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国良说画
2018-07-09
BTV文艺每周一 19:35准时播出由东煜文化独家冠名的《我爱书画》
说起美术大家徐悲鸿,大家一定会跟画马联系起来,好像画马是徐悲鸿的一个符号。那么徐悲鸿为什么喜欢画马?今天我来说给大家听。
徐悲鸿笔下的马与中国古代画作中的马有何不同?
艺术创作往往跟艺术家的个性密不可分,而马自古以来都是画家表现浪漫主义情怀的一大题材,徐悲鸿这个画家本身是一个具有很强的浪漫主义精神的画家,从他的人生经历看,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尤其受法国绘画的影响,喜欢画马,但他在留学之前,对马就非常喜欢,这也许是受近现代画家高剑父、高奇峰的影响和鼓励。徐悲鸿年轻时在上海曾跟高剑父、高奇峰二位画家有过密切往来,据说高剑父第一次看到徐悲鸿的作品时说:“古之韩干无以过也!”这个评价是很不得了的高了。另外在徐悲鸿还没有留学的时候,他送给蔡元培等人的画有很多是马。他的马深得人们喜爱,这很有可能和南洋的收藏家、企业家以及华侨对马的喜爱有关系,据说当时徐悲鸿到南洋举办画展,展览各种题材的作品,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来买他的马,这让他画马就越来越有激情。现在看来,徐悲鸿画马既是徐悲鸿自我个性的体现,也跟当时的民族文化相呼应,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整个中国时代背景的一个体现。
我们看中国历朝历代画师笔下的马,大都是画皇帝马圈的马,包括唐太宗曾经骑过的马,都是那种丰满的马,很胖,但结构没有那么严谨。但徐悲鸿的马与古代人的马形象完全不同。他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自己的精神的要求,画的都是野马和战马,他画的马大都有一种英雄的气概。他认为,在所有的动物中,最剽悍、最英俊、最漂亮的就是马。所以他在画马上下过很深的功夫。他画的马鼻孔特别大,一个原因是他画的马头是朝着我们的,马的鼻子在最前面,所以鼻孔显得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马的鼻孔大,说明它的肺活量大,这个马跑起来能日行千里。徐悲鸿画马耳朵非常仔细,尽管就是两笔,但是耳朵的形象非常鲜明;他画的马胸肌特别发达,尤其是马的踝骨,一层套一层、一圈套一圈,这是最难表现的。还有那个用非常重的墨画的鬣毛和身后飞扬起来的马尾巴……可以看出徐悲鸿已是吃透了马的结构和习性,并加以研究和总结。当然这些功夫跟他在巴黎美术学院的老师,一位研究动物解剖的德国老师有关,这位老师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名的动物解剖学家,他应该是犬马在胸。徐悲鸿留学后画任何一个角度的马,无论是结构还是里面的骨头、肌肉,都画得清清楚楚,不会有任何不精确。
另外,古代畫的马是用勾线的方式稍加渲染,基本上以工笔为主,但徐先生的马用水墨写意的方法;还有重要的一点,徐先生有非常坚实的造型能力,把马画得丰满化、厚重化,把马的飘逸和速度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是古代画家无法做到的。
徐悲鸿画马的四个阶段
徐悲鸿钟爱于画马,一生当中创作过上千幅以马为主题的作品,其中奔马形象最多的《春山十卷图》曾在拍卖会中以1.05亿元的价格成交。现在看来,徐悲鸿画马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画法都有着不同。他从小就热爱动物,小时候画过很多西方进口的动物。到日本之前临摹了很多西方的油画、水彩画。那时,他有一系列用水彩画马的作品,比如他送给蔡元培和带到日本送给友人的水彩画,都是这个时期的风格,这是他绘画的第一个时期。
第二时期是他到法国留学以后,在法国接受正规学院教育,受素描思想的洗礼,那时他的马就变得进一步地趋于西方学院派的风格,造型结实,光影丰富,结构更加的讲究。我们在他那个时期的油画和素描中都可以看出,例如《马夫与马》这幅素描,就是他第二时期最典型的代表作。
第三时期是他从法国留学归来以后,那是1927年年底,在这几年当中,他到西方的很多动物园写生,对动物做过非常深入的研究剖析,画了很多的素描和速写,他把西方人对马的描写与中国的一些笔墨和线条进行了整合,这一时期,虽然画马的作品并非十分成熟,但已经具有了徐悲鸿的特点,他1931年完成的《九方皋》就是这个时期的。当然,对于徐悲鸿,假如说没有最后一个时期,就是第四个时期,说不定我们就不知道世界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大师徐悲鸿了。因为徐悲鸿很多耳熟能详的作品,都是在第四个时期完成的。这个时期是从1939年到1942年,这段时间他的主要经历是在南洋以及印度,正值国内抗日战争爆发,他带着大量的作品来到南洋,进行赈筹义卖,举办了很多展览,其间得到机缘,受到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谭云山的邀请,也得到了泰戈尔的邀请,来到印度举办展览,于是他有缘看到了很多身姿高大、体态矫健、结构分明的印度骏马,这些马经常是和徐悲鸿一同前行,在这几个月当中,徐悲鸿和马建立了更深的感情。如果说以前的马,他可能是一种远观法、一种研究法,而这个时候的马,已经成为他的朋友,成为他生活和人生的一部分了。因此这个时期,他做了大量的笔记,有一些书信谈论过这个问题,这个时期的马,对他的画马艺术,起到了突飞猛进的推进,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切身感受,他那时的很多作品,如他1941年在马来西亚完成的著名的《奔马》,这个时期,已全面奠定了他在画马史上的重要地位。
徐悲鸿所画的马不单单是造型准确、体态优美,更是他人格的象征、精神的比拟。他以马象征民族精神与国家气象,在马身上寄托自己全部的感情和激情,也寄托了自己民族的形象和时代的精神。比如,在第二次长沙会战时,当他听到长沙会战的消息时,忧心如焚,这时所画的马,是马上要出征的样子,马蹄子都急了,在刨地的那种感觉,可以看出他在这匹马身上寄托了自己的希望,希望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能打赢这场战争,战胜日本列强。
在民族存亡的抗战时期,徐悲鸿不仅创作了一批尺幅巨大、寓意深远的历史主题人物画作,以此唤醒民众、激励斗志,还将这种家国情怀以托物言志的方式寓意在笔下,他那个时期有一些小动物题材的作品,但他不是单单为画动物而画动物,主要是表现一种思想,表现一种感情,也成为那个时代民族精神的另一种生动象征。比如他的《壮烈之回忆》是对抗战英烈国民十九路军在上海抗击日寇的壮丽之举有感而创作的。当时远在广西的徐悲鸿,遥想那一天的悲壮战况,深有感触,他通过向日葵和雄鸡来表明他的一种胸怀,用工笔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雄鸡画得非常英武,又跟山石、竹子、葵花相结合,通过鸡的昂扬,展示一种斗志,提点人们站起来,还特意盖了他画上很少盖的精品印章。这幅画他是要用鸡的形象来塑造一个民族即将苏醒起来,如雄鸡唱晓一样。所以徐悲鸿不仅是画技好,不仅是有思想内涵和激情的艺术家,他更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学习和倡导的是那份可贵的爱国精神、努力奋斗精神。我们今天在看这位伟大画家的创作时,更要研究他的不平凡的一生,要颂扬他凝聚民族情怀的优秀中华儿女之光辉精神,学习他一生拥有的民族的、时代的、国家的、人民的那种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