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农村小学建一所精致的“少年农学院”

2018-07-10刘艺慧

人民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农学院评价课程

刘艺慧

江苏省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以下简称“藕小”)是苏南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农村小学。生长在农村、祖辈为农民,农业文化在学生的文化基因中稳定延续着。藕小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建设“少年农学院”课程基地,并发展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开展的新样态。

构建适切儿童体验的物型空间

在主题场馆设计建设之前,学校向师生、家长发放了近10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00多份,召开多次座谈会,多途径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活动需求,发现儿童对亲历种植、研究农事、探索未来农业发展、检测蔬果、手工制作、研究江南民俗等比较感兴趣。

于是,藕小建设了“一场、一馆、一园、一屋、一室、一坊”六个主题场馆。目前,六个主题场馆的建设已经完成。

小小农展馆。馆内占地300平米左右,布展图文并茂,介绍我国农业的过去与未来,头顶由19种种子组成的吊灯,令人充满好奇。翻转图板介绍苏南地区特有的农作物,橱柜陈列着旧时农村劳动生活的老物件,让孩子们看到了过去的农村生活场景。利用农展馆里的多媒体触摸一体机,学生们能随时随地上网查询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

小荷微农场。农场以“趣”为主题分“菜趣”“花趣”“树趣”三大区域。“菜趣”区域根据班级数划分为36块方桌地,配置智能灌溉系统,师生和家长志愿者一起在方桌田里种植了大蒜、韭菜、青菜、香菜等几十种蔬菜;“花趣”区域种植品种优良且适合江南地区生长的各种花卉;“树趣”区域种上无锡驰名中外的水蜜桃,方便学生进行“桃文化”研究。农具小木屋里摆放着孩子们进行农事劳作的水桶、铁耙、镰刀、锄头等老农具,让孩子们不仅可以了解老农具的作用,还可以动手实践。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的围墙上,以彩绘形式呈现了二十四节气农事图。

小荷感知园。园内利用新兴的互联网、传感器、视频监控等物联网技术,通过现场安装的农业传感器及便携式实验箱等,对现场植物生长因子进行采集,并在平台和微信公众号进行真实、形象的教学展示和互通,便于老师开展教学教育活动,增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和科技感,提升学生对农业知识和物联网技术的兴趣。

小小组培室。室内配有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仪器和设备,还配备了灭菌器、无菌超净台、冰箱、制蒸馏水设备以及相应的玻璃器皿等。学生们亲自进行马铃薯、草莓、多肉等植物的继代组织培养。研究组培的过程能让学生们了解到各种作物的生长过程,产生对生物科学探索的兴趣。

无公害检测屋。这里检测设施齐全,检测类目涵盖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十多个大类、100多个品种。孩子们可以亲自操作,对每天学校食堂师生吃的蔬果鱼肉进行检测,留样观察。这样,不仅实现了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还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理念。

小荷美食工坊。学校特意聘请了热心家长作为小荷美食工坊的指导老师,每周定期指导孩子制作各式花色西点和中华传统美食。通过这个实践平台,学生学着品味美食文化,体验劳动乐趣,明白了“粒粒皆辛苦”的内涵。

在整体设计时,我们用两条主线整合六个主题场馆:一是中国“农耕文明”从古至今的发展缩影,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农业从刀耕火种到数字化操控的穿越;二是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品尝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在春种秋收中亲历体悟,体会劳动的艰辛及收获的喜悦。

在学校自主建设主题场馆的同时,也注重校园氛围的营造和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

目标定位指向儿童核心素养的递进发展

藕小制定了《少年农学院课程标准》,明晰了少年农学院课程开发的认知、能力、情感、品格四个方面的总体目标。

其中,认知目标是,通过日常观察和搜集有关信息,熟知农业相关知识。能力目标是,形成基本的劳动实践技能与经验,能提出大胆设计和设想,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人研究,并能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目标是,通过体验感悟,培养爱自然、爱科学、爱家乡的情感。品格目标是,养成勤劳节俭、坚毅担当、自律乐群、自主创新等基本品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一個分层次多级别的目标体系。因此,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基地条件、时令特点和学生实际,围绕少年农学院的四大主题板块,又编写了各年级《课程实施纲要》,进一步细化各年级每学期的学习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任务。

