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365个故事》编导手记(二十四)
2018-07-09
震后十年 长大成人
《十年》编导 朱嘉
距离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已经过去整整10年,当年被救的懵懂少年如今已经长大成人,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一个感恩与寻找的故事。虽然时至今日,强天林都再也没有见过救他的解放军叔叔,但是他却实现了自己内心的夙愿—如今,他也成为了即将走上救援现场的解放军战士,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轮回。
因为拍摄主人公强天林,我也有机会再次踏上四川的土地。8年前,在北京援建的什郁,我曾参与过震后重建的报道,也曾亲历了灾后四川重生的历史时刻,对于那片土地并不陌生。虽然目前为止我人生中唯一一次骨折就发生在那里,但是内心却没有更多灰色的记忆,而是抱着一颗迫切的心想要回到那里,再看看这些年来那里发生的变化。
青川,位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崇山峻岭之中的一座县城。来之前,我对这里也是毫无概念,甚至用什么交通工具去到那里,都一头雾水。不过还好,居然有从北京直达青川的动车,8个多小时就能到达,心中窃喜。下午6点多钟到达青川车站,天色渐暗,还想着可以早点休息,谁知车行至半途就被路障拦下,一打听才知道近期雨季,前方道路塌方,需要徒步翻山才能通过。行李自不必说,拍摄器材就不少,而且天已擦黑,说是山路吧,也就是人走得多了,踏出的一条土路,而且坡度着实有点陡,我不消5分钟就大汗淋漓了。相比我的手忙脚乱、小心翼翼,强天林确实是山里长大的,手提肩背好几件大行李,如履平地。將近一个小时总算翻过了塌方路段,天也已经全黑了,借着车灯我仿佛穿越回了当年的什郁红白镇,两山夹一沟,四川最常见的地形。
从下火车到天林家又过去了两个小时。其实,这里还不是天林曾经在山里的家,因为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山体滑坡,天林一家如今已经搬到距离最近的关庄镇。天林家并不宽裕,父亲在成都打工,妹妹在江油上学,只有母亲在镇上生活,一间租住的街面房,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虽然物质生活并不富足,但是依然挡不住四川人的热情好客,一大桌子天林母亲精心准备的饭菜早就上桌了。
搬到镇上10年,天林一家早就与镇上的邻居们熟络了。翌日清晨出发去天林山里的老家,天林妈妈用木棍把门一顶就出门了,按照她的话讲,安全得很,要锁没用,还显得生分,从来就没丢过东西。平时她都不在家里做饭,就是到对门蹭饭。天林也早就把邻居当自家亲戚一般对待。
如今,从关庄镇到天林山里老家康乐村的道路已经重新贯通,但路程并不轻松,山间公路只能通到康乐村河对岸的山脚下,原本这里的一座吊桥也在地震中被彻底摧毁,如今荡然无存。因为康乐村现在并没有多少人回去居住,所以为了方便村民回乡扫墓祭拜,河上有摆渡和竹筏。天林和许多当地人一样,竹篓就是最好的背包,负重走山路对天林来说习以为常。这段山路远比头一天我们翻越的那段塌方路段要难走,天林说这条路10年前,他每个星期都会走上一两趟,那时候上学不但要背上书本,还要背上一周的口粮,从家到镇上上学,每次都要走3个小时,所以可想而知,当年10来岁的天林是鼓足了多大的勇气才踏上了这条危险的寻亲之路。
跟着天林回山里老家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给他在地震中罹难的爷爷扫墓。为了郑重,虽然要负重走山路,天林还是执意换上了崭新的军服。天林讲,其实爷爷的尸骨并不在墓家里,当年爷爷出外砍柴就再也没有回来,父亲曾经到砍柴的山坡去找过,但是一无所获,那里只有成片成片的塌方和滑坡,数十米高的林子都不见了踪影,更别说人了。
康乐村如今除了座座坟茔,曾经人类活动的踪迹已经很难寻觅。距离天林爷爷的墓冢仅几百米就是天林家过去的宅基地,如果不是天林指点,我们几乎无法将眼前的景象和住宅这个词联系到一起——满眼灌木丛生的台地,我脑中的残垣断壁在这里踪迹全无,只有屋旁的批把树、樱桃树还顽强而茂盛地生长着,这也是天林儿时回忆的唯一见证。
