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华附中:以多类实践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2018-07-10杜毓贞

人民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评价课程活动

杜毓贞

为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清华附中”)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积极开发以跨学科视角和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在更为“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在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在与社会、自然的接触中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课程开发要以学生为本

清华附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于主题、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等加以设计,体现“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论考察或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的特点。

1. 突出自主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中,一是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参加活動提供多样的选择。二是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学生的兴趣、气质、性格等视为一种教育资源加以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个性化发展。三是把学生看作活动的主人,在活动设计和组织中,使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

2. 坚持开放性

从教育目标、活动内容和形式上看,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体现出开放性。一是让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和大自然。二是课程内容广泛,从远古文明到现代科技革新成果,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三是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3.强调综合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在课程实施中不断完善与改进

每次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和目标。指导教师根据计划和要求,启发和引导学生确定活动大的方向和选题范围,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

确定实践活动的主题之后,师生共同制订个人或集体活动的具体计划,包括课程的管理、方法、进程和预期效果等。课程计划的制订一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师生一起进行调查研究,增强计划的可行性。

如“领导力”主题,分别从“全球意识”“认识自我”和“领导能力”三个方面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制订详细的课程计划(见表1)。

活动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和主体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确定的活动内容进行直接操作和直观体验,获得初步结论。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教育资源,如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等,建立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等课程实践基地,聘请由社会知名人士如学术专家、优秀企业家等组成的课程辅导员,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每天要在自己的活动课程手册上做记录,完成当天的课程作业,随队教师每天批改学生的手册,提出意见和建议供学生参考;活动结束后,学生要将自己的实践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并与活动计划进行对比。学生的总结有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研究论文以及研讨会、交流会、刊物、墙报等多种形式。但无论哪种形式的总结,都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展开,并从理论认识上加以提高,为以后的活动积累经验。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学生对活动的感受及改进意见,通过开发团队的自我反思交流及专家的再评估,重新对活动方案进行修订。

以多种课程类型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开发了三类课程,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

1.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在清华附中,每学期学校都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以及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课程设计,让学生自主选择。选择课程后,所有学生都要走出校园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学生通过走进田间地头,参观各类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观看演出、体育赛事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接触社会现实,参与社会活动,理解社会意识形态、人们的生活模式,体验社会生活,积累社会经验。

比如,初中二年级在北京市怀柔区神堂峪进行户外生存训练。首先,各班以小组为单位架炉灶、生柴火,利用自带的炊具和食材,烹饪出各种煎炸炒、炭火烧烤、火锅、烙饼、面条等美味佳肴,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体会劳动的乐趣,也充分展现了每个人的野外生存技能及精湛的厨艺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比如,清华附中每年组织即将进人高三的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为期一周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旨在建设和谐的年级、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良好心态,改进学习方法。内容包括团队建设、学农、山地行走、沙漠穿越、野外生存、露营、长途骑行等。有学生说“经过与同学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在乡间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土地,带着虔诚和信念种下一片红小豆,也种下心中的理想,祈祷这理想能够开出美丽的枝丫”“这几天带给我们的除了变黑的皮肤、身上的灰尘外,还有什么呢?那些情、那些景、那些念,就好像一种无言的身教,比任何讲台上的演讲、口号和教诲都要深刻,从内心发出的思想,是任何外界的东西都无法取代的”。这些收获,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势所在。

2. 拓展课程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比如,清华附中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面向高一、高二学部的全体学生,以亲历性文化主题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主要过程,倡导自主体验、合作探究为课程的主要活动方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文化考察课程以班级为单位,各班选择考察线路后,由年级统筹安排。课程方案经过课程设计、实地调研、线路优化、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手册制作、行前讲座等详尽部署安排。为保障课程活动安全顺利进行,每条课程线路都有领导带队、校医和协调员教师跟队,每班至少两位指导教师随队,此外还有专家及导游人员进行讲解。课程结束之后学生进行成果汇报,撰写考察报告或总结,最终进行考察课程评价。

比如“山东曲阜线”,师生提前20天对活动行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做了细致的教学备课,每到一处,学生做自己的老师,角色换位使考察活动呈现出别样的精彩。走进孔庙,谢惠玲率先完成了从金声玉振坊到十三碑亭的讲解;尹昕儒带领同学走进读书宴客的“安怀堂”、习字作画的“江萼轩”;叶心远从孔庙的大成门讲到了孔府,旁征博引、生动风趣;孔令仁是孔家家谱中第76代传人,他沉稳而大气地为同学描绘了各朝代的尊孔祭孔活动的盛况,同时又对近代以来对孔圣人崇拜的动摇、甚至禁止后的现代祭孔活动的意义进行了解读;于芳菲在碑林中讲解了汉隶“古拙”的特色。

比如,昆山科技园考察课程设计了三大主题:参观拙政园、虎丘、寒山寺等名胜古迹,体味江南城市文化的魅力和苏州园林的典雅秀美;在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观交流,了解开发区发展历程和现状;参观古色古香的江南小镇一周庄古镇和用(Id)直古镇,感受江南水乡的古典气息,体验独特的古镇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对比了南北园林的异同,学生谢尔贵这样写道:“作为皇家园林之首,颐和园的建筑特点可以用高大宽广来概括,整座山、整片林、宫殿庙宇,能大就大。而苏州园林则不同,作为私人园林,继承了南方人‘富人不露富的传统。小,又要好,怎么办呢?就在精致上下功夫,把一片小园修紧凑,有假山有绿树有清泉,不能倚山建林,那就移步换景,让主人虽身处几亩之园却能体味百亩之趣。”

3.深化课程

对于在某些方面具备潜力和特长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要保护学生的这种潜力和特长,更要提供发展的平台,为其未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这类课程注重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要求学生在“做”“考察”“探究”“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比如,“走进科学殿堂”项目课程是清华附中“三走进”项目课程之一,是一门以体验式学习为主,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浸润,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课程。该课程分“聆听科学”“感受科学”“触摸科学”三个阶段推进。在“触摸科学”阶段,根据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分为“化学”“电子”“电学”“动物丰容”“控制”“地理”“力学”等7个小组,在专家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查阅文献、制订研究方案、具体研究及试错、调整方案、继续研究、得出结论、完成论文或设计、成果发布或分享”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习惯、科学思维,更在与导师一起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家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勇于担当的责任。

比如,清华附中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每年的北京、上海、香港、美国的中学生模拟联合国课程。在第七届复旦大学国际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上,清华附中的8名学生代表参与到“联合国会议”当中,分别在联合国系统会场、1939年英法苏德四方谈判会场、新闻管理与改革听证会场、WallStreet2008会场中扮演“外交官”,面对国际社会中现实存在的巨大冲突和危机,在联合国的程序和背景下参与激烈的辩论和斡旋。在总结中,学生杨润萱写道:“在模拟联合国中,我们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颜面,模拟的不仅仅是唇枪舌剑的技巧和运筹帷幄的能力,更是压在肩上无上的责任与义务。”

课程评价突出自主性和开放性

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為分析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突出自主性和开放性特点。学生也可将自己活动过程中的内容上传到清华附中综合素质评价平台。

评价体现过程性原则。课程的考核不能只单纯注重考核结果,更要注重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智慧、能力、合作等作出综合性评价。

评价内容全面。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品德修养、团队精神、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等。这几部分既互相渗透又互相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评价整体。

评价方式注重多样性。任何单一的评价方式都难以达到客观和公正。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实践中,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个体评价、团队评价等,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见表2、表3、表4)。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清华附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推动力量,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评价课程活动
“活动随手拍”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