以“我是小小蔬食家,以‘菜为媒爱生活”主题板块为例,低年级课程学习着眼于认知方面,通过参观小荷微农场的方桌田、蔬菜大棚,认识生活中常见的蔬菜;通过周末和家长去农贸市场买菜,说出蔬菜的名称,了解蔬菜的营养价值。中年级课程学习注重技能和情感方面,通过学种一两种蔬菜,掌握种菜的基本方法和知识,并体验劳动的甘甜。高年级课程学习则注重研究和品格方面,通过参观社区、菜场、蔬菜基地等活动,组织学生采访、调查、了解当地蔬菜种植的发展情况,掌握简单的蔬菜育苗、移栽和储存方法,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小论文,并在交往中逐渐提升道德品格。同一研究主题,三个学段遵循纵向贯通、横向统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体现了不同学段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递进式发展。

整体规划设计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质指向生活理解与创造。藕小立足学校“儿童视角成全成长”的宗旨,结合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进行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和设计研发,采用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有机融合的方式,让学生“运用已经和正在学习的相关学科知识,亲自去探究、体验与实践,由此发展其生活理解力与创造力”,努力使少年农学院课程成为一种新型的融合课程。

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藕小通过问卷调查、抽样访谈、外围调研等形式,确定了“花、菜、桃、物”四个研究主题,开发了校本教材《我们的乐园——走进少年农学院》,设计“我是小小种桃人,以‘桃为媒爱家乡”“我是小小花艺师,以‘花为媒爱自然”“我是小小蔬食家,以‘菜为媒爱生活”“我是小小研究员,以‘物为媒爱探索”四大板块。每个板块又有6个主题:“我是小小种桃人,以‘桃为媒爱家乡”板块的6个主题为“识桃树”“观桃花”“研桃胶”“品桃韵”“植桃树”“望桃途”;“我是小小花艺师,以‘花为媒爱自然”板块的6个主题为“花的世界”“花的开落”“花的制作”“花的养护”“花卉情浓”“花的文化”;“我是小小蔬食家,以‘菜为媒爱生活”板块的6个主题为“菜认识”“菜种植”“菜检测”“菜孕育”“菜烹饪”“菜储存”;“我是小小研究员,以‘物为媒爱探索”板块的6个主题为“认老物件”“知节气历”“学歌谣谙”“研老物件”“走农耕旅”“访民俗路”。每个主题下,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菜单供学生选择。

国家课程校本化拓展。藕小依托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校基地主题活动课程的系列开发》研究,通过对国家课程和少年农学院校本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深度融合,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

以四大主题中的“桃”为例,语文、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教研组从三年级语文课文《剪枝的学问》人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在学完课文后,老师带着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情境,体验课文中描述的场景。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给桃树剪枝,看看“剪枝后的桃树是不是增加了产量”。在这个等待结果的过程中,语文、美术教研组通过课堂和社团活动联合开展“绘形绘意绘心”为主题的活动,读桃、画桃、赏桃。从桃花盛开、点花、结果、包桃、摘桃、吃桃、写桃诗等环节,师生共同商定不同时期的活动形式,贯穿于整个学期始末,形成了一系列主题活动研究。

这种从真实生活出发的主题活动,不仅引导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更感受到了桃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了现实的科学实践,还激发了学生许多真正感兴趣且有价值的问题,吸引学生开展持久探究。这种跨学科、多维度、多形式的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清晰地指向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跨时空设计儿童喜欢的课程学习样式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多维打造开放、灵活的学习样式,努力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

