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相伴活力常在

2018-07-09程石江

健康之友 2018年7期
关键词:老龄化卫生心理健康

⊙文/本刊记者 程石江

作为社会重要的构成人群,老年人的健康将对我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9亿,且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据相关资料显示,50年后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30%,每3个人当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

我国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进入21世纪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将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老年人在退休后会将自己的生活重心从职业活动转为家庭和社区活动;与此同时,他们身体各器官的功能会有所减退。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和城市贫富差距较大,我国“老龄化”面临着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赡养负担加重;依靠家庭赡养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出现危机,普遍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空巢老人”等越来越多的问题。一些老年人无法适应离退休等因素带来的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的转变和身体功能的变化,表现出焦虑、抑郁的状况,严重者甚至会自杀。有研究表明,70%~80%的老龄化问题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心理因素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等诸多方面。因此,对老年人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干预、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仅可以增强老年人对生命的积极体验,也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积极发展。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主要“杀手”

随着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社会的医疗资源也渐趋紧张,做好社会健康保障、探索老龄化社会健康模式显得极为重要。

存在老年人专属的“老年病”吗?相关专家并不这样认为,只是老年阶段作为每个人生命的一个阶段,由于体质及抵抗力的下降,患病率和死亡率比其他人群更高。

专家指出,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医疗技术、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污染的加重等综合因素,导致了疾病的重大转移——人群常患病已由急性传染病转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权威资料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居高不下,老年高血压患病比例大幅度增高。至此,我国老年人所患前5位疾病排序再次发生变化: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世界范围内的前5名也是这5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但排序稍有不同。据卫生部国家卫生服务研究的统计数据,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在总体上的慢性病患病率达到51.8%,可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已取代急性传染性疾病,成为老人健康的“杀手”。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由复杂因素积累而成,人们常常于不知不觉中患病。与此同时,可接近的医疗资源也是一个问题。撇开经济问题,有时甚至连挤公交、挂号的体力考验都可能成为老人接近医疗资源的障碍。

提前保健是健康关键

那么,怎样对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呢?专家认为,与急性传染性疾病相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根源发自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中,因此也要从人类自身着手解决。“比如,老年人会觉得没必要注意身材,但很多慢性疾病就是从体重超重开始的。中老年人运动减少导致热量出超、脂肪过高,这将干扰体内代谢,从而增加患上糖尿病等代谢病的风险。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除遗传因素外,70%~80%的人是由自身生活方式不当导致患病。”

“健康的药在自己手中,”专家提醒,“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从源头上预防疾病。人们要有降低健康风险的意识,才能最大程度避免患病。”

许多老人在刚退休的一段时间里都感到失落、空虚,其实这段时间正是拥有健康晚年的契机。专家建议,老人退休后第一件事应是做一次全面的健康查体,评估健康风险并形成个性纠正方案,根据方案在退休生活模式形成过程中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不久前,杭州市启动“重点慢性病干预控制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对杭州市常住人口中35~50岁男性;35~54岁女性市民实施血压、血糖免费筛查和健康档案的管理。有关部门希望通过该行动进一步提高35岁以上在职人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慢性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管理率,减少上述疾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社会、企业及市民对健康的关注,共同抵抗慢性病的危害。

普及老年保健知识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概念是:健康不仅是身体无病,还应达到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好状态。老年人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高标准,身心愉快地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呢?

对此,专家期待人们建立老年阶段能健康的信心。只要在65岁之前能够保持良好的生命状况,将身体调整至无病,一般情况下人们将能健康度过65~85岁的生命阶段。学界建议政府将老年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上,并将预防重点放在保健知识的普及和医疗资源的有效对接上。

相关机构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常住老年人的密切联系,加强社区卫生站与各级卫生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通过电脑和网络系统实现老年医疗保健信息的实时更新和上下流通。

相关专家认为,若能动员青少年力量,发挥大中小学生学习能力强的优势来开展面向老年人的义务保健咨询,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能及时解决老年人缺乏保健知识、缺乏保健意识和愿望的现状,提高老人们的生活质量,无形中为国家节省医疗资源;二是在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也提高老年人的社交活动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三是学生们也可树立保健意识、积累保健知识,这将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老年人心理健康

目前,国内外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干预包括体育锻炼、心理健康讲座等,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但是,以上这些干预方式还不足以从本质上解决我国“老龄化”的特殊问题,更无法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实现。“积极老龄化”是指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健康、参与、保障”水平,确保所有人在老龄化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生活质量,促使所有人在老龄化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体力、社会、精神等方面的潜能,保证所有人在老龄化过程中能够按照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的保护、照料和保障。要解决我国“老龄化”的特殊问题并实现“积极老龄化”,需要进一步发挥老年人的优势和潜力,让他们“老有所为”,在老年阶段也能够继续为社会作贡献,体验到价值感。

