驭与任用。但什么样的人才才是国家最需要的?我们的教育又希望达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呢?这些都是我们必然要面临的问题。“是故君子之求丰厚也,非为嘉馔、美服、淫乐、声色也,乃将以底其道而迈其德也。”在王符看来,国家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做到“明道、立德”,即“才、德”兼备之人就是我们需要的人才,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气乃臻,玑衡乃平。”由于整个宇宙世界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一个人在将来的国家政治生活中要有所作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必然要明白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即在于明道、有才。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可能把事情做好,否则空有一腔报国热情最后也无济于事。“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辩为末;辞语者,以信顺为本,以诡丽为末;列士者,以孝悌为本,以交游为末;孝悌者,以致养为本,以华观为末;人臣者,以忠正为本,以媚爱为末;五者守本离末则仁义兴,离本守末则道德崩。慎本略末犹可也,舍本务末则恶矣。”国家通过教育这个途径除了使人明道、有才之外,另外还必须注意“道义、信顺、孝悌、致养、忠正”等品德的塑造才是根本,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荣华富贵,吃喝玩乐,而主要在于将来实现致养父母,辅政为民,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

第二,“索道于典,尊师重教”的人才培养途径。“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书籍是人类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对于天道思想的思考和总结,王符认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方法主要就在于对书或者典的重视和利用。“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读书是一个人成才最方便、快捷,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唯一的途径,因为不读书几乎难以懂得学问,难以完成国家交给自己的任务。“故志曰:黄帝师风后,……孔子师老聃。若此言之而信,则人不可以不就师矣。”一个人对于知识的把握和升华,其玄妙至深之处往往需要我们花费很多的时间去体悟,思考,这除了与自己的天赋与勤奋有关,同样需要教師的点拨与启发。“夫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是故明王之养民也,忧之劳之,教之诲之,慎微防萌,以断其邪。故《易》美‘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七月诗》,大小教之,终而复始。由此观之,民固不可恣也。”这里王符进一步明确明君贤主对于广大臣民的统治必须重视思想教化的作用,而不应该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相反,只有不断地进行“忧之劳之,教之诲之”,才能够使其“慎微防萌,以断其邪”。

二、以“明德慎罚、量才授任”为“选贤”之法

“凡有国之君,未尝不欲治也,而治不世见者,所任不贤故也。”国家的治乱兴衰,离不开对人才的选拔与任用。当国家通过教育培养储备了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之后,如何才能将这些人才从社会群体中有效地选拔出来呢?王符在关于国家如何选用人才的问题上同样十分重视,提出了许多选人、用人的方法与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以贤治国、明德慎罚”的选才标准。“身之病待医而愈,国亡乱待贤而治。”这里王符强调君主之治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治贤,说到底也就是关于人才的使用问题,历代国君,尤其是明君贤主在自己身边总有一批贤能之人为自己出谋划策,鞍前马后地效力,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军政要务。“是故明君莅众,务下言以昭外,敬纳卑贱以诱贤也。”“贤”在这里是我们对于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而贤才能否被使用则成为我们判断一个君主能否治理好这个国家的重要依据;反之,如果一个国家奸臣当道,则是君王昏庸、国家衰亡的必然表现。“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刑渥。凶。此言公不胜任,则有渥刑也。是故三公在三载之后,宜明考绩黜刺,简练其材。其有稷、契、伯夷、申伯、仲山甫致治之效者,封以列侯,令受南土八蛮之赐。其尸禄素餐,无进治之效、无忠善之言者,使从渥刑。是则所谓明德慎罚,而简练能否之术也。诚如此,则三公竞思其职,而百寮急竭其忠矣。”在这段话中,王符主张对于人才的使用君主既要从德行方面考察,也要有赏善罚恶、明操法术之“法”。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权责,激励臣下努力为国家建功立业,才能真正实现“以贤治国、明德慎罚”的选才之道。

