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2018-07-07张莉
张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实现政治生态根本好转。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核心要义在于必须牢牢把握与时俱进的党的建设基本规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遵循,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战略。其实现路径在于筑牢信仰之基,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规矩、严格党的作风建设和强化监督为总抓手的多维治理体系。
一、政治生态概念的提出
政治生态,是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的生存方式以及生存发展的大气候、大环境和大趋势,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显现。政治生态作为一个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政治生态是一个系统,即党员、干部按照党的宗旨、信仰、使命、组织原则和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合作共事、一起干事形成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庞大而复杂,其构成要素,至少应该包括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纪律和规矩、政策机制,以及党员干部之间、党员干部和法规、体制和政策法规、体制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纪律规矩、相互关系等。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態,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由此开始,“政治生态”作为一个政治术语开始进人们的视野。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重要讲话中提到“政治生态”一词。从习近平总书记首提“净化政治生态”,到在中纪委五次全会“重构政治生态”,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体现了我们党对政治生态存在问题的严重性、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规律性,在认识上有一个逐步深入、逐步深化、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
二、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努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回顾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的历史,虽然我们党也经历过政治上的波动,但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面对今天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局势,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如何才能保持长期的稳定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历史的警醒和现实的问题再一次把这些问题推到了共产党人的面前。十八届六中全会回顾总结了我们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分析了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全会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因此,构建良好党内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紧迫要求。
(二)努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中,政党是政治舞台上最重要的政治主体之一,是现代政治系统运转的轴心。在中国的政治生态中,共产党是执政党,掌握国家权力,其生态状况不仅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也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态,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变革时代,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经济的转型必然带动政治的转型,亟需建立新的官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因此,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三) 努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生态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政治生态折射的是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活状况及政治发展环境,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是大气候大环境,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同时,也会影响环境。如果一个党员不能正确对待权力、名利、人情,就容易形成不良从政行为,对整个从政环境造成“污染”。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现在,我们党带领人民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面对矛盾风险给党治国理政带来的新考验,面对形势发展变化给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迫切需要通过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更好地激发全党创造活力,提振干部群众精气神,凝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的对策
(一)抓好思想教育,坚定政治信仰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宗旨是指引共产党人前进的火炬和灯塔。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把好思想“总开关”,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一是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牢政治方向,强化组织意识,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党的宗旨不动摇,坚持党的理想信念不动摇,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在关键时刻不含糊。二是领导干部要有高度的政治自觉。澄清认识,达成共识。去除“旁观者”的心态,抵制“好人主义”的恶俗,反对“环境决定论”的说辞,破除“先污染后治理”的歪理,防止“颠倒黑白”的麻木。树立以民为本、施政为民的价值标准。坚持群而不党、清正廉洁的政治行为准则。恪守夙夜在公、勤而不怠的实践道德操守。三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共同行动。牢固树立“人人是环境,个个是生态”的思想,坚持从我做起,以党章为统领,以好干部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做人民的好公仆。
(二)发扬优良传统,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是锻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的熔炉。如果炉子长期不生火,或者生了火却没有足够的温度,那是炼不出钢来的。当前,要通过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与实践,使党内政治生活这个熔炉真正“热”起来。一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关键是强化载体作用。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载体。如果能够正常、健康地开展党的组织生活,自然会“除尘”“过滤”杂质。二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根本在落实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党组织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各级党委和各级领导干部应运用好这一法宝,自觉主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三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还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带头,班子要作表率,在党内营造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良好风气。”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虽然最初会难以接受,但从长远来看,对干部的成长,对于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发展,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三)遵循党规党纪,严明党的政治规矩
净化政治生态必须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党员领导干部只要“心中有党”,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知道哪些事不能做、哪些话不能说,哪些要请示、哪些要报告,按纪律来、按规矩办,不踩雷、不越线,就能管住手中的权力,就不会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一是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二是领导干部要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表率。领导干部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净化政治生态,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要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和制约,避免“有权就任性”。三是杜绝“两面人现象”。坚持言行一致,杜绝“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为此,在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管理的同时,切实改进选拔任用机制,激励干部专心谋事、踏实干事、清廉成事,形成正确选人用人“风向标”。
(四)加强反腐力度,锲而不舍地抓作风建设
腐败是政治生态最致命的“污染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铲除腐败这个最致命的“污染源”。净化政治生态,就要敢于正视问题,坚持不懈地激浊扬清、惩恶扬善。一是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这是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举措。把专题教育与专题党课、专题学习研讨、专题民主生活会更好结合起来,融入领导干部常态化学习教育中。二是充分发挥反面教材的警示作用。系统整理、充分利用违纪干部忏悔录,在各级党校开设警示教育课程,发回违纪干部原单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汲取惨痛教训,发挥查处一个、警示一批、教育一片的效果。三是要把执纪审查权关進制度的笼子里,严格执行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落实请示报告制度,严格工作规程,加强管理监督。对不担当、不负责的要调整岗位,对不忠诚、不干净的要严肃查处,对执纪违纪、失职失责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坚决问责,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队伍,不辜负党的信任和人民群众期盼。
(五)推动从严治党,强化党内监督
党内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永葆党的肌体健康的生命之源。强化党内监督,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关键环节。一是监督对象要全覆盖,不仅要监督“一把手”和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也要监督普通党员普通干部,不能让“老虎”出没、“苍蝇”乱飞。监督事项、监督范围、监督形式要全覆盖。二是强化监督落实。及时调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内容,逐步形成日常检查、年中督查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引入第三方社会评价等机制。每年年终,对各地各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情况开展全面考核,对责任落实不力、排位靠后的地区单位,约谈主要负责同志,深化主体责任落实。形成约束机制,强化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三是积极拓展群众监督平台、畅通群众举报渠道,让群众监督真正实起来、硬起来、管用起来,成为时刻悬在党员干部头上的一把利剑。通过群众监督来传导从严治党的压力,通过群众参与来巩固管党治党的成果,从根本上优化政治生态环境,鼓舞起全党士气,凝聚起全社会合力,不断把我们党的光辉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单位:中共泰安市泰山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