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雷:报告文学的方向
2018-07-09
李春雷,男,1968年2月生,河北成安县人,国家一级作家,毕业于邯郸学院英语系和河北大学中文系。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岁》,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摇着轮椅上北大》等19部,中短篇报告文学《木棉花开》、《夜宿棚花村》和《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等100余篇。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蝉联三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蝉联四届)、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蝉联五届)等。系中宣部确定的“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7年当选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当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今天跟大家探讨“报告文学的方向”,是报告文学的,也是文学的,更是人生的。要讲到五个方面:一是非虚构;二是报告文学的历史;三是当下报告文学的困境;四是真正的报告文学应该是什么;五是当下报告文学的出路是什么。
非虚构与报告文学
大家知道,纪实文学、非虚构、报告文学现在很热,有时会让我们混淆。非虚构呼声相对大,给人们的概念产生迷乱。
单纯从报告文学来说,其发展不到100年。报告文学是伴随着新闻,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的。1930年,才有报告文学这四个字。它是一种新闻文学。它着眼当下,强调最新最近发生的事件或者现象。深层的、形象的、文学的,就是报告文学。对照这个定义,很多东西报告文学涵盖不了。比方回忆录、传记文学,用报告文学就没法定义。报告文学在这些题材面前显得狭窄,无可奈何。
非虚构其实是强调我在场,给人的感觉是我在场,书写的一切都是我亲眼所见。这些年比较有名的非虚构作者是梁鸿,他写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都属于非虚构。但非虚构面对历史题材时,作者不可能在场。面对回忆录和人物传记,也无法进行所谓的非虚构创作。因此从概念定义上又有了局限。
我和一些作家、理论家都曾经讨论,如何定义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实际上在文学界,定义报告文学有些匆忙,定义非虚构有些义气。中国作协有位置的同志对报告文学有所歧视,也确实是报告文学的表现不够好。好多作品不好意思冠名为报告文学,在重要刊物发表的时候写成非虚构。非虚构也不是一个科学的、精准的说辞。
大家看看最新最热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类别后面有个括号,里面含非虚构、纪实文学。那么我们就想,报告文学将来应该叫什么。叫报告文学,它强调的是当下的。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愿意把这种文体叫作纪实文学,这是相对于虚构而言的。这样就和咱们的传记、文学史区别开,也把报告文学、非虚构、回忆录等全部装了进去。我个人的作品发表的时候都作为纪实文学。但是评论界还没有统一,所以报告文学、非虚构文学、纪实文学,大家在创作的时候要有个区别。
中国报告文学的缘起
真正的纪实文学含义应该更宽泛,即是当下最新最近发生的,另一方面,它可以写历史,没有局限。真正纪实文学的定义应该是当下最新最近发生的,又可以是最新最近发现的。比如曹魏的历史、潘安的历史,过去没人说,现在发现的。
我们回望历史,反思历史。报告文学推动它最大的功用,就是永远在反思历史教训,推进文明发展。这个功能是永恒的。报告文学或者說纪实文学,才是中国文学或者说中国文化文明的根,是正宗的。第一缕文明之光,就使人类有了复杂的意识。最早有了符号,有了文字。最早的结绳记事,就是一种纪实,它记录了人类最真实的生存状态。由符号而文字,最真实地记录了与现实打斗的过程。后来这种意识成分进一步发酵升华,有了象形文字。
文学的根就是文字,文字的起源就是纪实。
人类最早的书籍,比如《战国策》《史记》,包括后来咱们在文学史上叫历史散文、大散文,其实就是纪实文学。它是真实记录了那个时代真实而漫长的人类足迹。即使是孔子的《论语》,很大程度上也包含了纪实文学的因素。儒家早期的思想里面有很多的纪实成分。
纪实文学是人类最早的根,记录了人类从野蛮到文明,从物质到精神的过程。
文人笔记,从《史记》开始,官方人物的背后,都有人物传记,奸臣传、忠臣传还是有一些原汁原味的历史记录。传统意义上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笔下都有大量精彩的纪实文学。韩愈写的《张忠诚传列序》,是名篇中的名篇,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包括苏轼的很多名篇……层出不穷。即使鲁迅笔下,也有纯正的纪实文学。《藤野先生》不就是一篇很好的纪实文学吗?
