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都北京从辽代开始

2018-07-09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8年20期
关键词:契丹南京北京

从辽代开始,北京从中原王朝的边疆重镇成为北方游牧民族王朝的陪都,拉开了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序幕,也揭开历史上崭新的一页。这段历史写下了怎样的传奇?从文物中能了解到怎样的故事?如今该到何处寻访辽代文物古迹呢?

看辽代文物去辽金城垣博物馆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北京丰台区右安门外玉林小区有一个辽金城垣博物馆。馆中有两件重要的辽代文物,其一是一套市文物公司捐赠的辽代木撑,内绘八幅辽代壁画,每七八块组成一幅彩色壁画,有灵芝云仙鹤图、四女侍奉起居图、三男仆侍奉起居图等,这些绘画作品对于研究辽代早期的服饰、生活习惯和审美都是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另一件是耶律敌烈墓志,由志盖和志石两部分组成,志盖上刻有汉字“南瞻部洲大辽国故敌烈王墓志文”和十二生肖图;志石上刻着契丹小字32行,是极为珍贵的契丹小字资料。

辽代为何把北京升为陪都

公元907年,盛极一时的大害王朝宣布灭亡,五代十国的乱世开始了。就在同一年,漠北草原的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自称司汗。

936年,统治中原的后害发生内乱,河东节度使石敬塘起兵造反,与唐末帝李从坷开战。石敬塘知道自己实力不足,于是向日益强大的契丹求援,称臣、称子并割让燕云十六州之地为酬。这样的好事自然没有理由拒绝,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契月铁骑南下,帮助石敬塘攻灭后唐,立石敬塘为后晋皇帝,将燕云十六州这片地域广大、物产丰饶的占蜘各要地收归囊中。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契丹得到幽州后深知它的重要性,因此立即将幽州升为南京,成为辽代五京(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之一,这也揭开了北京作为都城的序幕,把北京推向全国政治中心的焦点。

影响辽代北京历史的女人萧太后

北京的东南部有一条萧太后河,这条河确实与辽代的萧太后有关。

在辽国,耶律姓是国姓,萧姓是后姓,基本上耶律姓只跟萧姓通婚。而我们说的这个萧太后,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的母亲。

萧太后名叫萧绰,小名燕燕,这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女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奇翁熊燕16岁嫁给耶律贤,耶律贤从小就是扣病秧子,军国大事主要依靠皇后萧燕燕,奇箱具中熊带兵打仗,作战悍勇。辽乾亨元年(979年),北宋欲收回燕云十六州。初时,宋军进军顺利,连取辽数州,直抵辽南京(今北京),将南京包围。辽景宗赶紧派军援救,萧燕燕怀抱幼子耶律隆绪,亲临前线指挥战斗。

乾亨四年(982年),辽景宗驾崩,由于契丹族内诸王握有兵权,对耶律隆绪继承皇位构成极大威胁。萧燕燕在景宗病危时就指派大臣秘密召集亲信侍卫进宫,及时控制住局势,使得自己的儿子顺利即位。这一年,圣宗12岁,萧燕燕才30岁。

奇箱熊燕对于北京最大的影响,就是与宋朝订下了“擅渊之盟”。956年到1004年溃豹熊燕3次亲率大军南证北宋,最后直逼北宋重镇擅州(今河南濮阳),威胁北宋音队彭头京开封,使宋朝花钱买和平——双方订下“澶渊之盟”,成为萧太后军事政治生涯中的一大胜利。更重要的是,这给北京带来了长期的和平发展。

北京的萧太后河是一条人工河,因为是由萧太后主持开挖的,因此得名。这条河的修建是为了给当时的辽军运送军粮。

辽代重要遗迹:天宁寺塔、大觉寺

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塔是北京地区仅存的辽代地上建筑,也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这个塔应该是先有寺、后有塔。

