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業與技術雙突破 中國大陸無人駕駛加速

2018-07-06李春水

台商 2018年4期
关键词:商業汽車技術

李春水

無人駕駛的研發和落地已成為全球的趨勢,中國也在加速度。近些日子,關於無人駕駛方面的好消息頻頻傳出。世界上首輛無人駕駛計程車在阿拉伯迪拜投入使用,幾乎同時,中國首批智慧網聯汽車開放道路測試號牌也在上海發放。

中國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獨特且迅猛。以百度為代表的科技巨頭持續發力;以比亞迪、廣汽和長安等為代表的傳統車企則競相加速佈局。此外,一批手握技術、視角前沿,並在資本助力下正大幹快上的無人駕駛初創企業,亦是不容小覷的力量。

據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的最大優勢是市場。作為人口和汽車大國,巨大的需求刺激、引導乃至倒逼下,無人駕駛將加速技術與商業雙向突破。

多家國際權威機構均預測,未來全球無人駕駛汽車將形成萬億級甚至數十萬億級的產業規模。據波士頓諮詢公司預計,2035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銷量或將達到1200萬輛,而其中超過四分之一將在中國出售。

無人駕駛汽車上路

近些年,全球不少國家都在無人駕駛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嘗試。美國是最先放開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的國家。繼美國之後,法國、德國、日本等地都對自動駕駛道路測試進行了政策鼓勵。

2018年1月30日,無人駕駛初創企業景馳科技在廣州國際生物島啟動無人駕駛常態化試運營,並表示期間將向公眾開放預約體驗。

廣州國際生物島是珠江的一個江心島,面積約1.83平方公里,景馳科技的無人駕駛汽車以40公里的速度環島行駛一周,全程耗時約15分鐘。

即便下雨,該企業的L4級無人駕駛汽車仍然輕鬆完成識別紅綠燈並自動回饋、躲避行人、變道、超車等動作。

3月1日,在《上海市智慧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辦法(試行)》新聞發佈會上,上汽集團和蔚來汽車兩家企業獲得第一批智慧網聯汽車開放道路測試號牌。

據報導,出於安全考慮,上汽在設計智慧汽車時,安全設定範圍為3米,在此範圍內,只要感測器感知到有物體靠近,就會自動減速或剎車。同時,為了配合無人駕駛車上路,目前的開放路段已完成對紅綠燈的智慧化改造。智慧車輛經過時,能自動知道前方是否有紅燈。

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之前中國在無人駕駛方面的態度不很明朗,而此次出台上海發佈的試行辦法,表明國家對無人駕駛在政策上的鼓勵和支持,這對於中國無人駕駛來說,是一個里程碑式事件。

尋求技術突破

按照SAE International(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對自動駕駛技術的分級標準,L4和L5級才是嚴格意義上的「無人駕駛」,表明可以完全自主上路,無需人類陪同。這種顛覆性也意味著它們有著廣泛應用前景,比如業界普遍看好的無人計程車、無人配送車等。

景馳科技創始人兼CEO王勁表示,試運營將收集多樣真實的資料,以逐步將無人駕駛技術推進向「近乎完美」。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車輛控制方面,有了新突破。據《今日美國》報導,在巴賽隆納通信展上,華為僅用5週時間,完成用手機控制汽車的無人駕駛實驗項目,這與汽車廠商的研發方向又有所不同。

事實上,無人駕駛的技術和研發一直在路上。在最近召開的兩會上,百度CEO李彥宏透露,「百度已經在無人駕駛方面做了3年多的研發,今年將出現量產的真正無人車。」那麼,如果無人車在2018年實現量產,未來將要迎來的就是無人駕駛汽車真正實現上路。

「微軟雲暨移動應用平台」,香江獨角獸牧場CEO馮建林表示,時機成熟且多方利好之下,遵循新事物演化路徑,無人駕駛汽車開始從實驗室、科技巨頭的試驗平台和工業領域走出,進入現實生活。

商業化階段摸索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互聯網研究所副所長陸峰指出,以自動駕駛汽車為代表的智慧汽車革命正在蓄勢待發,許多公司相關產品已經處在了大規模商業化的前夜,一場汽車新工業革命即將到來。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將對汽車工業產生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現階段而言還無法實現一步到位的進入尋常消費者家庭,因為當前的無人駕駛技術不足以應對足夠複雜多樣的場景,無法讓消費者自由使用無人駕駛。此外,無人駕駛較高的成本也形成門檻。

中國無人駕駛企業的商業化探索更多集中在另一條道路上:先從較小、較簡單的特定區域或特定場景起步,提供帶有公共或者共用性質的無人駕駛出行服務而非無人車產品,謀求迅速接入現實生活應用,再逐步推廣。

從特定區域或場景起步,顯而易見的好處是,無需在短時間內克服所有技術難點,無人駕駛更易實現。

百度攜手首汽約車,探索無人駕駛技術與共用出行的嫁接,此外滴滴出行也在探索無人駕駛汽車。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亦有類似探索,前不久穀歌母公司旗下的Waymo無人駕駛車項目獲得官方許可,成為美國首個商用的無人駕駛叫車服務專案。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當前大陸大城市汽車的普及率已經相當高,並且作為一種低頻的大消費,消費者沒那麼容易換車,這意味著無人駕駛汽車很難快速切入這個龐大的市場,但網約車、專車、租車作為一種新業態,本身就是一種新增需求車輛的場景,因而成為更合適的需求市場。此外,共用模式下消費者乘坐無人駕駛汽車的門檻大幅降低,進而提速無人駕駛商業化、市場化進程,這也正是無人駕駛企業希望看到的效果。

政策跟隨步伐

無人駕駛是人工智慧發展水準的標誌,被中國視為重點推進的前沿科技產業。

2017年國家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強調人工智慧的重要性,並提出分「三步走」,到2030年人工智慧產業競爭力達到國際領先水準,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

此外,國家發改委前不久公佈的《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中,亦將智慧汽車列為九大重點領域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兩會」上,多名全國人大代表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遞交了有關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議案,意在從法律上為無人駕駛「上路」保駕護航。其中,全國人大代表陳鳴波指出,現行法律相關條款中有諸多不相容的地方,比如駕駛人的合法性,法律對於無人駕駛車輛的上路牌照和登記檢驗等系列問題尚屬空白,車輛結構的合法性問題等。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國家層面釋放出的這一清晰信號,對中國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

政策上的寬鬆甚至是鼓勵,使得中國一些無人駕駛技術得以加快探索進入應用層面,這也是無人車紛紛上路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無人駕駛的研發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末,而美國則從70年代初便開始相關研究,儘管起步略晚,但差距並不是很大。這也被認為是當前中國無人駕駛技術能夠迅猛發展、強勢追趕的一大重要基礎。

猜你喜欢

商業汽車技術
无土栽培为什么受欢迎?
技术比赛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汽车1
汽车2
OF MALLS AND MUSEUMS
嘀嘀汽车帮
多功能汽车
商业银行竞争力综合评价
商业银行竞争力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