“普及+提高”的研究方式。我们以“普及+提高”为基本模式实施活动课程。“普及”层面是一二年级依托每周的社团活动和部分班队课开展劳动实践和研究活动,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单周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双周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层面是为了满足学有余力、学有兴趣学生的个性发展:以组建学生社团为主要方式,打破年级、班级局限,自主选择参加组培实验、蔬菜种植、巧手美食、创意手工、老物件研究等社团。围绕自己的研究主题,学生可以选择合作探究的伙伴,与伙伴、教师、家长共同探究体验,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案,发动组织、实施和评价学习活动。“普及+提高”相结合的实施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在“做中学”“用中学”“创造中学”,亲身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真正体验创造的快乐。

灵活转换的学习空间。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生活即课堂。在“少年农学院”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根据主题研究内容的需要,可以灵活转换学习地点。在“花的世界”主题学习时,可以先到组培室看看一棵花苗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再到学校微农场“花趣”区域、学校旁边的湿地公园等欣赏各种各样的花,说说花的名字,再利用双休日与父母一起到公园或者花店了解花的品种,解读花语内涵。这种儿童体验方式的变革,进一步激发了儿童的主动探究。

快速便捷的体验平台。藕小将“少年农学院”各个主题场馆的图片、文字介绍、小课题研究成果以及学生在主题场馆中开展活动的微视频上传到学校微信公众号、惠山教育云平台。家长只需要用手机扫一扫学校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或云平台二维码,就可以非常方便地与孩子一起进人体验空间,进行一次有趣的“少年农学院”之旅,家长和孩子亲临体验后,可以通过平台分享、评论、点赞,与学校做进一步的沟通交流。

围绕“过程、结果、发展”三维度建构评价机制在少年农学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围绕“过程、结果、发展”三个评价维度,努力建构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突出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倡导评价的多元性,注重评价的发展性,超越评价的时空性。

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学生“少年农学院”体验档案袋。为帮助孩子真实记录体验,我们建立了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过程性评价的少年农学院“農耕文明”体验档案袋。

设计‘农耕文明之旅”游学证。游学证分为两部分,前面是师生一起设计绘制的学校少年农学院主题场馆,每个主题场馆旁边都有一个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每个主题场馆的图片、文字介绍马上呈现在你面前。后面是根据学校已有馆室设定学生在每个年级要去的场馆,及以此为基地要完成的体验活动、探究活动和自主活动评价表。各项活动中,达成优秀级盖一个金色“农耕小达人”章,良好级盖一个银色“农耕小达人”章,一般级盖一个蓝色“农耕小达人”章。

设置作品发布栏。我们在农展馆里的白板、教学楼一层大厅的移动白板、学校连廊的宣传窗中设计了“少年农学院”主题活动作品发布专栏,展示学生参加各种体验活动的资料与物化成果,包括活动精彩瞬间、观察体验日记、学生调查报告、小论文、手抄报、手工制作等。资料和物化成果每学期都将保存到学生的“农耕文明”体验档案袋中。等到他们小学学习生活画上句号时,孩子们的游学证和六年中参加“少年农学院”活动的丰厚积淀将会陪伴他们跨人新的学习生活。

关注结果性评价,建构“互联网+”评价模式。

我们初步建构了更具有影响力、推动力的“互联网+”评价模式。将学生参加少年农学院课程的成果、作品,通过微视频、微美篇等发布到学校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惠山教育云平台,让更多的老师、学生、家长能及时欣赏、点赞、评价、互动。这既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展示自我的舞台,还方便更多的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通过互联网关注学校的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共同传承‘农耕文明”,活跃优秀的民间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真正发挥结果评价的甄别、激励和导向功能。

探索发展性评价,设立跟踪式评价。在为学生建立“农耕文明”体验档案袋、“互联网+”评价模式基础上,我们探索了有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跟踪式评价机制,通过社会问卷调查、家长个别访谈、参与相应的高一级学校活动、外围调研等方式,了解藕小学子在少年农学院综合实践活动的体悟、浸润中是否已经达成了预期目标,为进一步完善少年农学院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少年农学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逐步成为一种新型的融合课程,努力打破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之间的边界,让儿童回归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学习。

猜你喜欢

农学院评价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体制下学生工作的探讨
基于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体制下学生工作的探讨
指认式病害诊断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园艺科学专业介绍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