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格拉底: 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2018-07-06王残阳

看历史 2018年4期
关键词:雅典苏格拉底

王残阳

苏格拉底胸像,声浮宫 珍藏展——古典希腊艺术。北京,首都博物馆。

希腊作为近代欧洲文明的起源地,在其 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上,涌现出的思想 家灿若星辰,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 影响。这其中,苏格拉底无疑是古希腊最具标 志意义、最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哲学家,柏拉图、 色诺芬、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都是他的徒子徒 孙。苏格拉底充满智慧的思想观念、特立独行 的个性品味,特别是面对不公正审判时的慷慨 赴死,直到今天依然是引人入胜的话题。同时, 苏格拉底也是极其神秘、让人最难了解的哲学 家之一,似乎很难只用一个角色来对他进行准 确描述。

雕刻学徒

苏格拉底为世人所知的第一个身份是雕刻学 徒,这与他的身世有关。公元前469年(亦有 学者考证认为他出生于公元前468年5月),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城郊的一个工匠家庭。他的 父亲叫索福洛尼克斯,是一个颇有名气的石匠和 雕刻师,很受当地人的敬重。母亲叫菲娜丽特, 是个身材魁梧的接生婆,接生技术十分高明。 父母为之取名苏格拉底,寓意“健康的力量”。 他也为父母的职业感到自豪,因为他自诩是著名 的能工巧匠代达罗斯的子孙,还是精神上的助产 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苏格拉底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雕刻,也表现 出一定的天赋。据记载,他参与雕刻的“欢乐三 女神”,被放到了雅典卫城之上,供人们欣赏。 不幸的是,当他还未成年,父亲就去世了,雕刻 作坊也遗留给了他。但他显然对整天与冰冷冷的 石头打交道的兴趣不浓,很快就把作坊转让了出 去,并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学习思考上。

他成长的时代,正值持续近半个世纪的波 希战争(古代波斯帝国与希腊间的战争)接近 尾声之时,雅典逐步进入了和平与繁荣时期, 全希腊的智者云集于此,带来了许多新知以及 自由辩论的新风尚。得益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 殷实的家境,苏格拉底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经 常聆听哲学家的讲学,学习雄辩术,了解品味 音乐和诗歌,初步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法国画家大卫于1787 年所绘的油画《苏格拉 底之死》(局部)。

青年时期,苏格拉底的兴趣集中于自然科 学,曾师从阿尔赫拉于斯,学习有关自然的知 识,并修习了几何、算数、天文等学科。他热 衷于观察和思考自然界运转的规律,比如事物 如何创造和毁灭的,人们所借以思想的元素是 血、還是空气或水等,但受制于当时的科学认 知水平,这些思考往往难以得到满意的答案。 在一次次探索无果之后,他把兴趣从自然转到 了思想。

苏格拉底脸面扁平,有着狮子鼻,肥厚的 嘴唇,凸出且间距很大的眼睛,矮小的身体。 单就相貌而言,他可谓丑陋。除了相貌外,有 时苏格拉底的行为也显得怪异。他特别喜欢静 静站立、苦思冥想,因为他觉得人只有在进入 物我两忘的境界时,才能够彻底地脱离现实世 界,从而产生最高的智慧。他还不修边幅,无 论是冬天还是夏天,都是一身破衫、赤脚而行, 奇特的样子经常引发反感和非议。

但也有一些思想文化界名人,并不把他的 特立独行看作怪异,反而很欣赏他犀利的思 想观点,视他为同道中人。他经常参加雅典 执政官伯里克利斯的情妇阿丝帕希娅主持的 文化沙龙,并对多才多艺的女主持人赞不绝 口。同时,他还频频接触当时知名的学者, 在与他们的交流乃至交锋之中,逐步形成了 自己的思想体系。很快,苏格拉底就在雅典 文化界有了一定的影响。

街头辩者

接近而立之年的苏格拉底,并没有安分守 己地从事一份固定职业,而是踊跃地参与公共 事务,担当起义务社会道德教师。市场、运动场、 街头等公众场合就是他的“上班地”,与各式 各样的人谈话及辩论就是他的“工作”。他把 自己比喻为牛虻,因为雅典这匹骏马已经变得 过于肥大迟钝而昏睡了,要用他这只牛虻来刺 激、唤醒这个国家。他常常在公共场所与人们 讨论战争、政治、友谊、艺术,特别是他认为 最重要的伦理道德问题,希望能够碰撞出新的 思想火花。

