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与核心技术
2018-07-06
最近一段时间,中美贸易摩擦、中兴芯片等事件再次引发了国人对于掌握核心技术重要性的大讨论,反思中国在各领域的核心技术与世界强国还有哪些差距,进而追根溯源地分析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
核心技术通常集中在高新材料、高端装备领域,好的材料和好的装备都能让最终产品的性能或生产效率发生本质性的飞跃。掌握了核心技术,就能拥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就能在任何时候都不受制于人。核心技术又往往以深厚的基础科学研究为背景,要进行千百次的试验,很多有价值的数据、经验、结论甚至只能从大海捞针般的试错中得到。核心技术从出现到成熟是不断迭代进化的过程,这不仅仅取决于下游应用市场,还与产业链相关配套环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显然,任何一种核心技术的拥有,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大量的技术积淀,以及能够形成这种积淀的技术生态环境。记得《中国制造2025》剛发布的时候,工信部部长苗圩做了这样的解读,“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西方工业也没有衰退到依赖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技术生态环境的建立和技术成果的积累都需要时间。美国、日本、欧洲等现代工业技术强国,大多是从二战时期乃至更早就已经开始了这一积累过程。
作为消费品制造业的纺织行业,核心技术也主要体现在新材料和高端装备等方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王天凯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行业技术发展时表示,最近的中兴通讯芯片事件,也给纺织业带来思考。虽然我们并没有到那种被卡脖子的程度,但类似的情况也有,比如装备制造业关键零部件很多还要进口,有些高端纤维材料也要进口。
纺织行业如何才能取得在关键技术方面的突破呢?王天凯认为,有些重大攻关单靠企业自身,无力也无法攻破,我们应该探索新机制,集中各方优势力量形成合力,实现突破。如何集中各方力量,形成好的体制机制,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值得深入探索。
刚刚在青岛成功举办的“先进纤维材料研发与应用发展战略论坛”就是中国纺织工业为先进纤维材料建立良性技术发展生态的一个缩影。论坛旨在通过军民融合,促进军民两用新材料技术推广应用,搭建军民两用新材料领域“军、政、产、学、研、资”全要素沟通平台,交流高端装备相关材料领域发展的最新动向,促进军用和民用新材料技术相互转移转化和双向技术交流,实现军民双赢。
类似这种论坛活动,真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中国纺织工业才在短短几十年中,不断实现材料、装备、工艺等方面的技术积累,拥有了由大到强的信心和实力。正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所言:“中国纺织工业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在工业领域率先完成强国建设,让科技、时尚、绿色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