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仨》:相知相伴,化苦涩为甜润

2018-07-08岁月静好

学生天地·初中 2018年6期
关键词:我们仨钱钟书杨绛

岁月静好

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她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作为老派知识分子,杨绛先生的文字含蓄而节制,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一家人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先生的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

作者简介

杨绛,原名杨季康,钱钟书夫人,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和学者。她的祖籍是江苏无锡,但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年她留学英国、法国,回国后曾先后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她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她的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內容简介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的故事。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记叙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沉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精彩节选

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是“可造之材”,也是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钟书的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他一下子变成了名人。许多人慕名从远地来,要求一睹钱钟书的风采。他不愿做动物园里的稀奇怪兽,我只好守住门为他挡客。

他每天要收到许多不相识者的信。我曾请教一位大作家对读者来信是否要回复。据说他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信,怎能一一回复呢。但钟书每天第一件事是写回信,他称“还债”。他下笔快,一会儿就能把“债”还“清”。这是他对来信者一个礼貌性的答谢。但是债总还不清,今天还了,明天又欠,这些信也引起过意外的麻烦。

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周奶奶早已因病回家。钟书于1994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1995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猜你喜欢

我们仨钱钟书杨绛
那时候我们也经常被同一个蚊子咬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我们仨
选择
选择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梦的旅人——读《我们仨》有感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