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探讨

2018-07-07王涛

唯实 2018年6期
关键词:苏州升级转型

王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苏州在过去几十年间,坚持不懈探索创新,率先走出了一条以经济社会发展内生需求为驱动,以全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载体,人才创新要素培育集聚为抓手,政府积极引导和市场驱动联袂并举的全面创新之路,苏州的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正在积极有效推进。实现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构建整体创新发展的新优势,在江苏乃至全国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为此必须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坚持优势优先与补齐短板协同推进原则,通过政府、市场、社会联动发力,夯实创新基础,打造产业创新高地。同时突出机制创新作用,打造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着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

一、夯实创新基础,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经过多年的积累,苏州的创新从过去的跟跑进入阶段发展到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的阶段。下一个阶段,苏州要大力推进创新基础提升工程,夯实苏州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时加强科技前瞻布局,厚植和增强在苏科研院所、高校的原始创新能力以及平台的集聚能力,利用高校的创新成果促进苏州经济转型升级。

1.夯实苏州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发挥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

苏州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但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苏州必须抓好基础研究、前沿科学研究、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等问题,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聚焦大院大所和领军企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基础工程和战略项目,在量子通信、高温超导、单克隆抗体药物等领域凝聚力量、集中突破。提升国内知名高校在苏研究院的内涵,加快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加强苏州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与各企业的联系,完善区域创新平台。深刻把握市场供求关系,发挥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研优势,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苏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机制为保障的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实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叠加”,产业链、资金链、技术创新链“多重融合”,打通产学研用各方合作通道,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大力加强校地合作,有选择、超常规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实施高端人才“引领工程”,率先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集中力量重点培养一批具有成长为两院院士潜力的人才,引进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形成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链式效应。支持以苏州大学为代表的21家高校和39家中等学校因地制宜、集群创新发展,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利用集聚的科教优势,进一步推进科研院所与地方企业紧密协作、协同发展。苏州本地有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高校,在工业园区还有国内知名高校,如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分设的研究机构,应鼓励苏州各类企业主动介入高校、科研院所早期研发过程,推动创新成果快速有效转化。利用苏州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原有基础,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等领域继续与中國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构筑国字号创新基地,超常规抢先布局,共建一批“大科学装置”集群。

3.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提升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

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壮大纳米技术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优势产业,促进现有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探索建立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瞄准“高精尖”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主导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二、着力机制创新,打造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改革的本质是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因为制度供给比要素供给更重要,好的制度可以为我们吸引集聚更多高端的资源要素。现在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改革的竞争,成为制度环境和制度供给的竞争。改革投入方式,打造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注重从科技和社会经济领域两方面同步发力,以增强创新供给。全面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生产关系和生态系统,以增强创新生态吸引力。

1.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和管理创新

把政府工作重心转到战略规划、重大攻关、政策标准制定、评价评估、体制改革、法治保障等方面,着力抓好营造环境、引导方向、提供服务等基础公共性工作,不断提升政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的能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建设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深化改革经费使用方式,重点探索建立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技项目计划机制,市场化手段支持技术创新机制,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机制,以及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着力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比例。

2.重视人才战略资源

深化编制改革、降低人才停居留和落户门槛,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外、国内外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集聚到苏州来,让苏州市的人才引进机制更具竞争优势。突出“创新、创业、创投、创客”的联动发展,加快发展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服务组织,培育壮大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主体。提升苏州文化软实力,打造完善的创业生态圈,提升科技型大公司参与众创空间运营的积极性,创新政府服务众创空间发展的模式。

3.规避创新过程中的“孤岛化”和“碎片化”现象

系统布局领军企业、高校院所、高端人才、产业金融等创新因素,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文化创新相结合的全面创新,使各类创新要素形成全面互动和正向激荡。以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高新区为龙头,充分发挥苏州各个板块集群优势,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优化整合,共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打造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同时要放松管制,打破行政垄断,允许民营企业进入传统的垄断行业,大力支持民营资本引入新兴服务业。

4.大力弘扬苏州“三大法宝”精神,培育新时期创新文化

营造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勇于竞争的良好社会氛围,营造创新友好的市场、法治、政策、文化环境,提升创新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过三次华丽转身,实现了从“农转工”“内转外”到“量转质”的飞跃,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苏州因改革而腾飞,因开放而奋起。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三大法宝”,即“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是苏州之所以能在有限的政策空间里极限发挥经济社会发展潜能的原因所在,也是其独特的文化底蕴的彰显。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带,平均海拔不到10米,因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苏州人在生活上比较富足,贫富差距不大,因而容易保持内心平静和善于理性思考,这是苏州文化的优势所在。正如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在苏州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讲话中指出的那样:“苏州城市因文化而名,苏州经济因文化而兴,苏州人民因文化而雅”,苏州具备理性文明的创新文化底蕴。在创新过程中,组织创新重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人才激励重于技术开发,营造环境重于集聚要素,作为创新“软件”的创业创新文化重于设备厂房这些“硬件”,因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意志”一定要化为“企业行为”,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实现苏州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通过新的方式引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必须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1.加快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政府改革的本质是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制度供给比要素供给更重要,好的制度可以为我们吸引集聚更多高端的资源要素。现在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改革的竞争,成为制度环境和制度供给的竞争。制度可以让人有明确的预期,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可以保护科研人员的权益,激励科技人员研发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创新的热潮。制度可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公平竞争和反对垄断的制度可以鼓励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制度可以引导旧经济形态向新经济形态的升级转换,例如环境保护制度可以引导企业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又如鼓励外向型的经济制度,可以引导企业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利用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制度的力量可以更好地推动苏州新旧动能转换的速度。

