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如何摆脱枯燥
2018-07-08凌甜
凌甜
[摘 要] 文言文不仅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更对青少年陶冶情操、增强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文言文的教学困境、原因以及几种教学策略来探讨如何使文言文教学摆脱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策略;语感
文言文是汉语基础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尤其在部编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大幅增加。对于学生来讲,大量的字词解释意思难懂,大段的课文需要记诵,古文翻译更是难以跨越的一大鸿沟。教师讲授方法单一,讲授难度大,很是枯燥乏味。
一、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首先,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语言特点不同。文言文大多句式简短,是结构严谨、正式的书面语言。一般来说,其大多是经过古代官方整理、出版、流传至今的。而现代文语言叙述详细、直白,运用长句或长短句交替排列,直观呈现句子含义,易于理解。
其次,文言文词语含义丰富,有时一词多义,例如“以”“之”可做各种用法。尽管和现代汉语有相通之处,但其意义更为复杂。在句子结构上,文言文为追求句子的结构美、音乐美和建筑美,句式多样化表达,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就有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三大类,比起现代文的具体详细,直截了当,文言文实在繁琐,大大加深教学难度。
最后,从内容上看,文言文不贴近生活。古人的生活与我们有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这种距离感使得我们很难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他们的处境,理解其想法。如在《曹刿论战》中,学生对于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有所偏颇,认为他“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是封建迷信,这就是一种不设身处地片面的思考结果。而现代文更贴近社会生活,更易使学生身临其境。
二、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文言文与现代文差异巨大,无怪乎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存在障碍了。那么,该如何跨越这些障碍,让文言文课堂生动、高效呢?
1.要精读、熟读。同现代文类似,文言文的语言有其固定的组成模式,如“……者……也”“……不亦……乎”等,让学生熟悉它们,能帮助学生掌握语言习惯,快速融入语境。教师应重视阅读,激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朗读,如个别读、齐读、组间读、速读、配乐朗读等,帮助学生建立学生语感。“语感”其实更倾向于学习者的直觉,这种直觉能帮助学生准确进行言语理解和言语判断,形成处理语言的综合能力。
2.要使学生做到“文意相通”,即文本和意思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學生“读不懂”“听不懂”的根源在于不理解字句含义,也就对文章内容“一问三不知”了。因而,教师需要在学生认知和文本之间架一座桥梁,让学生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的体系中去。如,在讲授“而”的用法时,可以将“而”作为连词的几种不同成分、表意再次回顾,并举出学过的文章的例子,使其巩固记忆。另一方面词义与文义如果孤立,将给学生的记诵造成困难,也就成了所谓“死记硬背”,降低趣味性的同时,还会影响课堂效率。
3.为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还可以多了解与文本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呈现背景的时机也尤为重要,比如《出师表》背景的呈现适宜贯穿文中,因为全文列举一系列史实,将补充材料与之结合,能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的心情;有些可以在学习之前或之后,如《陋室铭》《陈涉世家》等;有些不必呈现,反而影响教学过程的紧凑性。
4.教师可依据不同类型的文体,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方法。如对于描述史实及人物传记的文言文,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朝代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人物的其他侧面,激起学生兴趣;对于议论性文体,理清作者思路是重中之重,让学生了解论证过程的严密性,探究内在规律,甚至可以提出质疑,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培养思辨能力。
5.教师可以选取几篇相似的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巩固记忆,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帮助学生触类旁通。比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就可以拿来进行比较,教师可以确定比较的主题,如结构艺术、语言韵味、主旨表达等方面,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析、概括,对所学知识系统掌握。
文言文的教学对教师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它能让教师在日复一日枯燥的教学模式中反思,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准也能获得长足的进步。总之,让文言文学习不再枯燥,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孙郁芳.关于中学语文比较教学的若干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
[2]赵娜娜.胡适文言文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生学习动力源缺失原因与对策研究”(编号:C-c/2016/02/4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