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过程性目标在课堂落地生花

2018-07-09张凤仙魏祎

读写算 2018年3期
关键词:内角三角形探究

张凤仙 魏祎

《数学新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提出了“过程性目标”,这一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因此,我们要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只有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性目标在课堂上的落实,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和体验学习,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更是教学是否有实效性的主要依据。那么,让过程性目标在课堂真正“落地”,然后“生花”,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什么呢?

一、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强调,落实过程性目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使者。为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为过程性目标的落实搭建平台。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小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为天性,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因此,我们要掌握这些特点,明确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需求,才能使教学设计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激发学生求知的乐趣。

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上课开始,用数来表示分苹果的个数,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该怎么分?该怎么写?借助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用整数表示两个苹果,一个苹果,到两人分吃一个苹果,一半怎么表示?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设计一些趣味的问题,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激发了学生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

二、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生体验数学

波利亚提出:“学东西最好的途径是亲自去发现它”。落实“过程性目标”,就是重视学生获得新知识时的经历,以及获得新知识时的感悟与体验。教师把握好“收”与“放”,除了必要的引领外,特别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学习感受,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体验,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计算、思考、动手拼、感悟等,使学生主体性得到良好发展。同时,学生在体验中,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扎实的,深刻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中,能够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能力、发展意识。

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师:三角形有大有小、形状各异,它们的内角和都一定等于180度嗎?我们能不能想办法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也可以利用课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动手做一做。

(1)测量方法:

学生大多数还只能想到用量角器量出来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加起来,求出三角形内角和。

请学生汇报求出的三角形内角和度数。由于误差的原因,学生求出的结果不会都相同。如:181度,180度,179度,178度.教师将以上度数板书。

师:同学们,观察这个小组得到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生1: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不太一样。

生2: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差不多。

生3: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

引导学生质疑、讨论,得出测量时会有误差的出现。

师:用量角器测量的方法不太准确,那我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验证一下呢?老师给大家一个小提示:如果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那么它的三个角拼在一起会怎样?请大家用准备的三角形试一试。

(2)折纸方法:

生:用折的办法,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折在一起,正好是180度。

师:怎么知道是180度的?

生:三个角合成了一个平角。

教师课件再次演示后请全班同学再次尝试进行验证。

(3)撕拼方法:

生: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进行验证。

师:你们的方法很独特啊,怎么把这三个角给撕下来呢?给大家演示一下。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用撕的办法,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师:怎样才能把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呢?

生:把撕下的三个角的顶点放在一起。

学生在不同方法体验中,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扎实的,深刻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中,能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组织探索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有了探索,学生才有思维活动,才会有自主发现。课堂上,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组织探索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包装中的学问》一课,在课程的开始,我让学生观察包装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不能过度包装,要节约包装。在整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包装活动:

活动一:包装一个盒子,通过包装一个盒子,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过的长方体表面积知识。

活动二:包装两个盒子,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怎么包装最节约?让学生自主探究、利用身边的学具进行动手操作,先研究包装的方案即方法多样化,再探究节省包装纸的问题即策略最优化。学生在验证、比较中发现存在的规律,初步意识到重合的面积越大,所需包装的面积越小。通过思考和动手操作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活动三:包装四盒磁带,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最节约包装纸?这个活动是整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包装的盒子增加了,学生不容易看出有几种包装方法,所以需要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些活动。在活动中,遇到了许多困难,这就需要大家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通过六种不同的包装方案,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观念,培养积极思考、探究规律的能力,体验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发展优化思想。

活动四:包装四盒牛奶,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不只是把大面重合,就最节约包装纸,而是重叠的面的面积越大,就最节约包装纸。

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讲究教学策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探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四、认真组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认真组织课堂练习,也是课堂教学落实过程性目标的一个关键。

如,在学习混合运算,在巩固练习环节中,总是会让学生探索混合运算的算理。 “100-75+25” 和“100-75-25”这样的混合运算,很多孩子做错的原因,是运算顺序混淆。于是,我让学生说说“100-75+25”、“100-75-25”这两个算式可以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引导他们自己创设问题情境,分别给这两个算式编出问题,在问题中再进一步理解和探索算理,从而掌握算法。如:“超市有100台洗衣机,卖出去75台,又进了25台,现在有多少台?” “超市有100台洗衣机,第一天卖出去75台,第二天卖出了25台,现在有多少台?”就这样,让学生根据混合运算算式,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算式,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进行计算,效果是班级的很多学生掌握了混合运算的方法。有针对性、典型性的反馈练习,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也实现了在引导学生“学会”的同时达到“会学”的目的。

总之,要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学生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各环节穿针引线,让过程性目标在课堂切实落地生花,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也是学生走上自主创新道路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张耀军.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数学课[J].学周刊,2012(14):65.

猜你喜欢

内角三角形探究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设问引导探究
三角形分割问题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画一画
倍角三角形的几个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