天宁寺创建于北魏的孝文帝延兴年间,即公元471到476年,开始它叫光林寺,隋代仁寿年间(602年)改名弘业寺。这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相传隋文帝杨坚没登基的时候,有一位印度僧人送给他一袋舍利,他登上帝位之后在仁寿年间将舍利分送中原三十州,各建一个秘塔,天宁寺就是其中之一。这座塔的风格和造型完全体现了辽代密檐砖塔的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佛塔的重要实例,又是研究辽代南京城址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据。

而位于海淀区阳台山麓的大觉寺也是一座辽代建筑,始建于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不同于一般坐北朝南的建筑,大觉寺坐西朝东,体现了契丹崇拜太阳的信仰和习俗。

信佛信到名字里的契丹人

辽金时代,佛教信仰广泛,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大都度诚敬佛,所以也留下了大量的经幢。

经幢是沸教密宗进人中国后的产物,一般由石刻而成。辽子镬宝到童逮筑形制各异,更贴近平民褪上会,修建经幢的目的也更为多样化,比如为父母、子女祈福等,因此蕴含了大量;的社会信息。

从辽太宗开始,就把观音作为王族的保护神。此后的帝王对佛教的崇信程度不断加深,进一步刺激了佛教信仰在民间的流传,例如,妇女喜欢用黄粉涂面,称为“佛装”。

另外,契丹人无论男女、贵贱,流行使用佛教名词起小名的习俗,其名或直接用佛、菩萨名,或直接用佛教的一些名词,更为常见的是在佛、菩萨名后加“女”、“奴”等字样。王室也不例外,如辽世宗的二女儿小名为观音,辽景宗二子名普贤奴,一女儿名观音女。

敢于对自己身体发肤下手的契丹人

北京地区辽代墓葬以汉人为主,契丹人少见,目前仅有昌平区陈庄辽墓墓主为契丹人,但是我们仍然能从出土文物和壁画中发现辽代人生活的状态。

当时,辽南京地区的人们在服饰和发式、饮食方面十分多样化。契丹虽是统治民族,但并没有强迫其他民族改变生活习惯,反而是契丹人在不少方面效仿汉人。

契丹人传统的服饰是髡(kun)发左衽。髡发,就是将头发剃去一部分。在辽代的壁画中发现,契丹人髡发的样式很多,目前所知的就有20多种,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剃去顶发,其余散披两边及脑后;一类是只留颅前或两鬓两续咎,或垂耳前或拂其后。契丹男人往往喜欢戴大耳环,所留发续咎常穿过耳环。

契丹人的失发剃得那么爽快,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当时汉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辽代的医学很发达,尤其是解剖学、防冻学等。在戛呈丹人的观念里,死人是可以解剖的。比如辽太宗耶律德光病死在返军途中,契丹人剖开其肚子,取出内脏泣女进药物和盐,此方法司起到防腐的作用。

契丹人还十分注意口腔卫生,尤其注意对牙齿的保护。北京考古挖掘的一座辽墓中发现过一件类似牙刷的器具。看来豪放的游牧民族在有些方面也是很细致的。

去这些地方感受辽南京

想要感受辽南京的风韵,看一看有代表性的辽代文物遗迹,除了辽金坊垣博物馆外,还有北海。北海曾是辽南京城东北的皇家行宫,那时叫瑶玙行宫,萧太后来南京时经常在此此休息。

还有一个地方是今天的通州地区。北京自938年成為辽南京后,就开始有了皇家苑囿和离宫的设置,以满足皇帝避暑、狩猎的需要。北京最早期的皇家苑囿区并非是日后的西山地区,而是位于今通州区的东南。这里水泊连绵,是当时的风景名胜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延芳淀,辽朝皇帝出身自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有个传统的习惯,即在一年当中随季节的变化,要到不同的地区进行巡幸和行猎,称之为四时捺钵。延芳淀就是辽朝皇帝举行春捺钵的地点。

猜你喜欢

契丹南京北京
南京大闯关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寻找契丹族遗迹
北京,北京
北汉来使 酒宴上“殉职”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契丹喝死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