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畴原型理论下构式“假+NP”的认知语用意义

2018-07-06唐璐敏韩戈玲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93

关键词:构式范畴原型

唐璐敏,韩戈玲(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范畴化是“一种基于体验,以主客体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主观概括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是一种赋予世界以一定结构,并使其从无序转向有序的理性活动,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1]96。比如,当人们用形容词“假”来修饰某事物时,是基于个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主观判断,带有说话者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色彩。原型范畴理论的哲学根源是维特根斯坦(1953)提出的“家族相似性”,他以game和family为例论述了范畴的多元性和模糊性,认为范畴的边缘是模糊的。这动摇了经典范畴论的根基,从而促进了后现代哲学思想的发展。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Rosch于20世纪70年代在“家族相似性”的启发下提出“原型范畴论”[2],并不断通过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在建立或理解一个范畴时,常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来识别其他成员”[3]。可见“原型”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原型”这一术语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Rosch的典型样本论,即范畴内成员以一个原型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四周分散开来,范畴成员间具有等级性,“原型”即范畴内具体的、典型的样本代表,是无标记的;另一种观点是图示表征论,即原型不是某一具体的样本,而是从范畴各成员的典型特征中抽象出概括性的图式表征。比如,Lakoff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4],为“基于特定文化、通过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后获得的一种统一性、理想化、概括性、完形性的抽象模型,是我们认识事物、理解世界、获得意义、建构知识的基本出发点”[3]。Taylor也认为原型是范畴核心概念的图示表征[5]。Langacker认为:“原型是一个范畴的典型实例,其他成员基于感知与原型相似而被纳入同一范畴。图式则是一种抽象特征的描写,可完全与范畴所定义的所有成员兼容。”[6]

笔者研究发现,汉语构式“假+NP”是网络流行构式“我可能V了假N”的一部分,后者是某玩家在打网络游戏时发挥不好,使用“我可能是喝了假酒”发泄自己的郁闷情绪。当时又恰逢期末考试,这一构式便在高校中流行起来,产生了诸如“我可能复习了假书”等一系列言简意赅的流行构式。笔者对其中的构式“假+NP”的认知意义产生了研究兴趣,便运用原型理论分析“假+NP”的认知和语用意义。

一、构式“假+NP”的认知模型

构式“假+NP”主要由形容词“假”和具体的名词短语组成。“假”作为性质形容词,有其特殊之处;其中NP多为具体名词,与形容词“假”搭配构成形容词短语,表示与人们心中名词短语的标准原型有一定程度的偏离。

(一)形容词“假”的等级性

汉学界一般认为“真”“假”等性质形容词不能被程度副词修饰,比如朱德熙提出“真”“假”等词是“绝对的性质形容词”,这些形容词“在意义上没有程度区别,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7]。吕叔湘也认为“真”“假”不能被副词“有点”“很”“更”等修饰[8]。而聂志平、田祥胜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收集的语料表明“真”“假”可以被程度副词“有点”“很”和“太”修饰[9]。罗琼鹏也提出“真”“假”虽然是性质形容词,但与那些典型的性质形容词“高”“矮”“美”“丑”等有所不同[10],比如汉语中有“半真半假”的说法,却没有“半高、半美”的搭配形式。

罗琼鹏认为性质形容词“真”“假”能被程度副词修饰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等级性,其意义需要通过比较标准来确定[10]。一般来说,“等级性的形容词可以有比较形式,可以被其他的程度副词修饰,可以进入‘越来越X’的结构等”[11]。“假”能被“有点”“很”“太”三个程度副词修饰,比如以下网络上出现的例子。

例1“这10个知识点看起来有点假,其实都是真的。”(网易新闻,2016-04-01)

“假”可用于比较句式,如例2。

例2“二号挺好的,一号比较假。”(微博,2017-06-15)

“假”也可以进入“越来越X”结构,如例3。

例3“于是故事越来越假,人物越来越空。”(孙犁《谈赵树理》)

