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隐性知识理论探讨中医本科生导师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8-07-07汤琪向楠黄琼霞

教育界·中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隐性知识创新能力

汤琪 向楠 黄琼霞

【摘要】通过内隐学习获取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是知识中的重要部分,它内涵于个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个体性、非逻辑性和情境性等特点。文章通过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从而使大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内隐学习,真正“理解”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中医隐性知识的文化内涵,导师制加强氛围营造,最终认为通过本科生导师制使大学生获取内隐知识是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内隐学习;隐性知识;本科生导师制;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湖北省2016年度教育厅人文社科类项目,编号:16Y081。

对创新人才进行培养属于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不仅与教育体制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文化的影响。作为优化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基于此,必须要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有效创新,使广大的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建立并且健全培养学生的创新平台体系,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高度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其创新意识进行大力培养[1]。基于隐性知识探讨中医本科生导师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对学生学习隐性知识的能力进行大力培养,发挥本科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内隐学习理论概况

在认知心理学中内隐学习属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作为美国的心理学家,A.S.Reber在1967年正式提出了内隐学习这样一个概念,其认为在刺激环境中没有意识的学习到各种复杂知识的过程就是所谓的内隐学习,学习个体在该过程中并没有了解也不可能解释对他们这种行为进行控制的规则,然而却在实际上掌握了这种规则。A.S.Reber认为在人的学习中包括两种学习模式,一种是外显学习,还有一种是内隐学习。所谓的外显学习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意志力、方法和手段,并且有意识和努力地实现这一过程[2]。内隐学习主要指的是学习个体在意识中很难掌握自己获得的知识和规则,无法将其说出来,然而利用相关测试的方式能够对其学习效果进行有效检验。在内隐学习中学习者所学到的知识通常都是表现为缄默知识的形式,属于一种无法共享、无法沟通、无法形式化和高度个体化的知识,其表现为个人的组织文化、知识方法、技术方法、团体合作、个人感悟、个人印象和个人经验等各种形式,而且无法通过图像、语言和文字等方式对其进行有效的表达[3]。之前对内隐学习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复杂系统控制范式、序列规则和人工语法等各个方面。

二、隐性知识的概念

迈克尔·波兰尼是英国的哲学家,其是对隐性认知和印象认识进行研究最早的一个人。1958年期他在著作中将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其中隐性知识又叫作默会知识,显性知识又叫作明确知识[4]。他认为人类一共包括两种知识,那种可以用数学公式、图像表格和书面文字等进行表述的知识只是其中一种知识,也就是显性知识,而那些不能够将其表述出来的知识,比如在人们行动中所具备的知识,属于另外一种知识,也就是隐性知识。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显性知识的特点就是可以用数学公式、图像表格和书面文字等进行表述,隐性知识的特点是能够将其表述出来,其在个人的头脑中及一定的特殊环境中存在。波兰尼认识到在个人实践活动中具有更多的隐性知识[5]。总之,作为一种很难进行阐述,在特定环境中和个人头脑中存在的知识,隐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必须要是个人亲自领悟以及行动的一个过程。不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本身是相对的,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隐性知识能够变成显性知识。

三、本科生导师制是中医学生获得隐性知识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现在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本科生导师制处于不断探索当中,该模式主要是指在校学习期间的本科生从低年级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在学校专门配备的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学生通过导师的悉心指导完成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自身教书育人的职责予以全面落实,认真培养学生的品德、思想和学业,建立一种良性的教学互动机制,有效地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然而,导师制在我国实施的时间还不长,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自2014年起开始启动本科生导师制,目的就是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强化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动手能力。相关的研究显示,学生在学习操作技能的时候能够利用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法完成这个过程。其中,外显学习的特征就是学生需要关注相关的资源,而且还会受到明显的意识控制;内隐学习的特征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控制自身行为的规则,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却能够运用这种规则。利用内隐学习的规律来提高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教育教学的效果,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一批真正适应临床工作、具备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及临床诊疗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四、课题具体研究对象及内容

1. 研究对象: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4级中西医临床教改实验班(34人,男生11人,女生23人)。