基于我国“老龄化”的特殊现状和“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我们构建了一个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预的新模式——仿真家庭,即将离退休或空巢老年人作为第一个群体,康复中心或特教机构的特殊儿童(主要是中、重度孤独症儿童)作为第二个群体,有心理学和教育学背景的社会工作者和特教机构教师作为第三个群体,将这三个先前具有不同地理要素、经济生活、社会交往和社会心理要素的社会群体融合,形成一个自然的“仿真家庭”(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由老年人、康复及服务人员、特殊儿童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这个“仿真家庭”中,“教育型”及“生产型”老年人可以参与到特殊儿童康复及教育中,实现“老有所为”,继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不能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也可以通过与老年人的互动缓解自身的症状,体验到更多来自他人的关爱,获得更多学习机会;与此同时,二者都可以在“仿真家庭”的生态化环境中接受有心理学、教育学背景的社会工作者和特教机构教师的帮助,参与针对老年人和特殊儿童特点设计的干预活动;从而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缓解特殊儿童的症状并提高其社会能力。这种老年人、专业人士、特殊儿童共同构建的“仿真家庭”不但可以解决特教服务及康复领域人员短缺的问题,帮助我们为个体和群体“积极老龄化”提供实践模式和理论依据;还可以缓解老年人社会功能的衰退,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实现老年人与特殊儿童的互动、互助、互补;同时,相关专业人士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对老年人和特殊需要儿童进行观察、访谈和追踪,促进干预方案的具体执行和灵活调整,从而进一步提高干预效果。在“仿真家庭”中,特殊儿童只是老年人“老有所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还需要一些具体的干预方法和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从康复中心或特教机构的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为老年人普及特殊儿童相关知识,培养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成为特殊儿童教育的“专家”,从而拓展教育型及生产型老年人社会服务途径;二是结合体育锻炼、团体心理辅导等干预形式,针对老年人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设计干预方案,并在干预方案中将特殊儿童作为影响因素纳入进来,实现老年人与特殊儿童的融合。

老年人认知功能评估

老年人认知功能绝大程度上受年龄影响,与年龄相关的认知功能下降一般进展缓慢,不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但对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下降会使患者逐渐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痴呆作为认知障碍的终末阶段,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早期诊断对延缓疾病进展极其重要。认知功能评估是早期发现和诊断痴呆的重要手段之一,除早期发现痴呆,正规全面的认知评估也有助于痴呆的诊断和鉴别。可逆性痴呆(抑郁、躁狂)与不可逆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皮层下痴呆)的早期鉴别对于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简明认知评估量表是由画钟试验和3个回忆条目组合而成。画钟试验通常是先画好一个圆盘表示表盘,再让受试者在表盘上填上所有数字,最后受试者标出一个具体的时点,该试验可用于鉴别轻度痴呆和正常老年人,但对非常轻的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敏感性较差。认知评估量表用于弥补画钟试验在筛查认知障碍时敏感性和预测稳定性的不足,主要用于区别痴呆和非痴呆人群。研究表明认知评估量表诊断痴呆的神经心理学有效性媲美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不会受教育和语言的影响,适合用于门诊初诊使用及对老年人筛查。

人口老龄化是公共卫生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同样人口老龄化也将对社会提出挑战,无论人们在 60 岁之后多么健康、多么积极,老年人仍然会经历这样的时刻——他们开始虚弱并失去自理能力。因此加强老年人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既往关于老年健康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个体的角度进行,结果也比较一致,如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女性的健康状况明显不如男性,并且性别差异不会随年龄增长而缩小; 一般认为婚姻对健康状况有保护作用,良好的经济状况能显著改善老年人的健康自评状况。进一步阐述了经济状况对健康的影响,认为自身的经济收入越高,健康状况越好,表明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更多地是依赖于其在工作年龄阶段的收入。因此在劳动年龄阶段的充分就业是老年健康的重要保障。

从社会宏观层面上看,尽管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卫生资源的各个要素均与老年健康状况的得分相关,但通过多元分析表明,只有卫生总费用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床位数进入回归方程,表明在卫生资源的各要素中,卫生总费用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床位数才是关键因素。这主要是卫生总费用表明了卫生方面资金投入力度,卫生投入越多,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越完善,对老年人群的健康保障的基础和条件越好;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在卫生总费用中,社会医疗保险是主体,因此有可能是由于医疗保险制度对健康的保障作用而产生的效应。在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是目前主要的养老模式,而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积极有效地利用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容易实现“医养结合”这一主流趋势。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对卫生的投入,另一方面卫生投入要向基层倾斜,为老年人构建有效的、社区层面的初级健康保健工作。

未来,谁也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发展和变化,坚持走自己的路,让更多的老年人获得关爱,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

猜你喜欢

老龄化卫生心理健康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卫生歌
讲卫生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