由此可见,在现代汉语中,“假”符合等级形容词的一系列特征,是一个具有等级性的性质形容词。在英语中,Quirk指出形容词的等级性是通过比较体现出来的,原级形容词可被very,quite等程度副词修饰,而比较级与最高级形容词只能被极少的程度副词如much等修饰[12]。就语义而言,汉语中的“真”“假”相当于英语中“true,real,genuine”和“false,unreal,fake”。其中true有比较级形式truer和最高级形式the truest,也能被程度副词very修饰,符合具有等级性的形容词的特征,且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而real和genuine则没有相应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也不能被程度副词修饰。false有比较级形式falser和最高级形式the falsest,能被程度副词very修饰,也是具有等级性的性质形容词,但其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常用,和汉语形容词“假”仍有一些差异;unreal和fake也没有对应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没有程度区别。由此可见,汉语中的等级形容词“真”和“假”对应于英语中的true和false,但汉语“假”的使用广泛性和能产性远高于英语的false的使用。

(二)构式中NP的语义蕴涵

笔者在对语例分析后,发现形容词“假”所修饰的名词具有两个特征:1)均为实体名词;2)不是形容词“假”的常规搭配。“假+NP”属于非交集性形容词和名词短语的组合,而非交集性形容词不会与名词形成交集,比如,“前总统”就不在“总统”现集合之内。所以“假”所修饰的名词,会限定在原名词的集合之外,从而说明该名词具体所指事物充满了无限可能性。在图1中,A是指人们心目中对一件事物的理想原型,B指广义上的一件事,那么B中除A之外的部分都是“假+NP”。比如,“假大学”中的A即为人们心中理想的大学所具备的特征的集合,B指广义上的大学,因而“假大学”就是B中去除A的部分,即与心中理想的原型存在偏离,就可表示为“假NP”。

图1 非交集形容词“假”Fig.1 Non-intersective adjective “Jia”

另外,构式压制也是“假+NP”的成因之一,施春宏提到:“非常规构式、边缘构式出现的动因是组构成分在构式的压力下改变了自己的语义结构/功能特征,从而跟构式整体的语义/功能取得了一致,而这种调整往往需要借助特定的语境支持和语用过程来实现。”[13]这种“假+NP”的非常规搭配也与“我可能V了假N”这一构式整体达成一致,比如例4这一则新闻评论。

例4“我可能读了个假大学!又是别人家的室友!”

(人民网,2018-01-08)

这是“室友换着花样做好吃的:超幸福!感觉妈妈就在身边”新闻下的一则评论。在该评论中的“假大学”属于非常规搭配,并非指该大学不存在,而需要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此例中,学生使用“假大学”表达自己的大学室友与报道中室友的表现存在偏离。如果以报道中的大学室友作为人们所期望的原型,只要任何大学室友与其存在偏离,便可用构式“假大学”来表达说话者的羡慕之情,同时间接调侃了自己的学校。

(三)构式“假+NP”的范畴原型模型

国内很多研究都提出以“程度”的概念分析形容词的语义。比如,罗琼鹏用“量级”等概念描述“真”“假”,他提出“真”在量级结构上的程度是只有上限而没有下限;与之相反,“假”是一个只有下限而没有上限的等级形容词。所以,可以用“有点儿”来修饰“假”,但很少用“差不多”来修饰“假”,原因在于“多”的上限不能确定。如果人们把一件事情设为“真”的上限,任何与之不同的事物,则为“假”。而“假”本来的语义是对事实的非真判定,所以只要和事实真相或人们期望的存在偏离,都可以认为是假的,如例5。

例5“我可能是个假宝宝——父母给孩子起名‘王者荣耀’”

(凤凰网,2017-09-05)

“王者荣耀”是近两年比较火的一款网络游戏,一位西安的玩家给自己刚刚降生的女儿取名“王者荣耀”,引起网友一片热议。通常,父母给孩子起名字都寄寓了美好的期望,其父亲却因喜欢玩该款游戏,而给孩子起名“王者荣耀”,与中国常规名字的美好寄望出现极大偏离,因此网友以其女儿的视角用“我可能是个假宝宝”来吐槽和调侃其父母给孩子起名字太随意。