2.研究内容:通過内隐学习的相关规律制定第一临床学院中西医临床教改班相关的制度(包括学生管理制度、导师管理制度等),如每周跟师时间不能少于1次,书写跟师笔记或学习笔记,每个月写1次阶段小结等,并监督教学计划的实施。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通过学生跟师临床记录和读书心得等相关的考核办法,来评价通过系统学习的学生的临床动手操作能力较普通学生有所提高,中医专业知识较普通学生掌握得更加广泛牢固。

五、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通过本科生导师制所获得的成效

1.学生通过“导师制”的实践形式,真正理解中医知识

按照罗伯的叙述,内隐学习属于在一种没有意识的条件下个体进行学习而且不了解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这样一个过程。由于没有意识,所以个体自然也不会察觉自己在学习,自然也不会察觉到已经开始学习[5]。学生会利用意义关联的方式在头脑当中存储临床跟师这种特殊环境下的事件,之后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并内化为能力结构。学生虽然不能够明确表述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但他已经“理解”此类知识,“理解”本质就是隐性认识过程。依据收集研究对象两年的学习成绩,没有参加导师制的与一般学生进行对比,同一门课程,教改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班级;每年湖北中医药大学都会举办“华佗杯”挑战赛、“临床技能大赛”“经典背诵大赛”等,每年胜出的班级以各个学院教改实验班为主。

2.注重交流与对话,挖掘名老中医隐性知识

在隐性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对话与交流属于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第一,学生与教师必须要进行积极的对话和交流,在不断地研究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获得了许多的隐性知识,而且在面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时敏感性非常高。此外,教师在做学术研究和教学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严谨、科学、认真的态度也是一种隐性知识,而这种隐性知识只有在 不断的交流和沟通中,教师才能夠将其“传授”给学生[6]。

2014年至2017年,研究对象班级共计34人,三年共发表文章多篇,其中大部分为导师临床学术思想经验总结类文章。

3.注重文化内涵,加强学术氛围营造

中医药学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科学。由于中医学独特的文化属性、独特品质,决定了中医学术的独特文化性。隐性知识的文化性特点说明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处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中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隐性知识体系,包括隐性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隐性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

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初具规模,学院更加注意营造勤奋求实,发掘创新的校园文化,注重优良学风和教风的形成。

4.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对生成知识这个过程中的各种教学进行强化,具体到教育者方面,就是要加快转变思想:第一,用诱导式的教学手段替代传统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手段;第二,用师生交流互动的教学手段替代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手段;第三,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替代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求异心理和发散式思维进行大力培养,使其形成创新思维[7]。

湖北中医药大学大力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扩大导师数量,提高学生临床积极性。波兰尼认为:“一种无法详细言传的技艺无法利用规则的方式进行传授, 主要是由于其并没有什么规则,只有利用师傅带徒弟这种途径才能够传授相应的知识。利用导师制对本科生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的专业认知得到增强,并且了解和掌握医院的临床学习思路,将专业的指导提供给学生,使其更好地开展各种本科结算的学术或者学科比赛。在进行个体接触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向导师求教各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且掌握医疗价值标准,能够了解相关医疗的条件和预设,而导师则可以让学生利用模仿自己的方式掌握基本的学术风格,名师出高徒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学生与导师这种深入的交流对于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参与度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除了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够使其更好地接受学者型老师教学文化的熏陶和踏实严谨的学术作风的润染。”

六、探讨

由上可知,开展中医本科生导师制,利用内隐学习的方式获取隐性知识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掌握系统的医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成绩及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晓红.把牢质量生命线 致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2011(19):4-7.

[2]Reber,A,S.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cial grammars [J].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67(5).

[3]Nonaka,I.and konno,N.The concept of “Ba”:Bui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eiew,1998.

[4]闻曙明.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6.

[5] 李其维.“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40(12):1306-1327.

[6] 何红娟.基于隐性知识理论审视非正式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12):49-50.

[7] 黄立宏,龚理专,李勇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06):24-26.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隐性知识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