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施工建设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
2018-07-09宋青鑫
宋青鑫
摘 要:混凝土是当前建筑施工中常见的一种施工材料,作为直接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一种施工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使用以及管理对工程的正常进行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前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建筑施工不断推进,土建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提升建筑的质量和居住安全性,当前施工中对混凝土施工质量要求不断提升。本文针对土建施工建设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从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材料处理以及施工手段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如何提升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技术;土建工程
1 引言
在当前的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有效推动了建筑施工质量的提升,丰富了建筑设计。在土建工程的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有其特殊的特征,因此在实际的施工中施工人员应当根据施工技术的使用需求和工程的建设需求来正确制定施工规划,强化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使用和发展,提升建筑施工质量。
2 混凝土材料质量在施工中的控制标准
2.1 水质量标准
在建筑施工中,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一般技术人员在开始搅拌之前会对水质量进行检测。一般规定在搅拌过程中禁止使用污水、废水或是含有多种杂质的水源,避免造成混凝土搅拌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针对部分沿海城市的建筑施工,其在钢筋混凝土调节的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海水,避免在建筑的使用中造成钢筋的锈蚀问题,影响建筑结构。
2.2 水泥的控制
在混凝土施工中最为重要的材料就是水泥,其对于施工过程来讲是不可缺少的,在材料的选择上,技术人员应当根据工程标准以及建设需求来选择合适标号的水泥,选择合适的型号可以保证水泥质量、性质以及价格满足实际需求,并降低工程的支出,提升建设过程的实际收益。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避免的就是过分看重经济利益忽视水泥质量的行为,管理人员要按照水泥基施工质量和标准进行分析,从而严格控制水泥质量,确保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完成。
2.3 骨料质量控制标准
除了水泥之外,在混凝土施工建设中骨料也是重要的施工原材料。在骨料的选择和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质量一般将建筑面积和骨料使用量按照1:1.5比例进行使用。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会按照质量标准以及骨料的性质来对建筑结构进行强化,以便于提升骨料的使用效果。
2.4 细节问题的分析
完成对材料的选择之后,施工管理人员还要就混凝土材料的运输等过程细节进行计划和管理。当前施工现场规模不断增大,现场进行材料处理是不现实的,因此一般会将材料通过处理之后再运输至施工现场之中。为了避免运输中造成混凝土材料质量的破坏,技术人员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管理。混凝土材料运输中会受到运输时间以及运输温度的影响,在运输中管理人员要尽量减少运输时间,保证运输速度以及运输中对材料温度的保护,保证材料的质量。
3 混凝土材料的处理技术
在施工之前,技术人员要对混凝土进行植制备,将水泥和其他施工原材料按照一定的配比进行搅拌和混合,使其满足后续的施工需求。在进行搅拌等处理之前,施工管理人员要对水泥材料的质量以及生产时间等进行检查,保证满足使用的需求。并针对水泥的稳定性和强度等因素进行检测,保证其满足国家建设需求和工程质量需求。
3.1 配合比
在实际施工之中技术人员要根据水泥和砂石等的性能来设计合适的混凝土混合比,之后通过检验手段完成对混凝土的配置和实验,实验手段可以保证混凝土材料的强度以及性能等满足施工需求。在实际施工中应当避免出现的一种问题是施工中不借助科学手段进行设计,依赖于施工经验完成混凝土的配置,这种问题的出现会严重影响实际施工效果,甚至造成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在混凝土生产的过程中,砂石含水量会使得配比出现偏差,设计中要多加注意。
3.2 搅拌
完成混凝土的配比之后,施工人员要开始对混凝土材料进行搅拌。一般搅拌过程会使用机械设备来提升均匀度和搅拌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人员要根据材料的使用量来选择合适的搅拌设备,并按照施工需求制定完善的搅拌工作制度,保证混凝土搅拌、运输、使用等多个过程的顺利进行。在搅拌中,技术人员要通过计算来确定一次搅拌所要使用的原料量,并按照这个量进行搅拌,缩短搅拌时间,提升搅拌工作的进行效率。
4 混凝土施工技术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土建施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建筑施工质量。混凝土施工技术包括对材料的选择以及配比搅拌等处理工作,其进行细节较为复杂,进行难度较高,在未来的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优化混凝土施工质量是必要的。
4.1 浇筑过程
当前混凝土浇筑工作一般要使用模具来确定结构和形状,因此在施工之前技术人员要对模具的大小以及尺寸等因素进行确认检查,保证其满足浇筑和施工需求。针对施工中使用的预埋件的数量以及厚度等进行严格检查可以避免施工问题的出现。对于模板的孔洞和孔隙要进行填堵;在地基或者是基土之上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时,一定要注意将淤泥以及其它杂物清理干净,并且设置相应的防水、排水的措施。对于还没风化的岩石土,应当用水进行清洗,并且要注意不能在它的表面上留下积水。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应当遵循由低到高的分层浇筑顺序,每一层的浇筑厚度应该根据结构配筋、捣实方法等情况进行相应的判定。
4.2 施工缝
由于人力的限制、环境因素以及技术上的不足等原因,导致混凝土在浇筑的过程中不能连续地进行施工,并且间歇的时间又超出了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留置施工缝。而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在进行浇筑之前按照施工技术的方案以及设计的要求进行确定。因为在留缝处的混凝土结合力要相对其它位置低,属于结构中较为薄弱的部分,所以,施工缝尽量选择承受剪力较小且方便施工的位置。
4.3 捣实
捣实就是入模混凝土成型及密实的重要过程,通过这一阶段的施工来确保混凝土的结构构件能够形成准确的外形,并且保证其强度以及其它的性能指标也能满足设计所需的要求。混凝土在进行入模之后必须及时进行振捣,进而使入模混凝土能够充满到模板的所有空间,将气泡排出,这样就能确保混凝土的搅拌物能够得到充分的密实,并且具有良好的均匀性。振捣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振捣,另一种是人工振捣。人工振捣就是运用插钎或是捣滚等工具进行夯、插等作业,进而达到使混凝土成型的目的。通常只在小范围施工或缺少设备的情况下使用。而机械振捣能够大大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提高作业效率,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使用机械振捣。
4.4 养护
对混凝土的早期养护是需要在外侧膜进行适当的拆除处理,对混凝土采用全方位的养护处理,防止昼夜温差过大,温度日晒程度过高,造成硬化破坏的问题。这严重地影响实际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作用,养护的实际实践一般在 14 个小时以上,正常是施工后 48 小时候可以对混凝土的侧面进行拆除处理。可以采用塑料薄膜急性覆盖处理,不适用草垫子,其容易造成黄色污染的问题。因此,需要控制实际养护的时间至少在15个小时以上,按照常温条件对混凝土进行全湿处理,经过常规养护后 20 天以上,方可以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外观完整。
5 结语
在土建施工建设中,加强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重视,研究分析土建施工建设的多角度问题,从混凝土技術中分析实际的研究方面,促进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有效性,提高实际的施工方法,推进土建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孙卫华.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2012(1):120.
[2] 汪惠军,骆勇忠,王铁林.试论建筑工程施工中现场混凝土的控制技术[J].经营管理者,2011(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