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抒写新时代发展传奇

2018-07-06陈之秀

食品界 2018年6期
关键词:根据地抗日改革开放

陈之秀

1978年,李金明还是一名部队的战士,是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他圆了大学梦、作家梦。如今,著作等身的他也见证了中国发展最辉煌的四十年。

从战士到大学生

1978年,李金明在河北省军区保定军分区某部七连服役,时任班长,是连队的军事、文化骨干。那时的他只有23岁。

李金明说,自从入伍以来,除了学习训练外,稍有空闲时间,他就拿起笔来写写画画。几年时间里,他在北京军区政治部主办的《连队文艺》《战友报》上经常发表小说和散文。

李金明之所以能做到政治学习、军事训练两不误,而且能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如此成就,完全在于他充分利用了业余时间。比如,早、中、晚餐后,他就开始为连队办黑板报。他说,办黑板报也是在练笔,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新闻敏感能力,也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中午,他一般不休息,利用这点时间读书;晚上,出完操后,他就开始写作。熄灯号吹过,经连队领导批准,他可以迟睡一会儿。为了不影响战友们体息,他把书拿到路灯底下去读。李金明当班长后,工作比以前繁忙多了,但他能做到忙里偷闲,除抓好班里的工作外,仍然笔耕不辍。

“虽然国家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但部队稍微晚一点,是1978年开始的。” 李金明说,当时,给他的感觉是,周围的人都在学习,学习风气特别浓。

为了能圆大学梦,李金明非常勤奋,除了白天工作,晚上还去参加各种补习班。提起1980年才考上了河北大学哲学系的李金明说:“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基础差;另一个是没有机会。在部队报名参加高考,有名额限制。”

李金明说:“最初看到改革开放的消息,还有疑虑。比如,包产到户、从工厂到个体的转变是否可行。毕竟,我们已经走了几十年。但是,随着后面看到了希望。每一个群众,只要你不怕吃苦,肯定能赚到钱,很快对改革开放就有了信心。”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时期的探索。”李金明说,那会儿对政治特别关心,天天看报,从报纸上获得了一些改革信息。同时,也发现人们的生活在逐渐好转。因为改革开放前,物质匮乏,吃得很差,常年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和鞋子。随着改革的推进,这种情况逐步好传。

对改革开放有很深的感触

“一回顾,很惊讶。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有三个感触特别深。”李金明说,第一,物质条件极大丰富,各种物品应有尽有;第二,科技进步了,特别是中国的制造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各种大型机械都有了;第三,电子设备也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李金明感慨万千地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些东西想买,未必能买到。那时,人们最为奢侈的东西就是“三转一响”。一般家庭有了这“三转一响”,在外人眼里就会被认为生活非常富足。“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是20世纪60~70年代的流行词,其中“三转”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指的是收音机。哪像现在,彩电、冰箱、手机、电脑等等,都是普通家庭的寻常物了。

“过去,一家人吃饭,一顿饭就一个菜,即便我到部队当了兵,最初,连队也是一个菜;过了几年,加了一个菜和一个汤,变成了两菜一汤;再后来,变成了四菜一汤,而且早餐有了鸡蛋。”李金明说,但在1978年,早餐就是一个馒头或者窝头加点咸菜,没有鸡蛋。后来,不光部队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就是自己家里的餐桌上食物也丰富多了。比如,说到食物,水果也是其中一部分。在他的印象里,那时只有苹果、梨子、大枣。现在不同了,无论哪个地方的水果,现在基本上都能吃到,甚至国外的不少水果也进入了中国市场。

不光是中国的物质生活在进步,科技、文化也在改变生活,引领生活。

“改革开放后,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特别到上世纪80年代初,伤痕文学一度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着引导地位。它得名于卢新华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李金明说,伤痕文学现在看来有点偏颇,但在那个时代,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接着,西方的现代派文学也传进了中国,比如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百年孤独》等等。这些都是80年代进入的。当然,落后的文化也被传进来了。

“由于文化的开放,也拓展了自己的思路。那时,我一边写作,一边思考,一边不断接触一些老作家,从中也悟出了一些东西。”李金明说,特别是有几个老作家从艺术上技巧上给你讲课。

成长为军史专家

李金明提干后先在保定军分区政治部工作,后来在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工作5年,1992年调到北京军区政治部编研室。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后来成长为我军著名的军史专家之一。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成立了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各级开始党史资料征集。我们单位让我去党史办当主任,下面有两个人,我就开始接触党史、军史。那时,我们跑干休所、跑县城,跑乡下采访,寻找资料。跑了两三年,骑着自行车,带着一个人跑。”李金明说,“有的老红军、老八路都七八十岁了,如果不抓紧时间,万一他们哪天走了,我们悔断肠子又有何用?因此,我们只有多辛苦一点,才能抢救性挖掘一些更多更好的党史资料。再说,冀中平原是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把这些史料搜集整理出来,也是我们当前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

