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存在的社会问题研究

2018-07-09柳善君

大经贸 2018年5期
关键词:社会问题存在青少年

柳善君

【摘 要】 青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极大,稍有不适,便会引起青少年心理或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犯罪现象的产生。近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社会工作及生活节奏日趋加快,一些高科技技术渗透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之我国在青少年管理方面,缺少制度的支持和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青少年转型的这一关键时期,行为偏差问题日益变得突出,在社会外在环境转型期的青少年出现了种种社会问题及负面现象,因此研究青少年社会问题及相关应对措施有着较为迫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青少年 存在 社会问题 研究

青少年期的含义一般指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段时期。初中阶段(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被称为少年期,高中阶段(十五六岁至十七八岁)被称为青年初期。处于这两个阶段的青少年正值青春发育时期,故又被称为青春发育期。青春是绚丽多姿的,好似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幅画卷,就可以领略到他们多彩的风姿。因此,我们将从大家熟知的一些文学经典、教育经典作品中对青少年的描写人手,从现代生活现象中青少年的心语心声人手去认识、了解与感悟青少年期。

青少年是其个人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有着两端兼备的优势和缺点。青少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强烈。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2)青少年认知很旺盛。不仅记忆力越来越好,求知欲也比较强,接受新事物快。(3)青少年不仅情感丰富,而且还不稳定。在青春期的阶段,因为发育不成熟,遇事容易激动,情感比较强烈,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对外界及自身易产生怀疑、不信任感,会存在着多种情绪状态。

青少年存在的社会问题的原因总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问题,与社会密切相关,由于社会外在环境的变化较快,经济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造成青少年应接不暇,不能很好的适应和融入这种环境;其次,作为青少年自身角度,属于生理及心理成熟期,属于个人审视外在世界的价值观、社会观及生命观的建树期,可塑性强,受外在影响变化较大,容易受到外来社会负面信息及现象的误导及影响;第三,是社会高科技产品等技术的渗透,影响了青少年的生活,甚至相关产品占据了青少年成长的相当部分时间,对青少年成长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最后,除去以上社会、经济、个体原因之外,家庭因素也密不可分,从学生成长长远来看,在成年期出现的心理诸多问题,和青少年的原生家庭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如青少年所属家庭的离异、暴力等原因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总体来看,青少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无视社会公德,过分注重物质享受,追求感官刺激,集体意识薄弱,人情冷漠、好逸恶劳、诚信缺失,公然违反相关规定,校园暴力冲突,网络行为失当行为等。

面对以上问题,要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加强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没有健康的身体,学习再好,将来工作、就业、家庭也很难有大的作为和幸福。学校要确保阳光体育运动常抓不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和家长要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一种思想,只要有强健的体魄,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能成为人才

2.学校要重视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引进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有计划、分步骤、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使教师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的工作方法,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

3.作为家长,要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优化家庭的心理环境

家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心理问题自然与家庭有直接的联系,学校在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及实施矫治的计划,都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宣传、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优化家庭的心理环境,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增强他们辅导子女的心理健康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4.重视引导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少年带来知识、技能和丰富的娱乐生活的同时,其中所夹杂的色情、暴力、欺诈等种种不良诱因,也给他们带来了各种伤害。所以,净化网络空间,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构建绿色的网络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互联网上的低俗内容,让网络真正成为青少年学习、交流、休闲、娱乐的文明空间尤为重要。同时,学校和家长也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青少年自律意识和自我保護能力,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教育他们自觉抵制低俗之风的侵袭,这是时代的呼声,也是人民的心声。

5.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培养积蓄社会适应能力

对于心理健康,国际上有一条公认首要标准,就是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他们每天接触的来自外界的信息量不亚于成人,学校与社会共同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是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2010年,威海市环翠区教育局出台了《关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加快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这为促进优质的学习环境的形成提供了政策保障,各学校应积极作为,在落实上下功夫。二是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名言警句激励人,用良好的文化环境塑造人,于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要为学生搭建发挥特长、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三是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创建平安校园,通过发放家长信、开放校长邮箱、小手拉大手等形式,争取家庭的配合,共同监督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同时,进一步加强警校共建和安保工作,加大学校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保障学生安全。

猜你喜欢

社会问题存在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怀疑与存在: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微信圈子的“存在”之痒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