天林,就是这样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一个参军之前连抽水马桶都没见过的山里孩子,突如其来的地震,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天林说,如果在过去,他大概会和许多山里的年轻人一样,初中毕业就到城里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但是地震的残酷,让他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自强,曾经那个惜惜懂懂的男孩,10年时间脱胎换骨,长大成人。
也许找不找得到当年的解放军叔叔已不重要,天林已经成为了恩人希望他成为的那个人,20岁的年华,来日方长,初心不忘,方得始终。
1598条发往天堂的微博
《如果你能听见》编导 周佳榕
璐璐队未想过,跟妈妈“唠磕”的细碎家常也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她总能收到媒体的各种邀约,演讲、访谈,让她谈谈自己的微博,让她讲讲热搜榜背后的故事。然而对她来说,6年来,她一直坚持在微博上跟去世的妈妈“说话”,仿佛母亲不曾离开,这早已成为一个习惯,一个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就像妈妈还在的时候,娘俩每天都要打好几通电话一样,一种习惯替代了另一种习惯。截止到2018年5月12日,璐璐共写了微博1598条,这6年她对母亲的叨叨絮语,却碰触到了所有人最柔软的那根神经。
“妈……六年了,我还是特别想你。”
2012年6月3日,是璐璐此生最难以忘记的日子,她最挚爱的妈妈永远离开了她。似乎没有一点征兆,头两天她还带孩子回去看姥姥,一家人在一起吃饭、聊天,没想到隔天的凌晨妈妈就突发脑溢血进了医院,18个小时之后永远地告别了人世。采访的那天,一个6年后平静的下午,璐璐回忆起自己跟妈妈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那天夜里大雨中的一句报平安——“妈,放心吧,我到家了。”谁承想到这会是一句告别。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都说悲痛会随着时间被冲淡,璐璐却发现对妈妈的思念日益深重,于是她决定在微博上给妈妈写信,书写下无处安苏:的思念。
一个再朴素不过的微博名字—“璐璐给妈妈的信”,从注册时间2012年6月12日,璐璐母亲去世的第十天起,6年过去了,1598条文字微博,就像普天下的母女,轻轻说着家常话。区别只是,我诉说,假装你听得见。
文字自有它质朴的力量,数万网友默默地看着六年的闲话家常,有人从头看到尾,看着看着,痛哭流泪。
6年里,每一个平凡或是特殊的日子,只有思念不曾改变。
妈妈离开的第二年,“尤记得两周年忌日的那天,我忽然回忆起前年和你说的最后一句话,还是你强求来的‘报平安,心痛和悔恨得无以复加。”
妈妈离开的第三年,“妈妈去世的第三年,也是我结婚七周年,最难忘的是结婚那天晚上,因为我不在家住了,你哭得很伤心。”
妈妈离开的第四年,“逛商场的时候,看到适合你的衣服,总会想你穿着应该很好看。”
妈妈离开的第五年,“还是会隔三岔五地和你说话,已经习惯了,虽然你离开我五个年头,但是我依然能感觉到,你就在我身边,从未离开。”
6年,光阴如梭,恍若隔世,借用璐璐父亲诗里的词—“阴阳两隔,思念无限”,女儿的1598封信,父亲写给母亲的百十多首思念的诗,这些点滴过往和今日怀念,希望它感动着你我的寸草心,少一点人间的遗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强天林在重灾区青川县读初二,被一名解放军战士所救。2018年1月,强天林录制视频,寻找10年前汶川地震救他的解放军叔叔。如今,强天林成为中国国际救援队一员,他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和当年救他的解放军叔叔一样,走上地震救援现场。
2018年3月26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璐璐给妈妈写信的新闻毫无预料地登上了微博热搜榜。沈阳女孩璐璐,她6年来用1500多条微博跟去世的妈妈聊天,仿佛母亲不曾离开,她对母亲的深情碰触到了所有人最柔软的那根神经。希望这个故事能够唤醒更多寸草心,少一点人间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