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课堂讨论法实现初中物理 教学质量的提升探究
2018-07-06陈庆水
陈庆水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也随之变化,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初中物理属于一门理科类科目,其对逻辑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对于課堂教学氛围的要求也比较高。课堂讨论法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氛围,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讨论法 初中物理 教学质量 提升分析
物理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主要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初中生是首次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因此在没有基础的前提下,学习较为困难。在传统物理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方式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促使学生的学习方法选取不当,对教学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课堂教学法主要是针对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解决问题。
一、采用课堂讨论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初中物理属于一门科学性的学科,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总结,因此学生们在生活当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较少,但是所接触的物理学现象较多,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思维意识。让学生们通过在课堂当中的讨论将各自掌握的知识扩大化分享。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二章声现象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小结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当中首先对声音的产生进行讨论,并且告知学生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让学生们结合生活当中的实际实例说明。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得知比如汽车发动机的振动、夏天知了扑打翅膀发出声音、人说话的过程中喉结产生的振动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生活问题,让学生们可以较好的感受到声音的产生方式,并且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们的印象。而对于声音的传播而言,教师则可以首先对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学生们根据对教材的预习可以指导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可以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以及气体等,然后教师可以结合向学生们证明。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们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将自己对于知识的了解分享给大家,并且教师对于学生的观点要给予认可与纠正,比如学生提出在没有介质的前提下,声音可以传播。教师则可以纠正学生的观点,表示声音在真空当中不能传播,对于学生的观点不能一味的批评,而需要循循善诱,让学生明白道理。
二、采用课堂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是主要培养的两大方面,而对于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主要要从学生的探究意识出发,选取课堂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的教学当中,其中有一个比较核心的概念就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也就是说在发力的同时也会受到相同的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探究,教师首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事例举例,比如在生活当中,让学生从手掌往墙上发力,让学生发力后自己也会被反作用力弹开,而墙面是一个禁止的物体本身不会发力,因此主要发力的是学生自己,学生自己也是被反作用力弹开的。另外在学习浮力这一章节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水有浮力,为什么人还是会在水中被淹没。因为一般水的密度与人体的密度差距区间在一定范围内,因此会淹没。然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学生,为什么人在死海当中不会被淹没呢,因为死海的每百千克海水中含盐二十千克以上.海水的密度大,比人体的密度大得多,因此人体可以在死海当中受到较大的浮力,不会迅速下沉。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根据问题去探讨,并且通过探讨生活当中的问题,让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物理当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探究意识。
三、采用课堂讨论法需要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小组教学法是课堂讨论教学方法中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根据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分组,当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然后根据探究的结果得出问题的答案。在分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均衡的分配组内成员,将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均匀的搭配,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带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讨论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可以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组内引导。提供班级整体的学习成绩,从整体的方向出发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课堂讨论法主要是针对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课堂讨论法教学需要合理分配学习小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居银.试论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校园(中旬刊),2015,(06).
[2]郑雯.对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讨论法应用的几点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33).
[3]谭亮.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讨论法的运用[J].小作家选刊,2015,(05).
(作者单位:济宁市任城区南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