苏格拉底曾广泛访问雅典城内以智慧著称 的人,包括政治家、诗人、学者和能工巧匠, 发现这些自诩为无所不知的大师,往往只具有 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才能。苏格拉底毫不客气地 告诉他们:“你其实并不聪明,只是自以为是 罢了。”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只知道我 一无所知”,并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承认自己的 无知。他自认为在有自知之明方面,已经超过 了这些智者。

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思想家和演讲家,常 常三言两语就能让别人从烦恼中走出来,令他 们豁然开朗。比如,有人因为向别人敬礼却没 有得到回礼的事生气,苏格拉底就对他说:“这 简直太奇怪了。遇到一个身体丑陋的人你不会 生气,但遇见了一个性情粗鲁的人倒难受起来 了。”还有一次,他见到一个人正在严厉谴责 仆人,于是便上前询问原因,那人说仆人好吃 又懒做、愚蠢又贪婪。听完,苏格拉底反问道: “那么你考虑过没有,谁应该多受责打,是你呢, 还是你的仆人。”

与人辩论时,苏格拉底总是先谦虚地说自 己什么也不懂,请对方先说清楚自己的观点, 他边听边分析,抓住其中一两个问题最为明显 的观点,抛出一系列诘问,引导对方逐步认识 到自身理论中的不实处、谬误处,令对方辞穷 而折服,这就是“苏格拉底反诘法”。

当时盛行智者学派,智者们云游四方,以 收费传授知识和辩论术为生,但后来演变成了 教授学生诡辩术。公元前444年左右,智者学 派中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访问雅典,一位仰 慕者请苏格拉底“为了我而去与他交谈”。苏 格拉底欣然前往,围绕“美德是否可教”等辩 题,与普罗泰戈拉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辩论。结 束时,普罗泰戈拉由衷地说:“在你的同龄人中, 我确实从未遇见过像你这样令我称羡的人,现 在我说,你若成为我们当今领头的哲学家之一, 我绝不惊讶!”这次辩论内容被柏拉图完完整 整地记录下来,时至今日依然是哲学研究的重 要课题。

有一次,苏格拉底和诡辩家安提丰展开辩 论。安提丰认为,哲学家都应该过着不错的生 活,而苏格拉底生活这么寒酸,只能算是教授 不幸福之人。苏格拉底当即反驳说,他教授人 知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金钱,而是为了让 他们获得新思想。无欲无求才更加自由富足, 奢华丰富并不是纯粹的幸福。一席话,说得安 提丰心服口服、甘拜下风。

苏格拉底热衷于辩论,其根本目的不是为 了辩倒别人出风头,而是希望对方从错误的思 想认知中走出来,尤其是对自己要有一个清醒 的认识,这也成为他作为社会道德老师的最大 愿望。

英勇战士

苏格拉底除潜心学术以外,还十分注重锻 炼身体,认为常态的体育运动、搭配合理的饮 食习惯,都是十分重要的。他身强力壮,是古 希腊格斗术“查克马欣”的个中高手。

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希腊城邦 间爆发激战,即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 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战争,持续 时间长达27年。在雅典城邦摇摇欲坠的时刻, 无数个雅典公民自带装备,义无反顾地走上战 场。苏格拉底就是一个重甲兵,他曾3次参加 保卫雅典的战斗,且表现十分英勇。

中世纪画作,描绘了四 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 士多德(左上).柏拉 图(右上)、塞涅加 (右下)和苏格拉底 (左下)。

第一次是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30年, 雅典军队前往镇压倒向斯巴达的波提狄亚,苏 格拉底参与了这次为期2年的作战。这场作战 打得尤其艰苦,连雅典的军事指挥员都战死了。 缺乏补给的雅典人忍饥挨饿,在严寒中,别的 军人大多都用毛毡裹着身子御寒,而苏格拉底 仍旧衣服破旧单薄,赤着脚在冰面上行走。在 一次战斗中,年轻的军人阿尔喀比阿得斯负了 伤,苏格拉底独自杀开一条血路救了他出来。 后来,阿尔喀比阿得斯因作战勇猛,且身为贵 族,被将军们授予花环。他认为是苏格拉底救 了自己的命,这个花环应该给他,苏格拉底却 坚拒不受。

苏格拉底在服毒药前, 无畏地和追随者交谈。

第二次是公元前424年,发生在彼奥提亚 的德里留战事,这时他46岁。当时,骑兵色诺 芬坠马,苏格拉底英勇地救了他。这场作战以 雅典军队战败而告终。当溃败的军队拼命涌向 港口、准备取海路撤退时,苏格拉底却显得极 为镇定,昂首阔步的样子丝毫不像是在退却, 而是在庆贺凯旋,他的态度成功地影响到其他 军人。拉凯斯将军评价说,如果每个军人都像 苏格拉底那样沉着坚毅,大溃败就不会发生了。

