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象征意义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2018-07-09田慧
田慧
摘 要:声音作为象征性元素构成重要的听觉环境。在中国传统园林中,造园师主要利用声学原理产生或加强音响效果,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意境。在传统建筑装饰中,通过谐音手法,来表达美好的愿望和祝福。在现代园林景观中,设计师主要通过水景、树阵、音响设备、声借等手法,来营造声音环境。
关键词:声音;象征性;园林景观
在园林景观中,有许多基本的构成元素,如园路、水景、绿化、便民公共设施等,它们均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如观景、休憩、健身、娱乐等。还有一些构成元素,如声音、光影、质感、雕塑等,是采用高科技与纯艺术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塑造出来的,运用象征手法,引起人们思想或情感上的共鸣,这些象征性元素在园林景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听觉系统感知的声音,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下面笔者将以声音在园林景观中的象征意义等表现形式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
一、象征性元素的定义
象征,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源于《诗经》中三大修辞手法之一的“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通过联想,引出所想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或情感。
“象征性元素”是指某种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或要素。景观中象征性元素主要有声音、光影、质感、雕塑等。在景观中运用象征性元素,可以使人们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觉器官,产生联想,进而引起思想或情感上的共鸣。
二、声音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和意义
为什么声音在环境中能产生象征意义呢?自然主义学派的语言学家认为自然界似乎有一种无形的法则,世间万物皆有某种潜质,这种潜质在运动中、在外力作用下、在与它物的相互影响下,都会释放一种回音。这种回音往往通过人的发音器官的模拟运动,再现于某种词语中,使人直觉地意识到参照物。[1]人们在景观环境中通过听觉器官感受到声音,不同的声音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例如,悦耳的音乐使人心情愉悦,嘈杂的声音容易让人心情烦躁、坐立不安。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联觉”,是指对一个感官或感觉区域的刺激,会引起另一个感官或感觉区域的反应。
在園林景观中塑造声音景观,通过象征手法,来烘托某种氛围,营造一种意境,或者表达某种情感,进而引起人们思想、情感上的变化,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三、声音在传统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园林景观中,借助声音的象征性来传情达意自古有之。中国古塔的檐角上往往悬挂铃铎,风动铃响,象征“佛事精妙”“骇人心目”。杭州,有著名的“西湖十景”,其中“南屏晚钟”为什么会成为一道风景?傍晚,人们在西湖漫步,突然从南屏山上传来悠扬的钟鸣声,人们会联想山上有一座庙,庙里的僧人在诵经念佛。由此可知,西湖是佛门圣地,是清净祥和之所,从南屏山上传来的梵音可以教化民众,陶冶情操。
在扬州个园中的冬山中,通过声音的巧妙运用,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冬季,北风呼啸。为了在冬山营造一种寒风凛冽的气氛,造园师在太湖石堆叠的冬山附近墙面上开了4排圆洞,每排6个,墙外是高墙狭巷。因为扬州常年的主导风向是东北风,因此在洞口的东北方向留有空场,当风吹来,进入圆洞中,由于洞径小,空气流动速度加大,加上高墙和窄巷的负压作用,进入洞口的空气便发出呼呼的声音,所以“人工北风”常年呼啸。
在北京天坛的圜丘、回音壁和三音石中,中国古代工匠利用声学原理,增强音响效果,来体现象征意义。天坛的圜丘是明清皇帝在冬至日祭天的场所,坛为露天三层圆形,在第三层台面中央镶嵌一块圆形石板,叫“天心石”。人站在天心石上高呼,回声很大。帝王在此祭天时,四方的回声犹如“昊天上帝”的“训谕”,象征帝王统治的正统权威。在圜丘北侧,有一座圆形建筑——皇穹宇,是存放祭祀神位的处所。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圆形外墙,三音石在皇穹宇殿前的甬道上,人站在三音石上说话,能听到多重回音,似“人间私语天闻若雷”,象征天帝和皇帝的“明察秋毫”。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造园家和中国古代造园家一样注重声音在园林中的表达。罗马埃斯特庄园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私人别墅庄园,园中有大大小小数百座喷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管风琴喷泉。该喷泉喷水的形状,宛如一座管风琴,气势雄伟。这座喷泉的背景是二层楼高的石雕建筑,建筑中嵌有一架管风琴,而且这架管风琴是由流水驱动的。每当管风琴下面的小门打开,泉水下涌,就会奏响悦耳动听的琴声。人们可以一边欣赏管风琴喷泉的层叠水流,一边聆听文艺复兴时期的四段音乐。管风琴喷泉发出的是热闹的、近似咆哮的声音,与中国文人士大夫追求的那种宁静、细腻,如古筝韵律般的情境完全不同,它体现了西方人的热情、奔放。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无论是皇家建筑、民居建筑还是园林建筑,其装饰构件上都有大量运用谐音,来表达美好寓意和愿望的图案样式。谐音的象征意义表现形式有三种:同音不同字谐音,例如“鹿”和“禄”,“蝠”和“福”,“鱼”和“余”等;音近谐音,例如“羊”和“祥”,“蔓”和“万”等;方言谐音,例如“芙”和“富”,“瓶”“鼎”和“平等”等。
