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经椎弓根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研究
2018-07-09李军黄志雄詹柱享
李军 黄志雄 詹柱享
脊柱结核在全身骨关节结核之中对人造成的威胁最大。除了基础抗结核药物治疗外, 对于脓肿较大、死骨形成、伴脊髓神经压迫、脊柱不稳、后凸>30°的患者, 均应进行手术,而采取哪种入路和内固定进行治疗, 临床上还存在一定的分歧[1-3]。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一期后路经椎弓根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可行性、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80例胸腰椎结核手术治疗患者, 随机分成后路组和前路组, 各40例, 两组病例均随访24~72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37.46±8.72)个月。后路组男18例, 女22例;年龄16~66岁,平均年龄 (38.56±12.38)岁;受累节段:T8~T122例 , T11~124 例 , T124 例 , T11~L15 例 , T12~L112 例 , L1~26 例 , L3~45 例 ,L42例。前路组男17例, 女 23例;年龄18~67岁, 平均年龄 (39.04±10.31)岁 ;受累节段 :T8~T121例 , T11~127例 , T125 例 , T11~L13 例 , T12~L110 例 , L1~27 例 , L3~44 例 , L4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以胸腰背部疼痛来诊, 经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诊断为胸腰椎结核, ESR 27.85~113.48 mm/h, 术后均经病理检查确诊, 排除形成背部窦道者,所有病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两组术前均给予四联抗结核治疗3周以上, 加强营养, 控制血压、血糖, 结核中毒症状控制较好, ESR、血压、血糖值控制住能手术范围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①入路。前路组胸椎结核采取经胸入路, 胸腰段结核采取胸腹联合入路, 上腰椎结核采取肾切口入路, 下腰椎结核取倒“八”字切口入路;后路组以病椎为中心行后正中纵形手术切口。②病灶清除与植骨。前路手术显露结核椎体及相邻上下各一椎体的侧前方, 将显露椎体的腰血管段结扎, 清理病灶, 解除椎管内占位病变组织, 病椎上下为正常椎体置钉, 撑开复位, 矫正后突畸形, 恢复椎间高度,植骨融合、固定, 放置链霉素切口内置引流管引流, 逐层缝合。后路手术, 病椎上下正常椎体置钉, 安装临时固定棒, 切除一侧或双侧小关节、横突或胸椎的胸肋肋头、一侧椎弓根, 显露椎间隙, 经椎弓根、椎间隙和椎旁进入病椎, 清除脓肿、死骨及干酪样坏死物, 冲洗清除满意后旋棒矫正后凸畸形, 预弯棒加以固定, 进行植骨床预备, 进行植骨, 置入链霉素于病灶, 视情况留置引流管, 逐层缝合手术切口。③术后处理。密切监测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引流量等情况, 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继续四联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术后3 d左右拔引流管, 术后14 d可带支具床上坐起, 20 d下床小量活动, 带腰围保护3~6个月;术后3个月内每月复查X线片、ESR及肝肾功能指标, 其后每3个月复查, 至1年后6个月~1年复查1次。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前后ESR、术后脊柱后凸畸形矫正角度、末次随访矫正角度丢失、植骨融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后路组手术时间(138.6±20.4)min、术中失血量(515.6±76.4)ml均少于前路组的(171.3±17.6)min、(633.5±80.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ESR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ESR均恢复正常,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术后脊柱后凸畸形矫正角度(17.7±1.7)°优于前路组的(15.3±2.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末次随访矫正角度丢失(5.9±1.3)°少于前路组的(6.7±1.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植骨融合时间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2,表3。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手术前后ESR对比(±s)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手术前后ESR对比(±s)
注:与前路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失血量(ml) ESR(mm/h)术前 术后前路组 40 171.3±17.6 633.5±80.4 47.6±6.6 15.1±3.5后路组 40 138.6±20.4a 515.6±76.4a 47.3±6.1 15.2±3.1 t 7.6760 6.7231 0.2111 0.1353 P<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术后脊柱后凸畸形矫正脊柱角度、末次随访矫正角度及融合时间对比(±s)
表2 两组术后脊柱后凸畸形矫正脊柱角度、末次随访矫正角度及融合时间对比(±s)
注:与前路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脊柱后凸畸形矫正角度(°) 末次随访矫正角度丢失(°) 植骨融合时间(月)前路组 40 15.3±2.6 6.7±1.8 5.5±1.3后路组 40 17.7±1.7a 5.9±1.3a 5.3±1.6 t 4.8863 2.2787 0.6136 P<0.05 <0.05 >0.05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n, %)
3 讨论
胸腰椎结核应根据病灶位置、病变程度德等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其中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彻底清除病灶, 此外,由于病灶清除后的单纯植骨无法保障充足的支撑力, 因此内固定对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4-7]。对于胸腰椎结核应该采用何种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效果更好, 目前各家报道意见不完全一致[8-10]。本文采取分组对照研究方式, 收集整理本院近5年80例胸腰椎结核手术治疗患者病历资料, 分成后路组和前路组, 两组从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前后ESR、术后脊柱后凸畸形矫正角度、末次随访矫正角度丢失、植骨融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 后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少于前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ESR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ESR均恢复正常,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术后脊柱后凸畸形矫正角度优于前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末次随访矫正角度丢失少于前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植骨融合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看来, 一期前路和一期后路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 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 只要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 两种方法治疗胸腰椎结核都可以较好地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维持矫形和缓解临床症状, 但一期后路经椎弓根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优势更加明显, 因其可直观的显露硬膜囊神经, 能有效解压清除病灶, 矫正后凸畸形, 固定牢固, 同时又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相对容易操作等优点,更能被广大脊柱外科医生接受并推广。
[1] 何超, 余雨.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与前后路联合治疗多发下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比较. 重庆医学, 2015(14):1936-1938.
[2] 宋玉光, 江伟, 叶蜀新, 等.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单钉棒内固定治疗多发胸椎结核.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1):412-413.
[3] 林斌, 何勇, 张毕, 等. 一期经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临床骨科杂志, 2014, 17(1):1-4.
[4] 郭伟, 皇静文, 卢和平, 等 . 一期经椎弓根截骨病灶清除人工椎体置入及置管冲洗引流术治疗胸腰椎化脓性骨髓炎疗效分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7, 25(3):227-231.
[5] 黄炎, 张文志, 胡业丰, 等. 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效果观察. 山东医药, 2017, 57(30):80-82.
[6] 杨常用, 徐志刚, 刘建标. 胸椎结核后路经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钛网植骨融合术疗效评价.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 16(6):571-575.
[7] 赵兵, 崔易坤, 尹振宇, 等 . 腰椎结核后路病灶清除双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的临床研究.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7,14(5):36-40.
[8] 丁浩, 周孜辉, 沈强, 等 . 后路减压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观察. 医学临床研究,2017, 34(10):1961-1964.
[9] 贾叙锋, 龙苗, 戢勇, 等 . 单纯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评价. 临床骨科杂志, 2017, 20(5):549-553.
[10] 马敏杰, 王文涛, 蒋勇, 等 . 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胸腰椎结核.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7, 32(7):684-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