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之美
2018-07-07袁晓玲
袁晓玲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是日本美学的鼻祖。据说他打扫庭院,先仔细将地面与草地打扫干净,然后晃动某棵树,地面落上少许叶子,这叫寂之美。
落叶铺展在洁净的地面上,这很重要。
在京都的哲学大道看樱花,但见溪流两岸,樱花老树枝丫不胜负荷,低垂在水面。溪水潺潺,花落翩翩。
在京都的大街小巷上随意穿行,它的洁净程度让人惊叹。这时候,你没有不文明的行为,手里拿着水果核,久久不敢乱扔。因为那样做心理成本太大。
听别人讲过一个故事:A在日本打工,一天,被派出去搞清洁,工作内容竟然是:清理掉他们公司不小心倾倒在马路上的白色油漆。
一共不到半平方米的白色油漆,而且地点是离城市很远的乡下,只有一座监狱,附近很少有人出入。几个人用铁刷刷,铲子铲,还用了香蕉水,都无济于事。烈日下,竟然干了一个多小时,衬衫干了湿,湿了干。最后A想办法用喷火器把油漆烧掉了。
公德心依赖于教养和教育,而这两者的源头,是儒家文化。
行走在街巷,若有人家大门敞开,你就会看见,每一方小小庭院,都是洁净别致。几块石头,一池水,一棵松树,一株樱花,一片苔藓……每一样东西的存在都有其美学功用,在它该在的地方,被修出应有的形状——都是被用心对待过的。
如果你在逛园林,这样自然很正常。但如果这只是普通人家,而且整个城市全无二致,每家每户都如此,那么,想不被震撼都难。
在京都岚山附近的某个小园子,我欣赏了心心念念的“枯山水”。石块象征山峦,白沙象征湖水,细细画出线条,是粼粼的波纹。苔藓凑上绿色元素,也许代表草地或树林。如遇月色皎洁,沙砾清冷反射出波光,确实有乱真效果。
方寸之地,幻化出千岩万壑,不仅有一种写意在里面,还有远离红尘繁华的寂寥之感——怪不得里面有个“枯”字。
无论是风景还是人,都是同一种文化滋养出来的,所以京都人的性格跟这个城市的美学风格很搭。他們大多是:有点木,干净,多礼,清冷,感情和肢体动作充满节制。
跟京都人互动,他们的礼数使人有被尊敬的愉悦,但距离感也显而易见。但据说,这种距离感,在我们中国古代叫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