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招生考试政策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
——基于政策创新扩散理论的实证分析
2018-07-06凌磊
凌 磊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从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以来,我国一直坚持“统一高考,分省录取”的招生考试录取模式。不可否认,这一模式在确保考试公平公正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它本身也有局限性,比如“一考定终身”“分数决定命运”“高考指挥棒”等连锁效应导致很难在高考这场人才选拔的大考中筛选出适应科技创新环境的“偏才”“怪才”。作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选拔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自主招生考试应运而生,2003年起在部分高等学校中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试点。设置自主招生考试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培养教育创新人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分离的办法,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2]。虽然自主招生考试给了高校一定的自主权,但面对权力所带来的既得利益,某些高校丧失了自律,腐败在自主招生领域不断滋生。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考试:自主招生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试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并从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之后进行”[3]。自主招生考试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政策,它的产生、扩散、走向等都关系到政策是否能够长期有效、健康发展。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结合政策扩散理论建立相应模型,分析自主招生考试的实现路径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于自主招生考试已有广泛的关注,主要呈现出研究视角多维度、研究内容多层次、研究方法多样化的特点。从研究视角看,不局限于对自主招生考试本身的制度性探讨,还涉及教育公平、利益主体博弈、自主招生改革创新、社会化属性、国外招生考试政策与我国自主招生比较研究等多方面、多维度的解读。例如:郑若玲认为,从自主招生改革实践入手,缩短自主招生院校“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之间的差距,在改革思路上要与高考改革目标保持一致[4],更要顾及自主招生的公正与公平,从完善制度、转变思想等方面落实自主招生改革围绕公平这一主线的目标[5];李雄鹰等研究者基于公平视角阐述了自主招生考试改革的主要矛盾是考试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之间的矛盾,提出应逐步建立起科学、公平的自主招生考试评价指标体系[6];吕慈仙、乐传永从利益博弈的角度,论述了如何保持自主招生“非零和博弈”的利益冲突,在博弈过程中达成互惠互利,寻求多方合作参与的理论与实践路径[7];斯群子在对考试的社会化属性进行分析后得出,自主招生改革是考试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考试社会化是自主招生改革的价值追求[8];刘光余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出发,提出建立统一考试与多元化考试相结合的考试体系,并实行招考分离等举措[9]。从研究内容看,主要涵盖自主招生的问题研究、自主招生优惠政策的使用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自主招生的信度和效度分析、自主招生的历史分析、统一考试与自主招生的关系研究等。例如:罗敏从自主招生的舞弊现象入手,分析了自主招生不合法现象产生的原因,建议自主招生应该遵循相应的法律原则、建立相应的程序控制体系[10];万圆根据2015年的自主招生数据分析了我国自主招生优惠政策的使用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高校应该实证考查高考成绩的阻碍作用,审思自主招生录取模式[11];张亚群从历史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近代中国私立大学自主招生的典型案例——私立厦门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发现该时期厦门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具有标准严格、多处设考、多元入学、奖励优秀、补助贫寒等特点[12];张亚群还从统一考试出发进行分析,发现高考作为测量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手段,能够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的重要依据,在维护考试公平和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3];马磊通过搜集上海实施自主招生考试院校的相关数据,分析了某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信度和效度[14]。从研究方法看,绝大多数研究都采用了理论分析、历史研究等方法,实证研究成果较少,只有少数的调查分析。例如:上文提到的学者马磊采用GWNOVA软件分析了上海某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刘乾编制了自主招生感知公平问卷,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公平性[15]。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自主招生考试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做出了一些贡献,为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和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然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分析、问题探讨,相应的深入调查和实证研究略显不足,特别是在利用实证方法分析自主招生考试实施以来的主要影响因素、预测未来的发展走向等方面,研究成果还未见报道。已有文献的考量因素和逻辑思路尚不够深入。我国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在过往的实践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自主招生考试未来的走向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充分的说明和解答。本研究收集了2003年实施自主招生考试至今(2017年)的数据,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探讨近15年来自主招生考试的影响因素,并预测该制度的未来走向,以丰富该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二、理论依据