第二,“量材授任、科察考功”的任用方法。“夫志道者少友,逐俗者多俦。是以举世多党而用私,竞比质而行趋华。贡士者,非复依其质干,准其材行也,直虚造空美,扫地洞说。择能者而书之,公卿刺史掾从事,茂才孝廉且二百员。历察其状,德侔颜渊、卜、冉,其行能,多不及中。诚使皆如状文,则是为岁得大贤二百也。”由此可见,“士林的这种重声名的趋向固然反映了儒生的独特思维,但同时也塑造了刻意求名,避实取虚的社会风气”。王符在此看到了东汉末年荐举制度不完善所带来的诟病,即由于各级官吏在荐举人才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当这些人才出了问题后,又没有对举荐人采取相对严格的惩罚机制,以致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出现了任人唯亲、朋党结私、名不符实等各种不良现象,最终导致君主很难选用到自己需要的人才。针对这种情况,王符提出:“是故选贤贡士,必考核其清素,据实而言,其有小疵,勿强衣饰,以壮虚声。一能之士,各贡所长,出处默语,勿强相兼,则萧、曹、周、韩之论,何足得矣?吴、邓、梁、窦之徒,而致十。各以所宜,量材授任,则庶官无旷,兴功可成,太平可致,麒麟可臻。”重点强调作为一个君主,面对各级官吏通过荐举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才,首要任务就在于对这些人才进行“考、量”。这里的考量或者叫作面试,有两个方面的目的:其一,看这些人才是否如推荐人所说,达到了德才兼备的要求,是否名实相符,是否真正为国家教育培养所需的人才;其二,就是对这些人才进行甄别分类,判断这些人才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尽量发挥其长处。只有做到这两个方面,才能真正将那些才德兼备之人充实到国家吏治队伍之中。

三、王符“为官择人”人才储备思想的当代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王符“为官择人”人才储备思想的研究认识到,虽然其过去将近两千年了,而且其本质上也是服务于封建统治的,但对于对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选拔及管理仍有启发意义。

首先,明确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实践的需求的衔接。王符作为东汉末年的进步思想家,其教育思想必然立足于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需要,而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教育体制的发展,从荐举制度到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服务于国家选用人才的需要。“人才对于政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培养和选拔人才,如何任用与监督,则是政治兴衰成败的关键。”

今天,我们培养、储备各级人才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当然也包括各级政治人才的培养。而问题在于我们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教育专业内容与规模与社会实践需要之间的有效衔接,换句话说,我们对于教育目标的完成仍然不够明确。具体表现为:一是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科学文化素质不协调发展,思想道德水平缺乏有效的培养机制和评价标准;二是大量科学文化理论人才的供过于求,而专业技术人才却严重短缺;三是分门别类的专业设置,而用人单位却抱怨专业能力要求的不对称与不达标。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与教育体制运行中不断思考并做出改革的地方,无论是国家建设人才还是政治人才的储备,都应该努力明确教育培养目标与社会实践需要的有效衔接。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措施的实施与改革目标的提出正是对我们目前教育目标不明确,培养体制不完善做出的有效回应。而王符“为官择人”人才储备思想明确教育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的做法,对于我们今天完善教育思想定位与实现教育改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重视教师与典籍对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的作用。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当我们大多数人把目光投向物质财富的创造时,却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建设。“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讓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国家教育方针与政策的提出则体现了我们对于典籍的重视,对于教育的重视。因此,当我们很多人在倡导恢复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习王符“底其道而迈其德”的教育理念,大力提倡对传统经典书籍的阅读,多去倾听类似于“百家讲坛”等名家大师的讲解,实现自我精神的升华与超越,从而真正将尊师重道的社会传统发扬光大,并且落实到国家人才储备战略与人民日常生活的行动中去,逐步实现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三,立足德才兼备的人才选用标准与考核办法。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国家中,在君主至上的家天下制度中,从人才的培养、选用到考核,教育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这里,我们再次强调王符德才兼备人才观的重要意义,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明确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选拔及管理仍然要始终将德才兼备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体现了我党对于德才兼备人才观的重视与落实,同时说明对一个人才的判定与甄别必须从“德”与“才”两个方面入手,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是一个国家应该储备之才,也才是人民真正需要和国家重点培养的人才。古代帝王以“忠”和“功”作为官员选拔与考核的标准,今天我们同样可以以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有功于党、有功于国家、有功于人民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办法,考察其是否廉洁,是否真正达到了为人民服务的时代要求,从而真正使德才兼备的人为党所用,为国家所用,为人民所用。

【参考文献】

[1]〔清〕汪继培.潜夫论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杨新宾.王符《潜夫论》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3]朱绍候.王符经济、政治、哲学思想论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1):15-23.

[4]习近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19/c414305-29595277.html,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