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装备工业发展形势展望
2018-07-06赛迪智库装备工业形势分析课题组
/赛迪智库装备工业形势分析课题组/
回顾2017年,我国装备工业经济运行平稳。
展望2018年,我国装备工业生产、出口增速将保持较快增长,其中,汽车工业保持缓中趋稳,机械工业增长势头明显,船舶工业继续平稳运行,智能制造进一步加速发展,高端装备持续创新发展。
2017年,在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刺激下,我国装备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展望2018年,既有国内经济增长平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等积极因素,也有国内外需求持续低迷、企业面临的困难超出预期等不利因素,但总体上我国装备工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我国装备工业将呈现新的发展形态和趋势,智能制造、增材制造、通用航空等将成为新增长亮点。
一、对2018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生产、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2017年以来,受多国宽松货币政策支撑及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增长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加速势头持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次调高对世界经济预期。在《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战略持续推进下,我国装备工业经济运行总体稳中向好,主要指标增长超过预期。1~10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增速高于同期全国工业4.8个百分点;预计全年装备工业增速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全年增加值增速将保持在11.5%左右。出口方面,1~8月,装备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同比增长8.8%。预计全年出口形势仍然乐观,出口交货值累计同比增长9%左右。
预计2018年,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复苏和增长周期,形势依然复杂,但积极因素越来越多。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各项战略实施、需求持续升级及重点工程加快建设的带动下,2018年我国装备工业将加快发展,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继续稳中有进,全年有望保持在11%左右。出口方面,2018年中国因素在世界经济增长中日益重要,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得到普遍认同,装备产品出口有望保持稳步增长,预计2018年全年出口交货值累计增幅在9%左右。
(二)汽车产销量增速缓中趋稳
2017年以来,受汽车基数较大及政策调整影响,汽车产销增速开始趋缓,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发布实施提振了消费信心,产销增速逐渐平稳。1~10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295.7万辆和2292.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3%和4.1%,低于上年同期9.5和9.7个百分点。其中,乘用车产销小幅增长,1~10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955.3万辆和195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3%和2.1%;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继续高于同期,1~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继续高速增长,1~10月,新能源汽车生产51.7万辆,销售4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5.7%和45.4%。汽车出口保持高速增长,1~10月,我国汽车企业出口71.5万辆,同比增长28.9%,其中,乘用车出口49.7万辆,同比增长36.5%;商用车出口21.8万辆,同比增长14.2%。预计全年汽车产销增速将在5%左右。
预计2018年,我国汽车工业面临宏观经济形势向好,以及汽车强国建设加速推进的良好环境。但由于国内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仍然存在,受环境保护、交通拥堵导致限行限购仍将持续,以及政策延续性不强等因素影响,我国汽车产销在较大的基数情况下将继续保持中低速平稳增长,预计全年汽车产销增速仍将保持在5%左右。随着“双积分”政策落地推行、部分车企提出禁售燃油车时间表等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不参与限行限购将进一步刺激市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预计2018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幅为47%,产销量将达到110万辆左右。随着技术的加速融合,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汽车、飞行汽车、动力电池等有望取得新突破。
(三)机械工业增长势头明显
2017年,随着国家稳增长及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各项调控政策措施不断推出,机械工业在2016年基础上总体实现恢复性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势头明显,部分行业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增速大大高于上年同期。行业间的增长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呈现齐头并进的增长态势。1~10月,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从主要产品产量来看,与消费市场、环境保护、国家产业升级及重点工程建设相关的机械产品增长势头较好。1~10月,挖掘机产量同比增长65.8%,铁路机车同比增长21.6%,发动机同比增长18.4%,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同比增长10.7%。下降较大的主要是发电设备、印刷机械以及拖拉机、收获机械等农业机械类产品。如复印和胶版印制设备同比下降9.9%;电动仪器仪表、发电机组分别下降9%和3.5%;大中小型拖拉机继续下滑,分别同比降低24%、6.3%和10.9%。
2017年全年机械工业延续趋稳向好的态势,行业运行保持平稳增长。预计2018年,影响行业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仍较多,机械工业主要服务的传统产业仍将处于去产能调整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回升趋势不强,外贸需求不旺的状况并未明显改善,行业运行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但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逐步完善,经济形势好转,行业经济运行将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同时,一些机械行业将延续增长分化走势,如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支农政策调整、购置补贴资金减少等原因叠加使得农机市场下滑,导致农机行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去产能及较高社会保有量的影响,工程机械、重型机械、通用机械、石化设备、常规发电装备等传统投资类产品快速回升难度进一步加大,而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装备、现代物流设备、医疗器械等将加快增长。
(四)船舶工业继续平稳运行
2017年,受全球航运市场及大宗商品价格影响,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保持平稳运行,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继续增长,手持订单量止跌企稳,但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同比继续下降。1~10月,全国造船完工37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1.9%;承接新船订单22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7.9%。10月底,手持船舶订单811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3.4%,比2016年底下降18.5%。1~10月,全国完工出口船347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1.8%;承接出口船订单20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4.1%。10月末手持出口船订单755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6.3%。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3.4%、91%和93%。80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60亿元,同比下降7.6%;完成出口产值1210亿元,同比下降9.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61亿元,同比下降7.7%;利润总额19亿元,同比下降38%。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也出现较大程度萎缩。
预计2018年,国际船市新一轮大调整持续深入,产业调整周期性特征不断显现,需求结构将出现一些趋向性变化。航运市场有望延续反弹,新造船市场继续保持活跃,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的造船产能利用监测指数将有所增长,但总体上仍将处于偏冷区间。综合来看,受世界经济形势复苏强劲等整体经济环境影响,以及国家继续化解过剩产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加快船舶智能制造、规范船舶市场等政策落实,2018年造船完工量增速、新接订单量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手持订单量降幅将进一步收窄,同时,LNG船、新型环保运输船将保持旺盛需求,汽车运输船、远洋渔船、豪华游轮等需求增长将表现抢眼。
(五)智能制造进一步加速