政策创新扩散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现已成为社会学及公共政策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政策创新扩散是指政府首次采纳的政策或项目,无论这个政策或项目出现多久,也无论其他政府是否已经采纳过[16],并且该政策或项目被不同层级和不同区域的政府所采纳。政策创新扩散理论经历了单因素理论时期、综合理论模型时期和整合理论时期。单因素理论时期的主要贡献包括:提出了早期政策创新扩散理论所涉及的研究问题和领域,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要素,探索发现了创新扩散的S形曲线特征,并运用相对浅显的统计方法对创新扩散机制进行了初步的解释和说明。在综合理论模型时期,学者们根据以往研究的局限和不足,确定了主要的创新扩散理论研究范式,重新定义了相关研究变量,把内部决定性要素和传播方式进行了整合,确定了西方创新扩散理论的基本解释框架[17]。2000年以后的整合理论时期,学者们进一步对分析框架进行整合,研究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西方体制下的政策创新扩散问题,更多地探索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政策推广模式,以期完善政策创新扩散理论体系。从政策领域分类来看,政策创新扩散包含了财税政策、金融管理、社会保障、教育改革、公共卫生等内容[18]。西方学者霍尔则认为公共政策范式变化存在三种不同类型,即基本政策工具设置上的调整、实现政策的基本工具或技术上的变化、政策目标的变化[19]。现阶段政策创新扩散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大N数策略,即利用各种统计技术分析众多个案中的既定因变量与一个或者多个自变量间的相关性,目的是把握政策扩散的总体特征和影响要素,关注多个个案的共同特征而非差别[20]。有学者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政策创新扩散理论起源于西方,在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运行机制下,基于西方现实的政策创新扩散理论在中国本土扎根,会不会有些“排异反应”?笔者认为,在厘清政策创新扩散的理论体系、把握住政策创新扩散机制的前提下,政策创新扩散分析模型是能够适应中国政策体制的。“试点-推广”模式被认为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政策制定和推广模式[21],这种“自上而下”的扩散模式能够降低决策者的政策执行成本和风险,这似乎与西方特别是美国“水平传递”的州级政府间平级政策创新扩散不同。然而,在美国,联邦政府也能够下达命令,让州级政府实施相关政策,当各州政府保持审慎选择权时,联邦政府还会通过提供激励机制,促进各州政府采纳相关政策[22]。由此可见,在西方的政策创新扩散并不是单一的“水平扩散”,而是一种“混合扩散”,这样的政策创新扩散分析模型虽有局限,但还是适用于中国的。
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时,要注意研究视角的转变,不局限于验证政策创新扩散的经典理论和假设,也要通过本土化政策实践的深描,勾勒出具有中国特色和特点的新问题和新变量。自主招生考试政策作为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举措,教育研究者对其政策结构和运作方式的认识不断深入,需要结合政策创新理论的独特视角,发掘自主招生政策创新扩散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探索自主招生政策结构、利益相关者以及独特的运行机制等关键性因素对政策创新扩散的深刻影响。
三、研究方法
过往的研究多采用理论分析的形式,针对自主招生考试的现状及问题进行解构和预测,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论指导。政策扩散理论初期所广泛应用的组织扩散模型、区域因素模型和内部因素决定模型分别独立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到了20世纪90年代,上述三类模型开始相互融合使用,出现了内部影响要素、外部影响要素和政策行为者要素,三者独立地作用于相应的政策,相互之间同样存在影响[23]。根据政策创新扩散相互作用分析模型,自主招生考试政策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内部影响要素、政策行为者要素和外部影响要素。内部影响要素主要包括大学规模、所在地、是否为“985工程”院校、是否为“211工程”院校、是否为东部沿海地区院校、是否为全国招生等;政策行为者要素是指自主招生政策是否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外部影响要素主要考虑“邻里效应”,即特定区域的特征对政策的影响。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自主招生考试政策创新扩散研究模型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于“阳光高考”网站和各大学门户网站。主要收集了2003年至2017年这15年间的自主招生考试数据。我国从2003年开始实施自主招生考试政策,当年有22所院校参加试点,2004年增加至28所,2017年共有90所高校制定了本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政策并招收学生。根据自主招生考试政策创新扩散模型中的内部影响要素、外部影响要素和政策行为者要素设置相关变量,如表1所示。
表1 分析变量说明
确定并输入样本后,采用STATA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由于设置的相关变量有些具有共线性,所以笔者根据需要将省份识别变量和相应的年份生成了年份-省份(year-province)交叉变量,通过模型和算法生成滞后一期变量、平方项和增加项,以便后续进行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根据每个省(市、自治区)核算出每年参加自主招生的学校数量、“985工程”及“211工程”院校数量并将其加到省级层面上,让每个省(市、自治区)保持拥有一个数据,通过截面回归分析,探索其有效扩散路径及扩散时间。
四、研究结果
通过STATA14.0软件设定相应口令和程序,分析整理得到相应数据,汇总数据结果如下:
(一)我国自主招生考试实施院校的数量变化
从2003年开始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北、重庆等省(市)的22所院校进行自主招生考试试点工作,至今已有来自23个省(市)的90所高校实施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实施院校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如图2所示。
