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实践育人”这一课

2018-07-10朱华伟

人民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中学课程

朱华伟

广东省深圳中学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后,积极尝试课程改革成为国内首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之一。经过十多年的课程探索和发展,目前已培养了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一套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课程为实施基础,以“小课题探究”和“创新挑战赛事”为提升平台,集系统性、主体性、实践性、整合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深圳中学综合实践课程机制和教学体系。

一、系统性:重视课程整体建设

系统的课程建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深圳中学的办学定位为“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中”,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华底蕴与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校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对所有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除基础学术课程,还特别设立由认知技能、自我成长、文化审美、体育健康、实践服务、研究创造等六个课程群构成的深中文凭课程。

在搭建课程框架过程中,学校采取把综合实践活动纳人整个学校课程体系的方式,确立了其地位和机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全面落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项具体目标,积极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对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和所修学分等进行了详细规划(如表1所示),并不断加强管理和指导,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提供切实保障。

二、主体性:尊重学生自主选择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然而,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教师是权威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主动性被忽视,难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产生有创造力的学习,学生身上的“火种”自然难以“点燃”。而当我们赋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后,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时,他们身上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因此,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相信有创造力的学习萌发于自主化的学习氛围。

“走近大学”是深圳中学在国内首创的社会实践项目。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地走访自己心仪的高校,构建真实的个人生涯规划,从而更加有效地完成自我激励的学习过程。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做法,深圳中学的“走近大学”活动完全是由学生自主策划、自主实施。学生首先要做的是根据个人的意愿进行组队,接下来组员间要一起协商旅程方案,邀请带队教师、自行选择承接旅行社并与之协商具体的路线和费用。每年“社会实践周”期间,就会看到深圳中学的学生或登上飞机、或坐上火车,奔赴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地的高校去尋梦他们的理想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深圳中学“走近大学”的课程方案更加个性化,可以班级或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也可以由监护人带领个体独自完成,学生的足迹更是遍布海内外知名高校。

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学校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目标·达成·测试”的教学结构改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主题·探究·表现”结构(如图1所示)。在选题阶段,教师并不会给学生指定课题,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自然、社会等学科的角度提出自己感兴趣且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始终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作为课程的核心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术阅读与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正是由于给予了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他们的选题总会富有创意且贴近日常生活。例如,作为一所有着70年历史的学校,深圳中学悠久的历史所带来的丰富文化积淀正是深中精神之所在,而这份精神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历届学长、学姐与学弟、学妹的交流互动来传承并创新的。学校有众多的学生社团、学生组织,在活动中学长、学姐无形中对学弟、学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此,学生开展了一项“学长制”对低年级学生产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研究过程中,设计、执行、反馈的主体都是学生。当学生的主动性凸显后,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高高在上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协助者和陪伴者,教师所做的工作也只是必要的方法论指导和专业知识指导。

此外,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并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整体表现。自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以及引导他们对课程的再思考,他评环节通过教师评价更多地引领规范及课程进度的推动。评价的具体细则如表2所示。

正因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受到了充分保护和尊重,他们迸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研究性学习成果非常丰富:学生的课题成果获得过中国大智汇创新研究挑战赛2017(CTB)北美总决赛最佳研究奖、斯坦福路演赛一等奖等国内外一系列奖项,仅在2013年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综合实践活动学术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中,深圳中学学生的获奖课题就有一等奖33项、二等奖27项之多。学生和香港科技大学博士联合署名的论文The VTLISFG motif in the BH1 domai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degradation of Mcl-1发表在国际生物 SCI 杂志 FEBS Open Bio,Volume 4,2014,Pages 147-152;《Pioneer学术论文期刊》2017全球人选22篇高中生论文,其中深圳中学独占3篇,全球第一;学生成果累计申请专利50余项。他们还上过学术论坛,接受过媒体采访,课题研究的建议建言得到政府部门的采纳……

三、实践性:补齐实践育人短板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学习地点囿于教室,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教授获取知识,知识的获取途径是“头脑——头脑”的模式,这是一种纯理性的认知模式。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党的十九大提出发展素质教育。那么,如何讲好“实践育人这一课?如何破解我国中小学教育“文化基础扎实,而创新实践能力偏弱”的难题?我们倡导“以生活为课堂”的理念,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有了明确的、鲜活的体验和感知,学生从中所提炼的知识就会变得丰盈而有温度。

有温度的知识根植于情境式学习模式。“井冈山——乡村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和“长沙一历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是学校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游学项目。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在考察当地风土人情的基础上,自选主题完成相应的探究活动。