在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常常看到“蝙蝠”这种装饰图案。蝙蝠长相丑陋,通体黝黑,常在夜间活动,给人阴森恐怖之感。为什么体态丑陋的蝙蝠会出现在建筑装饰上?正是运用谐音的象征手法,“蝠”和“福”相谐音,通常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组成“五福捧寿”图,表达美好的祝福。在建筑装饰上,还有许多由动物和植物共同组成的图案。例如,一只猴子在枫树下玩耍,另一只猴子将一方印悬挂于枫树上,旁边还有一只蜜蜂在飞舞,图案刻画得栩栩如生。在这幅装饰图案中,各个元素之间似乎没有联系,“枫树”“猴子”“蜜蜂”也没有特别的寓意。那么,如何来解读呢?只能通过谐音,“枫”“蜂”和“封”,“猴”和“侯”,一只猴子将印挂在树上,即“封侯挂印”,寓意加官进爵,步步高升之意。在中国传统园林中,门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圆形、拱形、方形、瓶形等。将门设计成瓶形,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瓶”和“平”谐音,“平”即“平安”,寓意出入平安。在建筑装饰中,利用谐音的象征手法来祈福纳吉,表达美好祝福的图案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四、声音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无论是中国传统园林,还是西方古典园林,都善于利用声音来创造独特的意境。那么,现代的景观设计师如何借鉴传统的声景营造手法,将声音创造性地运用于景观环境中?
通过考察现代园林景观项目,笔者总结声音的应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水景。园林景观中的水景营造形式多种多样,有溪流、湖泊、瀑布跌水、喷泉、涉水池、倒影池等,能够发出声音的水景有跌水瀑布、喷泉、溪流等。音乐喷泉将视听效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成为现代化城市广场和公园的宠儿。跌水景墙将瀑布与景观墙相结合,不同的喷水形式,营造不同的听觉效果。现代景观中因水体的营造而发出的声音或湍急或平缓,给人或热情奔放或静谧安宁之感。
第二,树阵。绿化一直是园林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无论是乔木、灌木、果木、花木,还是攀援植物、各种花草,它们都是天然的装饰元素,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城市广场或公园中种植树阵,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阴凉的休憩场地,当风吹来,会发出哗哗的声音,再加上鸟鸣声,会让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第三,音响设备。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往往安装音响设备,这种设备一般设置在比较隐蔽的地方,为了融入环境,音响设备还具有装饰作用。在现代化的城市公園中,常常会播放流行动感的音乐,表现出城市蓬勃的朝气和活力。在仿古园林中,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园中悠扬婉转的古典音乐使人们产生梦回唐朝的幻觉。在寺观园林中,音响设备取代了僧侣们诵经念佛的呢喃声,梵音入耳,同样可以“骇人心目”。
第四,声借。中国古代造园师善于使用借景手法,通过近借、远借、邻借、互借等方法,将好的景色组织到园林视线中。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突破了园林的界限。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借景的手法也得到广泛应用。那么,能否把大自然中的声音借入到景观环境中?近年来,许多海滨城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建设滨海生态公园,将美丽的海岸线纳入到公园体系中,人们在公园中可以看潮起潮落,欣赏美丽的海景,听海浪的声音。海浪声成为滨海公园的主要声景,通过声借,营造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景观环境。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古代造园师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声音或加强声音,来体现象征意义或营造独特的意境。同借景手法相同,造园师通过声借,将山上的钟声和梵音,古塔上的铃声引入到园林景观中,营造宁静清远的情境。或者依山就势植树造林,当风吹来,出现如承德避暑山庄“万壑松风”般的声景。或者在柳树林中听鸟鸣的声音,在屋内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这些声音听起来总是能引起人们思想或情感上的共鸣。
在现代园林景观中,运用高科技手段和施工工艺来营造动感的、充满活力的声音环境,如音乐喷泉、水幕电影、跌水瀑布等。还有将大自然中的江、河、湖、海纳入到园林景观中,流水的声音,海浪的声音,会使人产生回归自然之感。声音等象征性元素在园林景观中不仅仅构成物质景观,更多体现的是对人们精神或情感上的升华。
参考文献:
[1]王萍,杨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与程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2]计成.园冶[M].胡天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3]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6]马品磊.论西方园林景观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
商丘工学院教育与现代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