从图2不难看出,随着自主招生政策的有效落实和推进,自主招生院校数量逐年增加,但在2012年出现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教育部在2011年11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2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强调“试点院校自主选拔录取人数一般不超过本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2012年还对自主招生候选人数量设置了上限,规定了“原则上控制在自主招生录取计划数的120%以内,最高不超过200%”[24]的相关要求,部分院校在2012年暂停了自主招生考试。2013年6月,中央第十一巡视组进驻中国人民大学开展巡视工作,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在自主招生工作上存在薄弱环节,随后相关负责人被立案调查。针对此种情况,教育部在2014年12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等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希望通过改革的方式进一步规范自主招生制度。随着相关制度的陆续出台和实施,参与自主招生考试试点工作的院校从2014年起维持在90所左右。以2016年为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自主招生的院校有77所,在院校属地范围内自主招生的院校有13所,共计90所。
图2 我国自主招生考试实施院校数量变化图(2003-2017年)
(二)自主招生考试政策分省扩散情况
根据政策扩散的特点,选取了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和陕西5个省(市),分别整理出各省(市)自2003年至2017年这15年间实施自主招生院校的数量变化情况。以北京为例,2003年、2004年各有5所院校实施自主招生,2005年8所,2006年12所,到2017年共有19所院校实施自主招生,如图3所示。
图3 自主招生考试政策创新扩散曲线图(2003-2017年)
借助政策创新扩散曲线图,我们可以形象地理解创新扩散过程。政策创新扩散曲线是以时间变量为横坐标,以一段时间内的扩散规模(通常用数量或百分率表示)为纵坐标建立的曲线。如果我们将自主招生考试政策创新扩散规模定义为在1年中某省、市或自治区实施自主招生的院校总数,那么在通常情况下,政策创新扩散曲线会呈现出“S形”。这说明自主招生政策在试点初期的扩散率相对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实施自主招生的院校数量逐渐增加,政策一旦被更多的成员所采用后,创新扩散趋势将呈现维持现状或显著降低。图3中5个省(市)自主招生考试政策的创新扩散曲线阶段性地呈现出“S形”。
(三)自主招生考试政策在同一地域的扩散趋势
自主招生考试政策在同一地域的扩散趋势如何?通过生成滞后一期变量、平方项和增加项,并对结果进行回归处理,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通过t检验的p值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年和第二年的p值均为0.00,均小于0.001,影响非常显著;而第三年和第四年的p值为0.480和0.589,均大于0.05,影响程度不显著。
表2 自主招生考试政策时间变量回归分析数据表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同一地域(同一省、市或自治区)内,从自主招生实施年份起,在接下来的第一年和第二年,自主招生考试政策扩散程度明显;在第三年、第四年之后,扩散程度不明显。以北京市为例,2003年实施自主招生的试点院校有5所,2005年增加到8所,之后扩散幅度降低,在2012年调整自主招生政策后,再次出现小幅增长,由2012年的15所增加到2014年的19所。也就是说,在同一地域内,自主招生政策在政策实施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扩散程度最大。
(四)自主招生考试政策在不同地域间的扩散趋势
教育政策在运行过程中也受到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影响。经济环境既是教育政策运行的基础,又是教育政策运行的必要条件,同时影响着教育政策运行的目标和方向。因此,我们在制定教育政策时不能仅仅凭借主观愿望,而要依据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状况来制定和实施适当的教育政策。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有新的教育政策需要试点时,往往都会首先选择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自主招生考试政策也不例外。我们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自主招生考试政策地域变量回归分析数据表
通过表3可以看出,只有东部变量在回归分析时呈现出非常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自主招生考试政策主要由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内陆及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扩散。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教育活动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即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教育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样也是教育政策能够顺利执行的物质保障。自主招生考试政策出台的初衷,就是为了改变我国以往单一的人才选拔机制,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培养出符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当代经济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创新型人才。这项政策从其实施路径来看是“自上而下”的,即国家通过制定政策、选择合适的推广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后再全面铺开。在选择试点区域和学校时,通常会考虑选取经济发展迅速、教育条件相对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同时从中部和西部地区选取一两所高校进行比较。在东部高校试点后,再向中部和西部进行推广。
五、研究结论