第三次则是公元前422年的安菲波利之战, 这又是一场溃败的战役,连雅典的执政官克里 昂都在作战中战死。据描述,在别人疯狂逃命 时,苏格拉底尚能沉着应战,及时消灭企图在 侧后方偷袭他的敌人。

当然,关于苏格拉底从军的记载,都是出 于他的学生或追随者之口,因而不可避免地带 有夸大、美化的成分。比如,阿尔喀比阿得斯 在《会饮篇》中描述,在波提狄亚战役爆发之前, 苏格拉底曾因一度陷入沉思而站立整整一夜。

但不管如何,苏格拉底在战场上应该是十 分勇猛的,这对于一个疏于军事训练的平民来 说已属难得,况且他参加最后一场战役时已是 47岁的年纪了。

教育大家

苏格拉底成为雅典最有名、最有智慧的学 者,大概是在他40岁的时候。当时,一大批贵 族后代、富家子弟,当然也包括平民家的孩子 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他 的弟子凯勒丰还跑到德尔菲太阳神阿波罗神庙, 询问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女祭司回 答他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了。很快, 这一神谕在雅典广泛流传开来,也进一步抬高 了苏格拉底的地位和影响力。

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一样,一生都没有 留下什么著作,他们传世的思想都是弟子记录 的语录体。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集中体现在 柏拉图、色诺芬的相关著作之中,但这些观点 或多或少地掺杂着弟子的想法,与苏格拉底的 本意差别有多大已无从考证。

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方法,大多是启发式 的,被人们概括为“苏格拉底方法”,因这种 方式自始至终是以師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 以又叫“问答法”。他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 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 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 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 生思考,从而一步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有一次,他问学生尤苏戴莫斯,对于个人 和城邦来说,白由是不是高贵且美好的财产。 通过长时间的对话,让学生尤苏戴莫斯认识到 自由并不是任性作为,人要是能自制就是一件 大好事,只有自制的人才会成为最高尚、幸福 和最具推理能力的人。这其实是他对尤苏戴莫 斯缺乏自制力的一个忠告。

法国画家尼古拉·安德列·蒙西奥绘《苏格拉 底在阿丝帕希娅家》。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被后人概括为“伦 理哲学”。他开创了一个新的哲学领域,使得 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他认为,研究哲学的 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普遍真理,培养道德, 使得社会充满公平正义。他强调,正确的行为 来自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来自知识,所以 正义和美德即是知识。他还是辩证法的发明者 和运用辩证法解决哲学问题的大师,其辩证法 思想对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等都有深刻的 影响。

总体上来说,苏格拉底的思想,开启了从 感性世界向理性世界的前进之路,实现了重大 的开辟和跨越。西方哲学界把在他之前的哲学 史,称为“前苏格拉底时期”。苏格拉底的崇 高地位和承上启下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宠妻狂魔

关于苏格拉底的婚姻,并无确切的记录可 查,更多是柏拉图和色诺芬在书中绘声绘色的 描写,以及各种传说,因此有了几个版本。一 般认为,他有两个妻子,其中第一任妻子叫密 尔多,是一位法官的女儿,两人在年轻时结婚, 生活并不算太富足。不幸的是,这位女士因病 去世,并没有陪伴苏格拉底走到最后。不过也 有史学家提出,苏格拉底是同时拥有两个妻子, 犯了重婚罪。

苏格拉底的第二任妻子叫臧蒂普(亦有翻 译为克桑蒂贝、克珊狄波斯),她的形象呈现 出截然不同的评价。柏拉图把师母描述成忠贞 爱情、矢志不渝的理想女性。而在色诺芬的文 章中,则是隐晦地提及师母脾气暴躁,经常发 火撒泼,这也成了当时雅典学术圈的一桩笑谈。

17世纪的荷兰画家埃弗丁恩曾经画过一幅 充满喜剧风格的画作《苏格拉底与他的两个妻 子》。画面中,苏格拉底斜身靠在一块刻有“认 识你自己”箴言的石头上,光着脚,翘着二郎腿, 专注地看着左前方,似乎是在与牵狗的女士交 流,又似乎陷入了苦思冥想之中。画面的中上 方是两个少妇,一个插腰站立,怒目而视,似 乎正准备发火;另一个则是干脆举起一个陶罐, 把水浇在了他的脑袋上,让他清醒下来。

埃弗丁恩的油画,与一则关于苏格拉底的 著名笑话有关。话说有一天苏格拉底正在给学 生授课,忽然妻子冲了进来发了一顿火。学生 们面面相觑,他却毫不在意,继续讲课。不曾想, 妻子越想越生气,一会儿又冲了进来,提起一 罐水就浇在了他脑袋上。学生都以为苏格拉底 这下要发火了,哪知他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 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 雨的。”

