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不让洋垃圾进国门
2018-07-09文|贺震
文 |贺 震
不让洋垃圾进国门!刚刚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对禁止洋垃圾入境发出最强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下决心把洋垃圾堵在国门之外。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全力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物资严重短缺。为缓解原料不足,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部分企业为谋取非法利益,致使洋垃圾非法入境问题屡禁不绝,一些地方成了洋垃圾聚集地。而当时我国环境容量相对较大,全社会对环保意识不强,在发展压倒一切的大形势下,重发展轻环保是普遍现象,洋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被有意无意地忽视。
经过近4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写进宪法的全民共识。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抵制洋垃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禁止洋垃圾入境势在必行。
禁止洋垃圾入境,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举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洋垃圾的危害。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前不久刚刚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这个问题。去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该方案明确要求,2017年底前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 2019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强化洋垃圾非法入境监管,彻底堵住洋垃圾入境。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也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严禁洋垃圾入境提出明确要求,作出相关部署。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组建后召开的第一次部务会即研究禁止洋垃圾入境问题,审议通过《关于全面落实〈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8—2020年行动方案》,自今年起,4类24种固体废物被列入《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
禁止洋垃圾入境,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无论是通过国内生产,还是通过境外采购,各类原料都可以得到充分供应。而且,现阶段我国钢铁、建材、玻璃、电子产品、纺织品、塑料制品、纸制品等,在全球均占据很高市场份额,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现象。而以洋垃圾和进口固体废物支撑的产能中,相当一部分属于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需要淘汰的产能。
禁止洋垃圾入境,有利于我国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由于固体废物原料品质及回收成本限制,决定了其只能生产相对低端的产品。过去低端产品因价格优势在我国本土有很大市场空间,但目前低端产品在我国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而且,大量低端产品的存在还拉低了以优质原料生产的高端产品价格,恶化了经营环境,扰乱了市场秩序,不符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要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严控固体废物进口,逼迫量大质次、薄利多销的低端再生产品退出历史舞台,推进我国企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禁止洋垃圾入境,有利于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以洋垃圾和进口固废为原料的生产企业,往往技术含量低、产业集聚度低、污染防治水平低,具有典型的“散、乱、污”特点,加工利用过程中极易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加剧区域环境质量恶化,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对区域环境的负面影响抵消了其回收资源带来的正面效益,有悖于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2017年,原环保部组织开展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行业专项行动,对全国1792家相关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发现有1074家存在环境违法问题,比例高达60%。可见,洋垃圾换来的利益,是透支未来和环境取得的,与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格格不入。禁止洋垃圾入境,切断“散、乱、污”企业的原料供给,刻不容缓。
禁止洋垃圾入境,必须严惩重处洋垃圾走私。
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绝不是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根据《巴塞尔公约》,我国有权禁止外国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进入我国领土。禁止洋垃圾入境,中央有要求,群众有呼声,现实有需要。必须以铁的决心、铁的手段,严惩重处洋垃圾走私。据悉,2018年,海关总署以打击洋垃圾走私为重点,全国海关连续开展专项行动,全力惩治走私废物违法犯罪行为,目前已刑事立案走私固体废物案件139起。公安、进出口检验检疫、环保、交通运输等部门应与海关形成强大合力,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依法严惩重处违法做洋垃圾生意的企业及商人,不断压缩走私犯罪空间,坚决拒洋垃圾于国门之外,从源头上制止洋垃圾作虐中国土地,切实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