英国著名教育家阿什比曾在《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一书中提到:“大学像一个有机体,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25]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作为衔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历史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纵观考试招生的历史发展轨迹,从科举到书院、从各院校单独招生到统一考试的实施,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都存在其历史必然性,自主招生考试制度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经历了风云变幻,从建国初期的分省命题到“文革”时期的推荐制再到恢复高考,可以说统一考试在这段历史长河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发展选拔了大量人才。它兼顾了考试的科学性与公平性,但统一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也不容小觑。虽然统一考试所选拔出来的人才具有较好的基础知识,但在创新方面略显后劲不足。这时,自主招生考试政策应运而生,它旨在给予高校“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权力,另一方面希望通过自主招生考试网罗各种具有创新精神和培养潜力的“偏才”“怪才”。我国自主招生考试是一项“自上而下”推行的教育政策,在其运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其鲜明的特征。
(一)自主招生考试政策的总体发展趋势
在自主招生考试政策推行之初的两到三年间,新增参与自主招生的院校数量明显增多,之后又趋于平稳;在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前后,参与学校数量又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例如2012-2014年间,出现了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腐败问题,2014年自主招生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对参与学校数量产生了严重影响。从院校层级属性上看,参与自主招生的院校多集中于“985工程”院校和“211工程”院校。截至2017年,自主招生政策还未有一所“双非”院校(既非“985工程”院校,又非“211工程”院校)参与执行。我们在审视当前自主招生考试政策时,不难发现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社会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回顾我国大学招生考试的历史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当前考试招生改革是围绕着“简政放权”的思路展开和推进的。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服务产品,它的市场需求和消费群体不断扩大,这也就意味着高等教育政府垄断的特征越来越不明显,高校、政府和社会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在这种“稳定中间,解放两端”[26]的改革思路下,处于改革优势端的“985工程”和“211工程”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始终能分得第一杯改革“红利”,而处于劣势端的普通本科院校只能望而兴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我们应该逐步扩大自主招生考试院校试点范围,从优势端向劣势端扩散。研究型重点大学可以继续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在全国范围内招收优质生源;地方综合型大学和普通本科类院校可以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特色,综合评估人才需求类型与数量,在本省(市、自治区)、本地区内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定向选拔有志于服务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本土化人才,以此不断完善和规范我国自主招生考试政策。
(二)在时间维度上,自主招生考试政策高效扩散时间为两年
从时间序列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在政策推行的两年内或者政策变革的两年到三年内,自主招生考试政策有效扩散的趋势明显。自主招生考试政策扩散贯穿于不同时间、不同学校层级,是具有社会调解特征的政策传播方式,包括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沟通和影响过程。我国在政策实施和推广方面普遍谨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后,再逐级、逐年推广实施。因此,在政策被证明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时,政策会在两年内,在地区内和地区间迅速有效扩张。随着时间的流逝,政策扩张的速度趋于平缓。归根到底,自主招生是高校作为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行使法律赋予的一种“公权力”在招生领域的体现,即“高校在法律与规章制度授权和许可的范围内,基于合理选拔人才的目的,自由斟酌选择自己认为正确、恰当的行为权利”[4]。在自主招生政策推广过程中,由于参与院校的不断增多,许多制度性的缺陷逐渐浮现,加之自主招生政策的约束力不足,造成“公权力”的滥用,致使少数高校招生管理部门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利益。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自主招生丑闻的出现,使得教育行政部门再次规范和调整自主招生政策。在政策调整当年,自主招生院校数量呈下降趋势;在政策调整过后的三年内,自主招生院校数量又明显增加。自主招生政策从“先行试验”到“典型示范”再到“逐步推广”的过程中实现政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类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再推广过程都会影响政策扩散的时间序列。发现政策扩散的时间变化模式,有助于在研究和制定相应政策时,充分考虑政策可能的变化趋势,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有效缩短政策试验周期,节约时间成本。
(三)在空间维度上,自主招生考试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散
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积聚了50%以上的自主招生考试院校。以2017年为例,共有23个省(市、自治区)的90所院校参与自主招生,而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这“四省三市”的自主招生院校就有49所,占自主招生院校总数的54.3%。这说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拥有的高质量教育资源越丰富,结构性的教育失衡问题仍然突出,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推进。自主招生考试政策作为一项旨在调节人才选拔结构的配套招生政策,受到结构性教育失衡问题的严重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7]这一矛盾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有体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应该适度改变过去“以东部带动西部发展”的问题解决模式,让东部、中部、西部同步进行政策“运转”和“调试”,让中西部地区同时享有政策的试点、实验参与权,在政策实践过程中发现和解决具有本土化、地方化特点的难题,丰富中西部地区参与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