在各种传说的影响下,苏格拉底的妻子, 就成了悍妇、“河东狮吼”的代名词。当别人 好奇地问苏格拉底为啥娶一个悍妻时,他风趣 地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 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 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 于相处的人了。”

苏格拉底与第二任妻子共有三个孩子,其 中大儿子兰普罗克勒斯到了少年时,越来越不 能忍受母亲的暴脾气,双方经常发生冲突。苏 格拉底多次教育儿子,要尊重和包容母亲,回 报她的养育之恩。在他最后的辩白中,专门提 出对孩子们的期望,要求他们致力于学问,做 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否则就应当接受处罚。

以幽默的方式化解尴尬,用宽阔的胸怀包 容妻子的脾气,苏格拉底的这种爱妻好男人的 形象,到了今天肯定很吃香。

赴死壮士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 失败,在斯巴达国王的操控下,有30个人组 成的委员会建立了傀儡政权,实行专制统治, 被称作“三十僭主”。在历时8个月的统治中, 无数雅典公民被杀害,甚至超过了战争时期的 伤亡。苏格拉底对此坚持正义、毫不示弱,虽 然30人中有他的学生,但他拒绝带队前往萨拉 米斯逮捕富商、没收财产,决不做伤天害理的 事情。

希腊的民主派很快卷土重来,推翻了“三十 僭主”统治。公元前399年,3位雅典公民以“苏 格拉底是社会不安定因素”为罪名提出公共诉 讼,控诉的罪行主要有两个:一是他拒绝信奉 雅典城邦所公认的诸神。另一个是,他以错误 的思想诱导青年,犯有败坏青年之罪。当然, 这背后还有一些上层人士的有意报复,因为他 在平时的辩论中已得罪太多的他们。

一个500人组成的陪审团,对苏格拉底进 行审判。法庭之上,他作了充分地自我辩护,把 所有对于他的指责都逐一反驳。按照法律,被告 有权提出一种较轻的处罚,比如罚款、禁闭等, 但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无辜的,拒绝接受刑罚。 他的这一做法,显然触犯了陪审团的成员。最终, 有360人主张他死刑,只有140人不同意死刑, 最终他被判处死刑。本应立即执行,却碰上了祭 祀活动,因此推迟了一个多月。

在这一个多月里,他的朋友、学生多次来 探望他,并纷纷劝说他赶紧溜出监狱,只要逃 亡到外国就可以不被追究罪行;也有弟子愿意 代他赎罪、支付赎金,却都被他拒绝了。他明 确表示,自己不会潜逃或赎罪,因为无论用什 么手段苟且偷生都等于向邪恶屈服,是对法律 的破坏、德行的背叛。他选择慷慨赴死,要用 行动来实践对真理和正义的维护,用生命来诠 释善和德的意义。

执行死刑的日子到来之时,苏格拉底的神 态和言谈都表现得十分愉悦。那天早晨,他的 妻子帶着3个孩子一起过来陪他,其中最大的 孩子才17岁。当看到一众追随者来到监狱时, 她忽然嚎啕大哭起来:“啊,苏格拉底,这是 你和你的伙伴们最后一次一起交谈了!”苏格 拉底马上安排追随者把妻儿送走。

追随者们因为即将到来的生离死别而陷入 悲伤时,苏格拉底反而表现得特别平静,并为 他们作最后的教导,就一系列的学术问题发表 自己的观点。法国画家大卫于1787年所绘的 油画《苏格拉底之死》,对这一场景进行了细 致的还原。

随后,仆人端来了一杯毒药。苏格拉底就 像品尝美酒一般,把那杯毒药一饮而尽。在即 将失去知觉的时候,苏格拉底留给世界的最后 一句话是:“克里托,我还欠阿斯克雷皮阿斯 一只公鸡,你可千万要记得帮我还了……”他 绝不愿意对这个世界有任何的亏欠。

一代哲学大家就此谢幕,终年70岁。黑格 尔评价说:“苏格拉底的内心情感与他人的宗 教信仰和政治体制相矛盾,所以他会被处死, 他是为真理而死。”

猜你喜欢

雅典苏格拉底
双倍的学费
第44届COSPAR大会将在雅典召开
雅典人书店:建在歌剧院里的书店
苏格拉底的信仰
《雅典学院》:大佬的聚会
苏格拉底
雅典学院
像苏格拉底一样拒绝
苏格拉底教学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穿着防弹衣去雅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