2.加快推广“互联网+”的发展理念

新动能既来自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成长,也来自于传统动能的提升改造。“互联网+”是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对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未来苏州经济转型升级可以携手互联网,构建一幅新的发展蓝图。通过注入科技细胞使产品附加值有更大的提升,经济发展规模效应能够呈几何级放大,同时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转型模式。面对当前主动与倒逼并存,挫折与机遇交织的复杂局面,苏州经济发展应当加快“互联网+”的转型步伐。通过推广“互联网+”理念,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效结合起来,在各领域中广泛渗透和应用互联网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方式,释放企业创新潜力,使传统社会化生产能够呈爆发式增长。

3.加快科技金融的融合速度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科技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至关重要。实现苏州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这就要求贯彻新的发展理念,通过有效发挥金融杠杆的调节作用,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一批科技分行加大对各类企业进行融资的力度,加强对农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资金支持力度。可以设立专门的企业引导资金机构,利用公共創业的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再利用之前建立的科技担保体系为苏州各类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融资提供便利条件,全面推动银行、保险、创投等资本要素投向科技创新,形成“七合一”苏州科技金融新模式,实现传统的资本推动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

四、合力推动经济提质增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1.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只有实体经济快速发展,才能使苏州经济转型升级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必须强化政策支持,营造实体经济创新创业的氛围。以制造业为重点,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加强研发,打造一批具有高效产能的先进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是产业融合,产业融合的本质是在信息技术作用下,以价值模块为基础的信息业与传统产业在技术、业务和组织上的融合,是企业重构竞争力的过程。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展“千企技改升级”、“千企小升规”和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使得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保持在70%左右。推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实施差别化价格政策,倒逼企业转型发展。

2.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兴科技的深度融合,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导产业,保证每个县级市、区能够精准培育1—2个先导产业,以苏州纳米产业园为重点发展对象,促使纳米产业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苏州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既要依赖产品市场的成长,又有待于要素市场的建设。着力培育和完善产业链,加快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内资大企业集团应重点扶持。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苏州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包括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研发服务、信息安全服务、现代物流、金融租赁、新兴网络增值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及服务外包等,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基础推进建设大数据产业园,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举办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发展新型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商贸网点布局,打造中心商圈,做强特色商业街区,构建轨道交通站点商贸集群,深入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和“千村千乡市场工程”,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发展新型商贸业态。培育消费热点,鼓励体验消费、智能消费、定制消费等新型消费,促进消费升级。保护“老字号”品牌,加快传统商贸业转型发展。丰富旅游业态,优化旅游服务,注重发展精品特色住宿和夜游产品,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4.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随着苏州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有两大突破需要完成。一要实现现代农业运行“自给型方式”向“市场型方式”转变,其中关键的任务是为农业日益增加的产品市场需求,扩张疆域。二要使农业摆脱以低级要素为基础的运行体系,使得农业也有机会吸纳社会资源中产业发展的高级要素,比如外源式的融资、现代的农业技术和人力资源等,从而相对地改变其弱势产业地位。

五、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从经济总量来看,2017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庞大的地区生产总值为苏州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未来苏州可以弘扬开放优势,面向全球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构筑全球开放创新高地,不断提升国际资源配置能力,推进苏州产品由国际化为主阶段向以资本和知识国际化为主的新阶段升级。

1.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

可以鼓励苏州当地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向海外拓展市场,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为苏州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打下基础。通过出资购买、控股等方式取得国外被兼并企业的所有权、控股权,或通过合并成立新的企业,直接获得国外一些企业的核心技术,节省研发时间,并继续聘用原来的管理人员,利用他们的先进经验服务于苏州经济转型升级。

2.建立苏州制造产品的海外销售体系

苏州各行业生产的产品想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转型升级后的产品能否得到海外用户的认可,是检验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也成为当前苏州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大事。一方面转型涉外企业平时应多与国外的知名企业加强合作,多联系,多沟通,利用自身的经济和地理优势,可以每年定期组织举办一些展销会,为这些企业产品做市场推广。另一方面利用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优势,通过阿里巴巴、淘宝等平台宣传苏州经济转型升级后的产品,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苏州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3.实施企业品牌战略

苏州多年以来通过代加工的形式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也暴露出附加值不高的缺点,为了进一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涉外企业可以采取实施品牌战略。政府可以加大對企业的支持,涉及企业加强品牌营销推广的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相关部门可以就品牌设立研究项目,特别是一些企业将品牌推广至国际市场更要给予政策支持。企业应当积极利用营销中的小技巧,通过赞助国外比赛,使用提示等方式推广品牌知名度,还可以通过电视、报纸、广播、杂志、户外媒体等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宣传。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把商标战略贯穿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使品牌增值成为推动企业永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不断增强企业商标创造、运用和保护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积极推动商标无形资产的转化工作,创新实施商标质押融资举措,为苏州经济转型升级添砖加瓦。

4.开拓创新国际合作新渠道

支持亨通、好孩子等行业龙头企业在境外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高科技园区,参与国际大科技计划,支持企业全球布局研发机构,在全球知识、人才最密集的区域设立研发机构和创新中心,开展原始创新。吸引跨国公司、海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在苏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支持现有外资研发机构升级,支持开放发展高等教育,支持跨国公司与苏州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建立研发、实验机构,参与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借鉴中关村做法,建立“类海外”创业创新环境,吸纳海外人才。通过姑苏海外人才招聘会,探索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引才用才新机制,努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促进人才实现创新创业价值。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张 杰

猜你喜欢

苏州升级转型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字词升级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
第九章升级!我的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