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区潮汕民居中的五行山封火墙装饰艺术探析
2018-07-09郑子敏黄华明
郑子敏 黄华明
摘 要:民居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经历上千年的不断发展,民居的整体风格极具特色。历史上封火墙最初是为了防火防盗而建造,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建筑装饰,增加了建筑外部的美感和造型。封火墙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反映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及图案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都被拆除,建成了高楼或两三层的小洋楼,如何在现如今仍存的古民居建筑中挖掘其特色且可保留的装饰元素,成了要考虑的主要问题。采用实地调研及文献资料法对现存的潮汕民居中的封火墙装饰艺术进行分析,从封火墙的形式、题材、意蕴和材料四个方面总结出潮汕民居封火墙装饰艺术的特点。对岭南地区潮汕民居中的五行山封火墙的装饰元素的整体脉络进行梳理,得出影响封火墙形式、题材和内容的主要因素是地区、宗教和人们的审美。
关键词:岭南地区;潮汕民居;五行山封火墙;装饰艺术
岭南地区主要指的是广东、广西、海南一带,地处沿海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为炎热且降水丰富,夏季多台风,受到雨水灾害较为严重。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等,潮汕地区的地形主要是以平原为主,仅次于珠江三角洲平原。潮汕地区主要指的是潮州、揭阳、汕头、汕尾四个市,是广东第二大平原地区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之一。随着大规模北方的中原汉族人民迁徙到岭南地区,人口突然暴增,建筑也变得密集起来,火灾成了最严重的灾害之一,一旦发生火灾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民居是指在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是最基础的一种建筑类型,因为各地方不同的人文以及地域环境,民居的形式也丰富多样。岭南地区的民居“起步于秦汉,形成于唐宋,成熟于明清”,明清时期的岭南民居风格达到顶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建筑风格精细繁复,建筑的主要结构是以木构架为主,封火墙附着于建筑的外部。最初封火墙是从明代的徽州地区开始出现的,封火墙是利用高出屋面的山墙来防止火灾的扩散,后慢慢开始在其他地区流行起来,这足以看出先人们的创造力。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封火墙在新时代下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建筑装饰元素去区分不同地区民居的特征,集装饰与实用性为一体。潮汕地区民居的装饰艺术是在特定的地区、历史文化下的产物,是潮汕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
一、岭南地区封火墙装饰造型的形式
岭南地区的民居多分为广府、潮汕、客家、雷州民居四类,四类民居风格迥异各有特色,广府的镬耳墙,潮汕的五行山墙,客家民居封火墙既有广府的镬山墙形式也有潮汕的五行山墙形式、雷州的则是红砖变体的五行山墙。广府民居通常是一个家族数十人共同居住。与岭南建筑一样,房屋讲求通风、阴凉、防潮、防晒,典型的广府民居屋顶的两边墙上会筑起两个像镬耳一样的挡风墙,成为镬耳墙。镬耳屋是岭南特有的建筑,在明清时期,只要人们有了钱,就会建造一所镬耳屋来显示其财力。砌镬耳墙主要的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在清代以后材料多用青砖。
客家人原先主要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客家人分布范围广,在南方各地区定居下来,在岭南地区的客家民居有围屋、土楼、角楼等。因为民居形式多样,相应民居上的封火墙形式也丰富多彩,客家民居的封火墙既有广府的镬山墙形式也有潮汕的五行山墙形式,在粤北地区更多的是采用人字山墙。雷州的古民居建筑形式受到移民带来的科技和文化上的影响,当地的建筑文化与岭南建筑文化相互融合,雷州地区主要是福建人迁徙并定居下来,所以封火墙的形式也是从福建地区借鉴而来,福建地区主要采用红砖与多变式墙体,由单一的五行山演变为多变五行山墙。雷州半岛为台风多发地区,除了防火的功能外,更多的是减少台风对房屋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潮汕民居中的五行山封火墙。
二、潮汕民居五行山封火墙装饰元素的题材
目前,潮汕地区以它独特的文化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和重视,例如:功夫茶、潮州菜以及独特的潮汕民居。潮汕地区的民居装饰精美且繁复,不管是屋内还是屋外装饰都非常精致,受到许多不同地区建筑风格的影响。在封火墙的类型上,潮汕地区最出名的要属五行山封火墙,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来进行装饰,但基本多为土、金、木式,少数为水式,极少数为火式,这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五行学说主要起源于阴阳家,五行相互相生相克,与民居主人的五行相生,如屋主五行主木,则采用“水”式山墙。潮汕地区的人们比较信奉风水之说,在建宅的时候会请风水先生看风水,因此五行山封火墙在潮汕地区较为多见。
