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荐书
2018-07-07
《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
这是一本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著作。我们常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但事实上,我们对“过去”不仅常常知之甚少,甚至常常存有不可避免的曲解。例如2016年,南京大屠杀第三个国家公祭日前后,上海“海乃家”慰安所旧址的拆迁引发争议,有人将“慰安所”等同于“妓院”,认为是国家的“耻辱”。这不仅显示出历史教育的必要,也表明,集体记忆有延续、有传承,但也有断裂、有扭曲。所以,我们至今对于南京大屠杀留存的依然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集体记忆。
作者:李红涛 黄顺铭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中国文化传统是宽容的》
本书收录了孙犁阅读史部书的文字,有读书笔记、有题记等。附录则是和史部书相关的议论文字,对于更好地理解孙犁读史心得有所裨益。孙犁读史,读出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宽容的,并不以人废言。文人并无力摆脱他所处的时代。也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善处自己的境遇的”。明白了孙犁宽容的历史观,也就能理解其人之孤傲,其文之恬淡。
作者:孙犁 出版: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7年7月
《旧锻坊题题题》(四册)
中国读书人有一种老传统,喜欢在自著、自藏的书前写题跋,几句闲言碎语,讲的是趣事闲事,或另有深意。本套丛书是萧跃华针对邵燕祥、锺书河、朱正、姜德明四位先生的题跋本再作题记,所以被锺书河先生起名为“旧锻坊题题题”(萧跃华曾拜过铁匠师傅,斋号“锻铁居”)。四书逸闻趣事,匆匆背影,书里书外,书香盎然,有趣。
作者:邵燕祥 锺书河 朱正 姜德明 萧跃华 出版: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4月
《时间的噪音》
1937年,列宁格勒某处公寓楼里,一位30岁出头的男子站在电梯门前,腿边靠着一个小行李箱。他们总是在午夜来抓人,与其穿着睡衣被他们从公寓里拽出来,不如收拾妥当,夜夜守在电梯门口,等待被捕。这就是前苏联著名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他既是一个英雄又是一个“懦夫”,终其一生都在等待枪决。他把怯懦给了权力,把勇气给了音乐。
作者:[英]朱利安·巴恩斯 出版: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敦煌目前有492座洞窟还存有壁画及彩塑。本书是以北魏时期的第254窟为例,将该窟中的建筑、壁画、塑像构成一个完整的佛教修行空间,运用新的视角——如匠人营造洞窟时的精心安排、新的媒体,引领观众深入了解敦煌石窟的精粹。全书385幅高清图片及临摹线描图,扫描书后二维码,可浏览窟内全景及两部原创动画影片。
作者:陈海涛 陈琦 出版: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罗孚友朋书札辑》
作者是香港知名报人和社会活动家。曾任香港《大公报》副总编辑,香港《新晚报》总编辑。他一生经历奇特,交游广泛,朋友圈多为作家和文化人。本书汇集了罗孚先生四十多位朋友的书信手迹。本书编者高林(徐时霖)是徐铸成先生之孙,他认为本书是:一位文人的特殊经历,一代人的心路历程,一个时代的别样记忆。
作者:高林 编 出版:海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8月
《孩子们的诗》
这本《孩子们的诗》不同于一般的儿童诗集,书中的每一首诗都是由3~13岁孩子自创的。虽然他们或许还不明白什么是诗,但他们是天生的诗人。7岁的姜二嫚:“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8岁的朱尔:“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12岁的王芗远:“母亲提水桶/父亲提电脑/我想起/往日他们提着我在街上乱跑”……
作者:果麦 编 出版: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9月
《遥远的向日葵地》
作者说,这是她长久以来一直渴望书写的东西。关于大地,关于万物,关于人的意愿、豪情、无辜与贪心。“向日葵地”是作者母亲多年前承包的一片贫瘠土地,在阿勒泰乌伦古河沿岸,他们一家曾多年在此以种植向日葵为生。原本辛劳单调的种植生活,荒凉寂静的一隅,在李娟动人的笔下,还原成富有激情、浪漫的一幕幕。
作者:李娟 出版: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李敖自传》
狂了80年的李敖,在80岁时写出了此生的最后一部自传(书的封面语),台湾版书名叫《李敖风流自传》,他声称要以此给自己定性、定位。他说“我立志要活到一百岁”,“八十以后,所作所为无非就此定局,锦上添花而已”。80岁的李敖,依然狂放不羁、锋芒毕露,用玩世来醒世,用骂世来救世,笔调幽默诙谐。
作者:李敖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蒋介石后传:蒋介石在台湾的最后26年》
1949年,62岁的蒋介石败退台湾,至此开始了他人生最后26年的孤岛生活。蒋介石的这段岁月,对大多数人来说依然充满神秘,本书沿着蒋氏父子在台湾行馆的足迹,一一勾勒出各种“正史”讳莫如深的历史脉络,独家揭秘蒋介石在台湾的秘史、政史,这是一部呈现蒋氏人生落幕之书。书中有大量历史图片。
作者:师永刚等 编著 出版: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