学校从2007年开始策划实施“井冈山——乡村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该活动分为两部分:体验农村生活和了解革命历史。学生通过体验农村生活,学会尊重自然并表达对他人的关爱。学生在活动中人住农家,体验48小时的农家生活,与当地居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做农家饭、干农活。学生在当地开展农村调查,了解老区农民的经济状况、医疗卫生和教育情况,还有的学生从植物性状、地图测绘的角度开展研究。在开设这门课程之前,对于大多数在都市长大的孩子而言,乡村只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汇。当这批对农村生活毫无认识的孩子身处井冈山的广袤土地中,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时,他们开始了解真实的乡村生活,从而促使他们思考乡村生活的实质含义。在学生提交的“研学”调研报告中,有学生因为看到了农村墙壁上大量的标语而去琢磨“标语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有学生因为看到当地多子女家庭而去进一步关注“全面二孩”政策在当地的推进情况,也有学生开始好奇“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基层医疗现状”等社会问题。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主题活动是在学生提议下,深圳中学为井冈山当地留守儿童献爱心的“手拉手”关爱活动。

“长沙——历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是深圳中学另一个运行成熟的游学项目。在这个活动中,设置了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参观的环节。曾有学生在参观广场过程中表示非常震惊,因为他看到了从各地涌来的人群,其中不乏白发苍苍的老人挪动着瞒跚的脚步对毛主席行跪拜之礼。“从来没有想过还有这么多人来这里纪念毛主席”“年纪这么大了还跪拜一定是有什么特殊的情感”。在强烈的认知冲突的驱使下,他和同学们就在现场开展了一项跨年龄层的社会调研。正是在一位位真实述说者的描述中,他萌生了进一步了解“毛泽东”其人和其领导的革命史的想法。“这些念头平时在学校是肯定不会有的,我们距离那个年代太久远了,而且教育我们的那些套路太生硬,没有好感”。

四、整合性:融合多元学科知识

综合实践学科的学习内容广泛而丰富。无论是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研究还是社会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内容通常是跨学科、跨领域的,这与传统的学科截然不同,因而对于学生、教师的整体性思维和整合性意识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了优化学习过程,深化学习内容,深圳中学一直在以“综合实践”课程为平台,推动校内各学科组共同参与。比如,在井冈山的活动中,政治教师介绍“基层民主一选举制度'历史教师讲解“中国革命史”,生物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井冈山生物种类与习性”,地理教师和学生一起“夜观星象”。在推进校内学科合作的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引人社会资源,建立校外导师制度,尝试同多个机构和单位开展合作办学模式。《城市观察与研究》和《社会认知》就是其中开发较成熟的两个课程。在2017年的最后两天,我们就把《城市观察与研究》的课堂“搬”到了“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邀请展会布展人在位于深圳南头古城的展区给我们的学生上课。

五、教育性:回归立德树人本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段的学科课程一起,共同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课程教育性的本质体现,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培养的也不限于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门人格塑造的课程,也是更为高级的能力。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为学生的课题选择提供了很多启发,学生们通过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社会热点,发现社会问题;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开拓视野、锻炼品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并尝试针对各种社会问题建言献策。正如毛泽东在《讲堂录》中所说,“闭门求学,其所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2017年,学校有27个学生小课题获得深圳市教科院立项其中有的项目是关注校园生活的,如“教室与教师办公室距离如何影响学生去办公室的积极性”“手机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有的项目关注时事热点、社会民生,如“公众对地铁设置女士优先车厢的态度研究”“网络直播平台对高中生的吸弓I点”“深港跨境学童的身份认同研究”;也有学科领域的探讨,如“拐角楼梯中的最优化问题”“家庭自制发酵乳饮品的困境及其解决方法的探究”等。在对“女士优先车厢”的研究中,学生们通过调查研究后发现,专设“女士优先车厢”的出发点的确是体现了保护和尊重女性的理念,但同时也会造成公众对“性别平等”的呼吁以及针对公共资源浪费的质疑。此外,在社区服务课程中,我们鼓励学生走人社区、走进社会,在高一、高二期间完成不少于10个工作日或5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学生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仅传递了爱心,而且收获了文明,用自己的点滴奉献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在何處?它终要回归立德树人的本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家陶行知用他的名字阐明了教育的旨趣所在一一行知,即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获得真知。脱离了真实生活和具体情境的知识显得冰冷且没有生机,而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有温度的课程”,是一种真正能够融人孩子生命的教育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的固定学习场景和学习方式的限制,让知识从“头脑”到“头脑”的模式演变为“实践”到“头脑”;通过孩子的“做中学”,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化为行为,从而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中学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