2017年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发布,以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继续实施,各行业智能制造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核心技术不断得到突破。如大族激光突破了三维五轴联动光纤激光切割机床,宁夏共享研制出大尺寸高效砂型3D打印机,秦川机床、苏州绿的突破了高精密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同时,一批智能制造成套装备也研制成功,例如,青岛四方突破了高铁转向架智能化焊接及检测组装成套装备,埃夫特、奇瑞汽车合作研制的汽车焊接自动化生产线打破了国外长达30年的垄断。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以及传感技术、控制技术高速发展的协同作用下,智能制造以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与云服务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此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可穿戴设备、智能电网等智能装备和产品的应用不断拓展,需求规模呈快速扩大的态势。
预计2018年,在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发展要求指引下,各项产业政策将智能制造提高到新的高度,各领域智能制造推进路线进一步明确,不同的行业、企业将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工业软件等与企业生产工艺、管理流程的深入融合,推动制造和商业模式持续创新,智能制造新模式将加速推广应用。
(六)高端装备持续创新发展
2017年,在国家一系列产业政策的推动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如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世界最大的散货船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VLOC)顺利出坞,“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为我国高端装备创新发展,着力突破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性能医疗器械、先进农机装备等一批高端装备,提高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预计2018年,除了政策长期利好外,高端装备制造所面临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一方面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国产化替代加快推进,一批重大装备得到工程化、产业化应用;另一方面国外对中国装备和品牌的认同不断增强,高铁、核电、卫星应用等高端装备将继续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新名片”享誉世界。高端装备创新发展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愈发明显,以产业化应用为目标的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将加快布局,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核心部件研制技术水平逐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市场需求低迷仍未明显改观
由于传统能源、原材料行业仍处于去产能状态,相关的石油天然气装备、冶炼设备、发电设备、重型矿山机械等行业新建投资订货明显不足,市场需求不旺将是2018年装备工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情况差异较大。如重机行业开工率下降,企业多数单班生产,大型热加工车间存在开开停停,大型骨干企业生产、订货下滑严重,2018年需求仍呈现低迷状态,船舶行业总体上依然困难,但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工程机械部分产品将呈现增长态势。
(二)新兴产业趋同式重复建设,高端产业低端化隐忧显现
《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实施,有效推动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无人机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但这些新兴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企业规模小且分散、关键技术缺乏、行业竞争力弱等问题,支撑装备工业发展的新动能亟待加快培育。2017年1-6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分别为21.2万辆和1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9.7%和14.4%。虽然增速较快,但仅占同期全国汽车产销量的9.8%和10.6%,预计2018年其对汽车工业增长的支撑能力仍然不足。
(三)企业融资压力不断加大
随着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压缩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装备企业融资压力不断增加。虽然今年央行已多次降准、降息,但银行惜贷与部分企业不愿贷并存,诸多行业普遍反映的融资难、贷款成本高、制造商担保融资负担重等问题较为突出。以船舶行业为例,新船价格走低和船东延期交付都加大了船企流动资金缺口,但金融机构对船舶工业的信贷政策却持续收紧,贷款难度不断增加,部分企业因为无法及时得到银行保函而丢失订单。2017年上半年,受金融市场“去杠杆”等因素影响,流动性出现季节性和结构性紧张,我国船舶买方信贷利率高于日本和韩国的利率水平。融资难和融资贵提高了我国船企的综合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阻碍行业健康平稳发展。据此预计,2018年我国装备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仍将面临较大的困难。
(四)投资持续低迷,增长后劲不容乐观
2017年1~4月,全国装备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59.1亿元,同比仅增长2.15%,分别比上年同期投资(9.25%)、同期全社会投资(8.9%)和制造业投资(4.9%)低7.1、6.75和2.7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连续回落之后仍然在低位震荡徘徊,装备工业增长后劲不容乐观。根据中机联的统计数据,从到位资金情况看,2017年1~7月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到位资金26574.05亿元,同比下降3.72%,较去年同期降幅加深3.23个百分点。据此预测,2018年我国装备工业投资的增长仍面临较大困难。
三、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通过制定培育市场机制的产业政策间接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二是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制订、检验检测、计量标准、职业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推进企业品牌建设。三是根据不同企业的规模、所有权特征、行业特征以及区域特征,合理管控杠杆水平,健全完善政银企风险处置合作机制,优化企业金融环境,降低行业杠杆率。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中国制造2025”专项资金、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进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二是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与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建立创新联盟,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的应用。三是围绕提高关键零部件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推进主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相互协调配合发展,联合推进关键基础零部件、关键元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
(三)加快提升智能制造发展水平
一是充分发挥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试验验证,不断扩大相关标准在行业中的应用范围和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制定一批急需先行的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积极搭建智能制造标准测试平台,加快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二是结合“互联网+”计划,加快开展工业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搭建合作平台,加速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转型。三是推动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尽快建立“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市场化选择机制,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步伐,不断总结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成功经验,积极筹建国家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四)鼓励装备制造业“走出去”
一是建议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拉动国产装备出口的境外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创新产融结合,推动国产装备“走出去”。二是以大力实施“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为契机,鼓励开展重大项目国际合作和工程承包,推动中国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三是支持引导国内优势装备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推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石化冶金设备、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航空装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优势领域的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