例5表明事实的真相或人们的期望即为事物的原型,“假”表示与事物的原型存在偏离。王寅认为原型范畴指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范畴,即含有原型和非原型的范畴[2]。他也认为对范畴的划分不能用二分法比如“非此即彼”“非真即假”,因为在此与彼、真与假之间常常界限模糊,“每次切分后得到的两个相邻范畴之间经常会存在一个中间过渡区”。而且,语言并不是对现实简单的“镜像”反映,而是以人的认知为中介,积极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9]。由于语言经济性和人们力求简洁的心理,凡是自然的联系都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不需要用特别的标志来表示,即为无标记的。“真”作为“假”的反义词,表示褒义,符合人们所期望的,因而在形容一个事物时,往往不再特意加一个“真”字来描述。比如,人们很少说看到一朵“真花”,但会用“假花”指那些塑料等做的花。所以,“真”是无标记项,相当于一个范畴中的原型;而“假”作为“真”的反义词,是一个有标记项,表示“非真”,即与人们心目中的“真”的原型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比如,在构式“我可能复习了假书”中,“假书”与学生主观认知上真正的“书”或者“教材”原型存在偏离,学生将主观上的“课本”看作是真正的课本原型,当考点与课本上的知识点出现偏离时,则视为“假书”。为表达复杂的心情,学生们使用构式“假书”来调侃没有好好复习或考试超出课本范围。

图2中,A代表人们主观上认为一件事物所具有的抽象特征,B为原型,指符合人们主观期望的事物,是真的特征集合,在认知上具有凸显性,为无标记的。当表示现实中的某一具体事物与该事物的原型存在偏离时,都可以用C,即形容词“假”来修饰该事物。由于形容词具有模糊性,“真”“假”范畴之间也存在界线模糊性,所以形容一件事物“假”,并不是指其不是真的,而是与人们心中理想的事物原型存在一定偏离。很多时候,“真”的上限或标准是人为定的,对存在期望的原型有主观性,这就导致了构式“假+NP”结构具有能产性和丰富的隐含意义。

图2 “假”的图示范畴Fig.2 Schema category of “Jia”

二、构式“假+NP”的语用意义

主观性指语言的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有自我的印记”[14]739。Traugott认为,主观化是说话人越来越从自我的视角出发,用会话隐涵义或语用推理来表达未用语言形式表达的意义,是主观化程度越高,相应的表达形式越少[15]。由于人们所期望的原型具有主观性特征,当使用“假+NP”这种简洁的构式表示某物与心中的原型存在偏离时,其真正的语用意义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推理。

(一)表达事物不符合主观预期

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符合自己预期,即人们心中理想的原型时,使用“假+NP”表达心中失落不满的情绪或出乎意外的情感,如例6。

例6我可能看了一个假展览!

(大河报,2017-03-14)

例6的报道说明许多专业人士质疑北京民族文化宫的一场民间收藏主题展,他们发现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实:假藏品、假专家、假鉴定。人们一般认为展览的展示品应当是真的,而专业人士参观了该展览后,却发现其中的展品是假的,这与人们的一般认知产生偏离。在展览范畴中,展览品是其中的一个成员,而无标记的真的展览品是原型。当人们发现展览品为假,与人们心中所期望的原型不符时,便用“假展览”来表达自己的失望之情,这则新闻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此事件。再比如,例7是一篇历史方面文章的标题。

例7我可能吃了假东北菜,说好的肉呢?

(百度百家号,2017-02-22)

一网友本以为东北菜都是大口吃肉的那种,在吃了真正的东北菜后,却发现其多为素菜。该网友心中所期望的东北菜的原型应为大鱼大肉,当其吃到的真正的东北菜多为素时,与其主观预期原型存在偏离,便用“假东北菜”表达自己的出乎意外的惊讶之情,也改变了其对“东北菜”的认识。

(二)对不认可的事物进行调侃和吐槽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意料之外的事情时,人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否定这件事,不仅有调侃幽默的效果,也间接表达了说话人的情感。

例8做纽约高中中文题,我可能学了假汉语。

(深圳都市报,2017-01-16)

中国网友在做了一张纽约布鲁克林区FDR高中的中文期末考试卷后,表示开始怀疑人生。很多网友表示看到第一题的第一个词时已经懵了,光是“僦”的读音就要考虑很久。当然,根据形声字的规律,网友大致能猜出正确读音“jiù”来。至于其语义“租屋而居”,就很难猜到。汉语作为中国人的母语,在日常交流中频繁使用,本应当非常熟悉。所以,当网友听到纽约一中学出了中文试卷,心中所预期的原型对于中国人来说应该很容易,然而,看了试题后,发现题目有些偏怪偏难,与自己的预期产生偏离,不由开始调侃自己可能学了假汉语,借助“假汉语”来吐槽纽约高中的中文试卷太偏,也以自嘲的方式表达自已可能学的中文不符,再如例9。

