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个性特征分析的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平台搭建
2018-07-09崔康
崔康
【摘要】大学教育对于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教育对象已呈现出新的个性特征,通过分析其新特征,尝试建立由“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开发”、“自我实现,,4个层面组成的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循环培养机制,构建大学生自我开发与自我实现的教育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成长能动性,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搭建学生自我实现平台,挖掘学生原动力,真正让学生成长归于“自觉”。
【关键词】个性特征 自我发展 培养平台搭建
一、研究现状
时代在学生身上刻上了烙印,每个时代的大学生都会体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随着80后、90后走出大学校园,高校的工作对象已经逐渐被95后取代,要想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性格特点的研判至关重要。麦可思在2013年发布了《中国大学新生心态表——你所不知道的“95”后》调查报告,一共有30条,从中不难看出95后大学生相对于90后、80后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如个性独立、目标功利、被网络绑架、知识碎片化等。针对以上特征,95后大学生的教育与成长迫切需要改变以往的单向灌输、被动接受、制度规范、碎片化的传统教育模式,根据他们的性格和思想特点,通过目标牵引、兴趣导向、系统化教学,充分挖掘他们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回归自觉,在自觉中前行。
随着自我概念的提出以及对自我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它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国内学者多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以及与自已有关的各种信息的整体认识,包括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情感、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从自我的内容上看,笔者认为它由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开发、自我实现四个部分组成。
自我的发展是自我的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自我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过程。自我发展既是一种结果又是一种过程,前者指的是新结构的获得,后者指的是这个结构不是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这个实体不断发展开放的过程。笔者认为自我发展能力是指能够对自己进行理性认识、合理定位、树立目标、寻求信息、互动交流,并能反思实现更高水平的决策的能力。
目前,国内外对于如何挖掘和提升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还尚无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理论。
二、研究意义
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是青年步入青少年晚期并走向成人,社会领域迅速扩大,能力、人格、道德观、价值观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晓静在《青年人之于大学教育的反转思考》一文的开篇写到:“对于学生自我发展在五个层面上不可替代的帮助和促进,既是青年人之于大学的期许,也是大学存在的根本。”她在文中将青年接受大学教育的根本原因总结为大学可以在职业规划、专业知识传授、建立知识转化能力、培养涵养气质、浅尝人生社会5个层面培养青年人自我发展的意识,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由此可见,探讨大学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意义和实施手段,帮助学生在大学阶段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评价自我、有效控制自我,科学开发自我,充分实现自我具有重要意义。
在科学开发自我,充分实现自我环节中,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依靠创新意识、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自觉能动力,搭建学生自我实现的平台,使学生在创新中挖掘自我成长的动力的自觉性。
三、研究内容
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建立一个由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开发、自我实现四个部分组成的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对学生进行目标牵引、兴趣导向、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开展互动回馈、全面系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认知和审视,找寻人生前进的轨迹和方向,掌握学习知识、转化知识、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最终实现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养成,找到有尊严、有意义,能够实现自我的职业发展道路。
首先,通过心理认知、文化育人和大学观教育,帮助学生对自身进行理性科学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其次,通过目标牵引、正面引导和学涯规划使学生做到更好自我控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生活习惯,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再次,通过兴趣导向和系统化学习引导学生自我开发,帮助学生提高接受知识的能力;最后,通过信息化教育、榜样激励让学生充分的自我实现,帮助学生提高转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通过从自我实现中体会到成长和收获的满足感后,挖掘自我发展的自觉性和源动力,继而重新認知和定位,确立更高的发展目标,最终形成一个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循环培育机制。
另外,以学校现行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机制为基础,以创新俱乐部为平台,营造科研创新氛围,打造科技创新品牌,争取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支持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帮助学生孕育创新成果,重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创新能力;以导师指南和学生自由探索为项目来源,鼓励各类型学生及团队申报计划资助项目,对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开放性、公益性的项目给予大力支持,以不断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着力加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推动教学实践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的发展,做好学生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平台搭建。
四、总结与展望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个性新特征,构建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平台,挖掘并提高学生自我成长动力的自觉性,提升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真正让学生成长归于“自觉”。在后续研究中,借助学校现有的学生实践平台和师资指导队伍,通过创新开展校企合作的创新平台,鼓励大学生积极探索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依靠学生的兴趣和能动性,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在创新创业中进行自我开发和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春华,王永亮,何伟.对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1(17):79-80.
[2]邓悦,梁玮.大学教育之于培养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意义与机制[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5(9):1-2.
[3]许晶.构筑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6(14):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