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8-07-09吴厚才

读写算 2018年3期
关键词:题目解题意识

吴厚才

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在小学教学中,我们把这种“问题意识”俗称为“向问题提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小学会“向问题提问题”,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历来都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新时期的人才观,要培养出开拓型,创造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光在“传、授、解”就远远不能适应要求。应该说,新时期的教学观是:师者激发引导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驱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实践既即培养学生具有“向问题提问题的探索精神,能力和习惯。”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校训墙揭幕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学怎么样问问题,这才是学问”苏联教育家哈尔拉莫夫也對此作出精辟的论述:“为了使学生能理性的接受知识,极其需要的是使他们养成提问题的习惯,既向教师提问题,又能提问后自己做出解答。”(“教育与教程”第148页)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提问题,探索出思考的方向和途径,才能进行有效的分析、综合、演绎推理,找到正确的答案,解决问题。这当中不光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学生向问题提问题,其思维形式就像雷达不断发射,接收电波在为导弹命中目标导航一样,从混沌状态中有助于思索、解答并使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下面以一道题的解题为例,说明教师如何从繁杂的讲解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自问自答,突出“主体地位”。

一、解题前

即感知酝酿阶段,应能提出“题目中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单位是什么”等,在问题的自问自答中,把题目的内容要求明朗化。

例如教工程应用题的尝试题是:“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学生自问自述:题中条件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改为每天修15米,问题是“改了以后几天修完”,单位有“米、天”分别指长度和时间,所求的问题是每天修15米时的工作时间。学生自问自答思索一番后,题意就明了了。

二、解题时

即演绎推理阶段,应能提出“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把它们形象化、具体化,如何列式计算,答案怎样处理”等一步一步地假设、推论、思维的方向就越能越接近目标。

如上例中,学生进一步自问:“12米和10天有什么关系?是12米和15米是什么关系?”在自答中明朗化:每天12米的工作效率,对应工作时间10天,可求后来的工作时间就要工作总量除以后来的工作效率。“要怎样把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形象化、具体化呢?”促使学生自己学会画线段图对照现状图,再杀个“回马枪”,检验刚才的自问自答是否合理正确。这个过程,它的根本区分点在于由老师的主观导向转变为学生潜意识里不断闪现各种问题并不断反思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合理性,始终处于自己的意识监控之下,不断交叉,互为因果。

三、解题后

一般为逻辑验证阶段,要养成学生能自己提出:做的对不对?把答案带入题目进行验证,如果不对,是运算错,还是列式错呢?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应能提出“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如果条件变了,怎么办;如果问题变了,怎么办;如果要自己照样子出个题目,我会怎样叙述”等等。

诱导学生自己给题目提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解题思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思维主动性。它重视的是解题过程而非答案,需要的是开拓意识,培养的是创新精神,在持之以恒的精心培养下,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能真实的发展,能够很快的超出自己现有知识的范围,去断定有待认识的问题。

那么,在引导学生向题目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怎样对课堂情境实施有效控制呢?我认为起码得注意以下三点:

1.例题的设计

课堂中出现的例题如何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让学生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教师事先要有通盘的打算。乌申斯基提出:“善于提出问题,并能逐渐增加答案的复杂性和难度,这是最主要的和极其必要的教学技巧之一”。设计的例题越有层次性、代表性、针对性,越有利于学生提出正确的、有效的问题,就越能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气氛的营造

赫胥黎曾在《科学与教育》中提到:“假如由于提出一些愚蠢的问题而没有遭到斥责和阻止,一个幼儿在智力上的求知欲望,就会是无限的。”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必须对全体学生倾注爱的情感,要尽量采用直观教具,活用生活实例,鼓励学生大胆说出不同的看法,创设处处有问题,人人争答题的浓烈氛围,使学生不断的享受提问题和答问题的成功喜悦。

3.反馈的调控

在教学实践中,要随时通过反馈信息,掌握环境,对教学是否有影响,方法与内容是否协调,现状与目的有多大差距,从而变换教学手法,调整教学速度,改进教学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紧扣题意,能否引发积极的思考,这都需要教师重视及时反馈,善于捕捉信息,才能突破难点,突出难点,促进学生提问水平的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的问意识要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我们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总之,批判性意识人人具有,只要注意巧妙引导,批判性思维就可形成,而这种思维正是问题意识形成的一个核心要素,如果我们有意识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反思与批判,我们就会常常惊喜于学生耳目一新的见解。

当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题目解题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以数列解题为例
“化二为一”法在初中解题中的应用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巧用比妙解题
解题勿忘我
消防意识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