五行山封火墙的主要装饰在墙头,墙头一般分为三部分,三线、三肚及楚花,三线中较窄的部分为线条,较宽的部分为板线,板线之间为肚或板肚。在板肚这部分就可以进行大量的装饰,内部一般镶嵌灰塑、彩画或嵌瓷,题材主要为花鸟、人物、山水等。因为潮汕地区的封建迷信思想,许多装饰元素都采用象征、寓意、谐音、比擬等手法间接或直接表达吉祥如意的寓意,人们趋利避害,希望通过一些装饰元素来表达自己一些美好的愿望和精神追求。这些种类繁多的题材更能表达在那个时代下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卓越的创造力。
三、潮汕民居五行山封火墙装饰元素的意蕴
在中国古代许多地区都会有生殖崇拜,这一点,潮汕地区的人们更为注重,例如石榴多籽、麒麟送子等,这说明这些装饰元素的出现都有其道理和特定的语意,将这些有文化内涵的装饰元素运用在民居各处则是潮汕地区人们常用的表达手段。在古代人们受到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许多传统的东西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这些装饰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言传身教的体现,在创造中将本土的一些风土人情、神话故事、英雄题材等内容加入创作中,不仅可以言传身教,同时也有思想教化的作用。
装饰纹样中的动物装饰纹样一般是简化某些复杂的动物或者想象出来的动物,例如:龙纹、凤纹、麒麟纹等,但这些动物纹样一般是由皇家使用。民居一般采用一些现实存在的元素,例如:蝙蝠、鹿、与“福”和“禄”谐音,代表福寿双全的意思。麒麟代表多子多福,鱼则代表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中举或升官的意思。同时,它也是地域性文化最好的表达,当地民间文化、经济、装饰的材料,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人文都造就了这一独特的民居。潮汕地区地少人多,宗族意识强烈,人们一般聚族而居,讲求风水。生活在潮汕地区的人们在传统观念下追求吉祥如意、富贵平安,麒麟、鹿、金鱼、鹤等都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
四、潮汕民居五行山封火墙装饰元素的材料运用
潮汕民居一般用嵌瓷或灰塑来装饰屋顶,嵌瓷或灰塑更能让建筑的屋顶部分结实牢固,受到烈日、暴雨、大风影响,仍然能屹立不倒。从屋顶的形式上看,民居大厅的顶为高脊,前厅的顶为中脊,次房的顶或花巷厝则为低脊。脊上的装饰形式丰富多样,有的图案可与皇家的装饰相媲美,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屋顶装饰。嵌瓷和灰塑是岭南地区潮汕民居中五行山封火墙使用主要的材料。
潮汕建筑体系里,石雕、木雕以及嵌瓷都是并驾齐驱的三种装饰艺术。嵌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开始是由手工艺人自己进行自由创作发挥,利用零碎的瓷片拼贴简单的图案,后期则精细地拼贴出复杂的图案。祠堂屋顶主要以双凤朝阳牡丹和双龙戏珠为主,平常的屋檐主要以人物和花鸟为主进行装饰,整体给人富丽堂皇的感觉。而灰塑则是岭南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运用简单的材料石灰,石灰具有耐酸、耐碱、耐高温、防水、防台风等特点,适合炎热潮湿的岭南气候,且保存时间长。灰塑的题材丰富多彩,有戏曲人物、神话故事等,因为灰塑是现场制作且不用烧制,并且要根据房子的功能来决定题材,手工艺人必须到现场进行制作。手工艺人们还会在单个图案或一组图案中巧妙地留下富有装饰性的通风孔。
五、潮汕民居五行山封火墙装饰元素的技法表达
屋顶采用嵌瓷,其用料做法是使用瓷碗、瓷盘敲碎后再经过修剪、面层嵌贴在板肚,瓷质瓷釉都要经过高温形成,嵌瓷表面光滑颜色艳丽,有平嵌、浮嵌、立体嵌三种手法。平嵌是直接镶嵌,浮嵌则是先用灰塑成型后再镶嵌,人物面部则继续保留灰塑粉彩的工艺,立体嵌则是用灰塑做成立体后再将整体全部镶嵌一遍,所以嵌瓷能够很久都不变色。嵌瓷被称为“永远靓丽的造型艺术”与木雕、石雕并称潮汕古建筑三大装饰工艺。
灰塑的制作工艺共有八个基本部分,构图、扎骨架、草灰打底、草灰塑形、纸灰塑性、色灰塑形、上色、成型。构思好造型就用铜丝和钢钉将基本骨架做出来,用草根灰将骨架包裹起来进行塑形,加入颜料,基本就等干就可以了。但对于手工艺人的考验往往比壁画、嵌瓷等较平面的东西更大,目前这一类手工艺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六、结语
在现如今都是统一建筑风格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所有人对它进行保护和传承。传统的潮汕民居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结合了木雕、石雕、灰塑等潮汕民间工艺,而封火墙作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部件,是我们读懂岭南地区潮汕民居的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陈东.谈潮汕民居[J].山西建筑,2005,(12):27-28.
[2]李启色.潮汕传统民居装饰风格要论[J].装饰,2006,(08):84.
[3]黄海娟.试论潮汕工艺美术在潮汕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运用[J].藝术与设计(理论),2009,(05):117-119.
[4]罗意云.浅议岭南民居封火墙[J].中华建设,2011,(07):148-149.
[5]薛颖.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6]梁林,陆琦,张可男.硬山建筑在岭南传统建筑中的发展缘由研究[J].华中建筑,2014,(02):115-118.
[7]梁林,陆琦,张可男.雷州红砖民居封火墙多样性演变成因研究[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4,(01):16-19.
[8]李宇.潮汕民居装饰艺术研究[J].设计,2015,(03):90-91.
[9]王颖.潮汕嵌瓷文化与工艺传承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