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报告文学翻开了新的一页。纪实文学的报告文学时代真正开启。一直到建国以后,报告文学一路辉煌。到八十年代,《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等名篇,掀起了报告文学的高潮。
当下报告文学的困境
刚才我说了,人们对报告文学的当下不够满意。在眼花缭乱的事务面前,有了一时的失衡,精神领域愈发多元化。在信息化时代,报告文学的产出量很大,作家出书也变得简单起来。据统计,每年长中短篇近10万篇,但缺少真正的报告文学元素。
大家都是对文化有期待的,对人生对幸福都是有所期待的,希望真理的火炬为自己呼喊。
正因如此,大家对文学失望也就在这里。没有钙,没有剂量,很大程度上沦落为歌德文学,广告文学。同时呢,社会综合改革处于特殊时期,我们又要稳定稳健发展。有些对宣传上有所规定,也是正常的。
综合来说,种种原因造成报告文学缺少力量,没有脊梁,不给力,不过瘾,缺少真正的思想性。再有就是缺乏报告文学所应具有的文学性,大家读来感到味同嚼蜡,不感动。文字也不漂亮。吃力读,也读不进去。这是报告文学缺少的东西。
这两方面,造成报告文学的被冷落。表面上看似繁荣,但真正的好作品不多,这与集体浮躁有关。或许,浮躁就是这个时代的“时尚”。
真正的报文学应该是什么
也可以说,我们理解的报告文学到底是什么。说到底,真正的纪实文学就是要处理好两性关系。哪两性呢?思想性和文学性。
先说思想性,纪实文学就是知识分子写作,自古以来都是,它是在反映苍生疾苦,是天地良心,站在苍生大地的立场上呼告。司马迁是纪实文学的鼻祖,最典型。他当时的写作,拿着大汉的俸禄,骂着大汉的祖宗。用纪实文学的笔法,甚至把项羽写的有情有义。这说明过去,中国的文化传统还是比较好的。
汉之前,所有的史观,有不成文的规定,用史家之笔去记录。一直到司马迁。完全用纯文学手法。写刘邦逃跑时,车上物件全部卸载,甚至老婆孩子也全踹下去。写到项羽时,就有情有义。按说是成王败寇,但他没有那样写。这就是文学无言的力量。所以说知识分子写作是优良传统,也是永恒传统。未来要振兴,还是要恢复这种传统。
而目前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品思想性上比较匮乏。当下应该具有这种风骨,但是还比较缺少。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要有担当,要有钙,有铁,有脊梁,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上跟得上。首先你是知识分子,有真正的大格局,这才有可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
第二是文学性。这是当下中国纪实文学最紧迫最可能,应该能解决的,但是我們没有解决。应该说是我们大家对此认识不够。但是你要想写好,何其难也。真正的散文很难写好。纪实文学作品更难。实打实,硬碰硬,需要你有深厚的文学表现力。你自己对文字的敏感在,这是最起码的,有了这些你可以当诗人写小说。你对生活有了认识你可以写小说,但你写报告文学就未必行了。报告文学需要你对历史对社会有全面成熟的讲法。这也是报告文学作家的年龄一般偏大的原因。因为真正的报告文学作家很少。从业少,创作难,还需要一个作家在全面成熟以后。
思想性和文学性,这两者关系是平等的,对报告文学来说同样重要,亟待解决。真正的报告文学,只有具有了这两个特点,才能称之为报告文学,在此我提醒大家从这两方面提升自己。
当下报告文学的出路
一个作家,当你把刚刚我们谈到的这些弱点补足以后,你才有可能回归书架,回到人们的喜欢之中。当下现实社会给我们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素材和最好的时机,现实生活的精彩简直不可想象,你想要的任何题材都有。
马克吐温说现实比小说更加精彩。现实真的是比你想的还要精彩,还要不可思议。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毫无逻辑可言。
报告文学的题材简直太多,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各种各样……说不尽的素材。我们一定要真正走进生活,中宣部提倡深扎,实实在在走进基层大众,因为文学最终是站在大众的人群里,向上写作,站在苍生之间发出自己的声音,写他们的苦难。
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有了三次给予了纪实文学。我相信咱们国家纪实文学的时代即将真正到来,相信大家真正认识,用自己的笔写真实生活和诉求,就能写出真正的精彩。我相信大家会有这个春天,相信很快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