那时,李金明不仅采访了老红军、老八路,还采访了国民党起义过来的一些将领,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李金明曾写过几部重要的纪实文学著作,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写出来的。可以讲,这个工作,奠定了他成为军史专家的基础。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1993年中央军委决定出版一部大型抗日战争史丛书,要求于1995年8月出版。1994年年初,解放军出版社开始落实这一决定。当时,全国各抗日根据地都找到了写家,唯独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一块的人员还没有落实。解放军出版社的要求是,这个人既要懂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又要懂文学。他们先是找了全国一位有名的记者,回答说写不了。后来又找了北京丰台的一位女作家,先是说能写,写了几页,后来又推了。这下,解放军出版社急了,因为这时已到了1994年的9月。没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史书,这部丛书就缺了一大块。怎么办?他们广发英雄帖,征集揭榜人。这时,有人推荐说,北京军区组织部有一位干部叫李金明,很符合你们要找的人的条件。于是,解放军出版社专门派了两名编辑找到李金明,问李金明熟不熟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情况。李金明回答说,写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要从八路军115师投身抗战开始。平型关大捷后,115师开到五台山,中共中央决定聂荣臻不要走了,说华北要沦陷,要在这里建立抗日根据地,给他留下了2000多人的部队。后来,在聂荣臻的领导下,至抗战结束,正规军发展到20万、民兵80万、根据地人口达4500万,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两位编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又问:“你能不能寫这段历史?”李金明回答说:“能写。”两位编辑终于松了一口气,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他们马上掏出协议书,与李金明签订了创作协议。

李金明当天下班后,回家就把床一拉开,满满的一大摞一大摞的资料就出现在了眼前。这是他多年来搜集、收藏和整理的资料,这些资料始终伴随他转战南北。这些资料有采访回忆录、简报、内部小册子,都是些原始资料。从此,他白天上班,晚上苦战到深夜,一直坚持了半年多,终于完成了一部32万字的《晋察冀抗日战争征战纪实》,书稿送到军事科学院审稿时,很快被通过。后来这部丛书荣获第九届全国图书奖、第一届全军图书奖。

李金明后来又写了62万字的《黄埔对诀》军事纪实。这部书后来被台湾再版。一些黄埔老将看过这部书后,评价这部书不仅人物形象丰满、史料翔实,而且评价客观公正。李金明以其实力奠定了他的军史专家地位,現在只要写军史,李金明已成了我军军史圈子内最重要的被邀约人之一。

对未来充满期待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国家在逐步好转,其中包括贪腐、贫富差距、金融乱象、国际关系等,都有很大好转。我坚决支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国家拨正前进的航向,为共产党执政奠定了基础。” 李金明说,过去因为网络管理太松,导致海外敌对势力和国内反动势力舆论绑架政府,经过治理,现在好多了,因此,对未来充满期待。

2009年3月,李金明当选为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协主席。而今,李金明把石景山区作协工作抓得风生水起。作协不仅建了网站,还推出了微信公众号,每月都会组织活动,如诗歌、小说作品研讨会,作者赴基层采风会等。现在,石景山区作协会员由他上任之初的30多人发展到了210多人。

除此之外,李金明还鼓励作协会员多出作品,多处好作品。每年他都要为作协会员看近200万字的文学作品,并提出具体意见。这样一来,虽然会占用他的时间,影响他的很多工作,但李金明说,这是他的职责所在。“我过去写了作品,许多人帮我看过,如徐光耀、韩映山、梁斌、刘真等,他们不仅看得认真,而且提出的意见指导性很强。”

李金明虽然工作繁忙,但依然忘我地写作。他说,作家是靠作品说话的,我们要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作品,喊口号是喊不出来的,必须脚踏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历经十年功夫,他现在已写出了一部40万字、初名为《不废江河》的长篇小说,小说写了冀中三代人的血泪追求,一直写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歌颂了冀中人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达目的誓不休的伟大精神??

如今,李金明壮心不已,他说,下一步的计划是把自己手里正在写的长篇写完,再就是做点社会工作,把作协的事情做好,把大家团结在一起,一起写,一起研讨,一起提高。

猜你喜欢

根据地抗日改革开放
抗日小英雄杨杨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爷爷的抗日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