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数据+”对集团转型发展重要意义的思考与建议
2018-07-07陈非陈垦
陈非 陈垦
摘要: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号角的吹响,交通运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大数据时代,充满着各种“机遇”与“挑战”。如何创新,如何发展,如何让传统国有企业在信息化浪潮中成功转型,都是摆在眼前的严峻挑战。随着时间长度的累加、数据广度的拓展,数据资源也必将成为一种企业资产。以交通“大数据+”为导向,以大数据平台与智慧高速的建设为有效途径,最终实现我省交通行业的全面转型发展。
【关键词】交通“大数据+”、转型发展、自主可控、企业资产
1.大数据时代
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号角的吹响,交通运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交通运输全面深化改革,为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离不开信息化的引领和支撑。信息化是实现智慧交通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智慧交通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利用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寻求转型发展的契机,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都预示着大数据隐含着巨大的社会、经济、科研价值,已引起了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全球知名跨国巨头已成功运用大数据对自身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2017年,HP公司利用大数据分析,将原有的8000个部门整合到1500个,管理成本由原有的4%节省到1.5%,节省了1800亿元的产值的2.5%,即45亿元成本利润。著名的O'Reilly公司断言:“数据是下一个‘英特尔,未来属于将数据转换成产品的公司和人们。”
2.基于交通“大数据+”的转型创新
2.1 着迷于“产品”与着迷于“客户”
当前,面向大数据转型发展主要分为技术领先型与经济模式创新型两大流派:一是,技术模式领先型。以Google、Apple、GoPro等为代表,其口号是“着迷于产品”;二是,经济模式创新型。以阿里集团、亚马逊等为代表,深度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客户创造更优的场景,从而达到创效。其口号是“着迷于客户”。阿里集团为挖掘大数据的价值,在管理层设立“首席数据官”一职,负责全面推进“数据分享平台”战略,并推出大型的数据分享平台——“聚石塔”,为天猫、淘宝平台上的电商及电商服务商等提供数据云服务[2]。
2.2 “斯坦福+硅谷”模式
“斯坦福+硅谷”模式是以大学或科研机构为中心,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或商品,形成高技术综合体的一种创新运营模式[3]。该模式对于我们交通行业的转型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集团公司应该寻找有潜力的相关企业结成长期合作关系,采用订单融资或大企业担保融资等方式加强创新合作;另一方面,由政府牵头,助力下属企业和主导产业对接,整合数据资源,在科技投入、土地审批、管理培训、信息搜集等方面实现政策上的配套先行。真正围绕重点发展的大数据产业集群建设一批数量规模化、技术专门化、主体本地化的产业“纵/横向一体化”。
2.3 国有企业在信息化浪潮中的转型意义
在大数据时代,充满着各种“机遇”与“挑战”。如何创新发展,如何让传统国有企业在信息化浪潮中成功转型等,都是摆在眼前的严峻挑战。
2.3.1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降本增效
1.成本控制。通过统筹规划建设,整合一切资源,统一数据采集与交换标准。
2.分析预测。用数据说话,基于历史数据统计、分析,预测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决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3.公众服务。通过面向大众应用的APP,使交通管理者与社会公众在互联网上建立一条虚拟的高速公路;积累大量客户,让交通管理部门在线上、线下都能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2.3.2 面向智慧高速的转型应用
1.智慧建设。将物联网技术与工程建设相结合,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打造高品位、高质量的工程建设项目。
2.智慧疏导。通过多源数据建模向高速管理者和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交通疏导方案。
3.投资预测。深度融合建设信息建模(BIM)技术,自动生成起始点与途径站点的一系列经济分析预测报告。
4.公路旅游。利用高速公路沿线旅游资源,打造交通+旅游的商业模式。
5.移动支付。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实现无感支付等。
6.自动驾驶。让高速公路与自动驾驶无缝对接。一方面,对营运商提供全面可靠的过程数据,带来更加安全的驾乘环境;另一方面,对高速管理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与体验。
3.让数据资源成为“企业资产”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发展重心从硬件到软件再到数据,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发展的规律。虽然当前平台由于数据累积量瓶颈还未达到大数据相关关系的分析能力。但是,随着时间长度的累加、数据广度的拓展,数据资源也必将成为一种企业资产。
3.1 战略意义
自主可控是保障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的前提[4]。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拥有技术产品的改错权,才能拥有发展权,才能最追赶世界的最新技术水平,实现网络空间的本质安全,带动企业信息产业的转型发展。从国家层面开始已经在推进信息技术的自主可控。信息化几十年的实践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是市场换不到的。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必须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这实际上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是打破现有垄断,使核心技术能发挥作用、有用武之地,最终达到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的必要条件,真正带动企业的转型发展。
3.2 经济意义
中国在信息化以前的思路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然而,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效果评估指出“中国信息化的四十年,也是带动美国信息产业的四十年”,换句话说,棱镜门实施的效果评估指出“中国信息化的程度越高,美国掌握的情报越全面越准确”。我们在面向交通“大数据+”的转型发展过程中,更应该保持头脑清醒,要对自身的核心产品——数据资源,做到自主可控:一方面,对于通用型软件(数据稀疏型)可以通过寻求合作、定制开发等方式完成;另一方面,对于核心软件(数据密集型)必须要自主研发、自主可控。
4.思考与建议
以交通“大数据+”为导向,为推进集团公司的转型发展并储备技术力量,同时推进我省交通业的全面升级并抢占市场先机,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第一,坚持自主可控的原则。对核心业务软件采用自主研发或联合研发的方式,尽量不通过第三方购买或定制等方式,從根源上杜绝各类技术“绑架”。
第二,统一的大数据资源库及建立分析中心。以数据共享为导向,建立统一的分析中心,分析汇聚交由统一的运营公司运营。同时,建议采用统筹规划建设,整合一切资源,告别“各自为政”的局面,逐步在全省范围内真正做到平台统一、标准统一、数据统一、建设统一。
第三,建立统一的运营公司。面向分析中心统筹布局,针对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高分影像、北斗卫星、移动支付等新兴领域,寻求业内领军企业的战略合作,打造新的经济生态圈。同时,应重视培育各类应用场景的用户资源。
第四,广纳人才。通过成立研发中心,引进核心业务的高技术自主研发人员,加强团队的深度;引进各类信息技术的研发人员,加强团队的宽度;引进多维度的综合性技术人才,加强团队的厚度。
【参考文献】
Jayalath, C., J. Stephen and P. Eugster, From the Cloud to the Atmosphere: Running MapReduce across Data Centers[J]. Computer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14, 63(1): 74-87.
Mahmood, Z.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M]//Cloud Computing. Springer London,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