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引学 让思想品德教学更有效
2018-07-08徐凤岭
徐凤岭
[摘 要]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提倡要以学生为主体,要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革新方法,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以教师为主导,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导”学让学生真正融入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关键词] 思想品德;导学;效率;能力
“导”意为指引、带领、启发。新课标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立足于学生的生活,提倡要以学生为主体,要通过引导而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革新方法,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多样化的“导”而让学生真正融入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构建,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一、课前导学,让学生学会自主预习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按照预定计划,以讲授方式进行,有的学生能紧随教师的思路,主动回答问题,而有的学生则难以和教师同步,学习成绩难以提升。在新课标下,广大教师开始尝试探究式教学,但同样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探究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一些学生表现得较为积极,而另一些学生则难以融入小组活动。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在对两类不同的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那些较为积极的学生在课前都会自主学习,相反,另一些学生在课前则很少自主预习。如此,在课堂中当教师提出问题后,他们需要阅读教材才能回答问题,而那些已经预习了的学生则能较快地展开交流。可见,预习尤为重要。
课前导学,目的就是要以教学目标为引导,让学生课前阅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框架,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在自主预习中初步构建知识,尝试提出问题。在课前导学中,一是要明确目标,二是要明确所要学习的内容或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在课前导学中,教师可采用学案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阅读并完成,课前教师对学案进行检查反馈。同时,课前导学也可采用小组方式完成,学生有了小组的约束,效果会更好。
二、课中导学,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
课中导学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较为重要的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构建知识的核心环节。在思想品德教学實践中,教师通过情境而导入新的学习内容后,要及时组织活动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习。以七年级下“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探究活动组织为例,导入后根据教材内容而组织小组回答以下问题:1.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秩序来维持?2.社会公共秩序包括哪些内容?3.遵守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意义?4.一米线的作用是什么?上述问题由学生根据预习交流,交流后汇报,教师适当补充和点拨即可。
以问题或任务形式组织学生讨论,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要精炼,要紧扣教学目标而展开。同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并未无所事事,而是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如有的小组对问题难以回答,对案例难以提出方案,此时教师就应给予这些小组指导。
三、课后导练,让学生学会巩固提升
课后导练不是单纯地向学生布置一堆作业就算交差了,而是要先在课堂中以针对性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当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课堂练习定要多样化,如采用抢答、小组相互竞赛、填空、判断等多种形式进行练习,真正做到当堂练习,当堂检测,让学生巩固新知。
课后练习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做到以练促学。首先,课后练习要分层进行,对基础、层次不一的学生,无论是作业的难度、作业的量都要有区分度。在设计练习时,针对基础稍弱的学生,可采用必做题加选做题的方式进行。其次,练习的设计要讲究针对性,要能让学生通过练习而审视自己的学习情况。如“多彩的情绪”的课后练习,以填空、判断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情绪的含义,喜怒哀惧是情绪的四种基本形式,以案例分析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个人的情绪世界。最后以“我的情绪故事”方式,让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深层次的理解情绪,从故事中吸取经验教训,也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前导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学会自主预习,主动构建知识,提出问题,为课堂上的探究奠定基础。课中导学,以教师为主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后导练,针对学生的实际,以针对性的、富有个性化的练习而引导学生主动练习,巩固提升。如此,兼顾课前、课中和课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思想品德教学才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杜银英.激发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堂实效性[J].珠江教育论坛,2017(02).
[2]唐忠国.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宁夏教育科研,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