六、思考与启示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首次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来揭示自主招生政策的时间序列变化模式和地区扩散趋势,发现了先前理论研究中没有被深入挖掘和证明的自主招生考试政策的相关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自主招生考试改革的时间效益和区域协同提供参考。同时,研究也为政策创新扩散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开辟了道路。政策创新扩散理论为中国独具特色的政策试验模式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分析框架和理论视角,尤其是能够帮助分析政策试验成果的推广路径和影响因素,通过揭示政策扩散的运行机制和制约因子,发现创新型政策扩散的内在动力和普遍规律,为教育政策的改革和推广提供有益参考。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影响因素的探索还相对有限,分析框架和模型还有待丰富和完善,研究视角比较宏观。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挖掘自主招生考试中各类成绩的作用,建立相应的回归分析模型,以丰富自主招生考试政策的研究成果。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EB/OL].(2003-01-10)[2017-08-20].http://www.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2/200501/5322.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2010-07-29)[2017-08-20].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EB/OL].(2014-09-03)[2017-08-20].http://www.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9/174543.html.
[4]郑若玲.自主招生改革何去何从[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35-142.
[5]郑若玲.自主招生公平问题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49-53.
[6]李雄鹰.基于公平的自主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构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8-26.
[7]吕慈仙,乐传永.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革分析——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4(1):98-104.
[8]斯群子.论我国大学自主招生的社会化属性[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1(6):57-59.
[9]刘光余.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3(10):29-30.
[10]罗敏.高校自主招生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11]万圆.2015年自主招生优惠政策的使用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6(6):86-92.
[12]张亚群.私立时期厦门大学自主招生透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5-10.
[13]张亚群.统一考试在高校自主招生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考试,2008(12):56-61.
[14]马磊.上海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12):1829-1835.
[15]刘乾.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公平性的调查研究——基于感知公平的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16]WALKER J L.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among the American States[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69(3):880-899.
[17]杨代福.西方政策创新扩散研究的最新进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1):122-126.
[18]张克.西方公共政策创新扩散:理论谱系与方法演进[J].国外理论动态,2017(4):35-44.
[19]HALL P A.Policy Paradigms,Social Learning,and the State:The Case of Economic Policymaking in Britain[J].Comparative Politics,1993(25):275-296.
[20]陈芳.政策扩散理论的演化[J].中国行政管理,2014(6):99-104.
[21](德)韩博天.通过试验制定政策:中国独具特色的经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3):103-112.
[22](美)保罗·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M].彭宗超,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23]ROGERS D T.Atlantic Crossings:Social Politics in a Progressive Age[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2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2011-11-15)[2017-08-21].http://www.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110/201111/127339.html.
[25](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6]樊本富.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制度选择[J].教育科学,2009(2):50-53.
[2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8)[2017-11-25].http://www.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