例9安徽惊现大规模“兵马俑”群!我可能去的是假安徽。

(环球时报,2017-02-09)

安徽安庆“五千年文博园”景区内,出现了中国最大的山寨“兵马俑”群,数量上千,乍一看还真以为来到了西安。人们都知道真正的“兵马俑”在西安,当在安徽看到复制西安一号坑的兵马俑群时,则调侃自己来到的不是安徽,而是西安。兵马俑群作为西安的标志性景点,当人们在安徽看到时,用“假安徽”一词表示与说话者心中对安徽的认识有偏离,这件事也引起网友对景区造假事件的讨论。

(三)对不实夸大的事物进行委婉批评

人们在表达不满的时候,会通过构式“假+NP”以委婉的方式对一些事件进行批评,比如下面例子中人教社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爱迪生救妈妈》,让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的校长张敏“惊呆了”,见例10。

例10小学课文被指杜撰——网友:我可能学到了“假课文”

(中国网,2017-03-21)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个别课文引发了部分教师和家长的热议,甚至被质疑是“假课文”。有些教材被指不严谨或有杜撰成分,该篇课文主要说的是,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由于来不及上医院,家里灯光又昏暗,他就想出了用镜子聚光的办法,使妈妈手术成功。上述报道称,很多小学教师认为该篇课文并不严谨。原因是1847年出生的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而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还没有阑尾炎手术。在这则新闻中,人们通常认为课本上的文章是比较严谨的,然而这篇课文《爱迪生救妈妈》明显与历史记载不符,也与人们对课本的严谨性的认识不符。人们通过“假课文”一词表达了对课文内容的不认同,也调侃了语文课本中一些课文的不严谨现象。下例是一网友对新闻报道的委婉批评,见例11。

例11每年都有月全食,日全食,每年都是百年不遇,我可能看了假月亮。

(微博,2018-01-31)

人民日报发布的消息称在2018年1月31晚上,超级蓝月伴血月即将组团亮相。超级蓝血月全食极为罕见,是152年一遇的奇观。微博上一网友评论“每年都有月全食,日全食,每年都是百年不遇,我可能看了假月亮。”一般认为,新闻报道应为真实的,当人们真的看到新闻中称之为百年不遇的月全食时,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该网友称自己可能看了“假月亮”,并不是指自己没有看到月全食这一罕见现象,而是通过“假月亮”间接委婉地批评了媒体报道的每年都可以看到所谓的百年一遇的奇观,也表达了网友认为自己看的不是真正的百年一遇而是年年都有的景象的失落之情。

综上所述,该构式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和语境依赖性,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中,“假+NP”表达的交际意义也不同,主要表达了不符合预期的失落或惊讶之情,对不认可的事物进行吐槽或以调侃的方式对造假夸大的事物进行委婉批评。

三、结束语

构式“假+NP”不仅简洁易传播,而且在表达复杂情感上具有一定优势。构式“假+NP”中性质形容词“假”具有等级性,在程度量级上只有下限没有上限,“NP”为具体名词短语。该构式中的“NP”在人们心中都有一个“原型”,而任何偏离人们心中期望“原型”的“NP”,人们都可以用等级形容词“假”修饰。“假”的反义词“真”是无标记的,是人们心中对一件事物的理想原型,符合人们的主观期望。因此如果一件事与人们心目中“真”的原型存在偏离,则都可以用“假”来修饰。而且与英语中的等级形容词“false”相比,汉语“假”的使用范围更广,语用意义更加丰富,这对流行语的翻译也有一定借鉴意义。该构式同时具有主观性,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说话者以调侃吐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发泄失望不满的情绪,或表达出乎意料的情感。语言也可以折射一定的社会文化,因此,分析“假+NP”的意义有助于了解社会文化,也有益于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Rosch 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75,104(3):192-233.

[3] 王寅.范畴三论:经典范畴、原型范畴、图式范畴——论认知语言学对后现代哲学的贡献[J].外文研究,2013,1(1):21-26.

[4] Lakoff 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5] Taylor J 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6] 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7] 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J].语言研究,1956(1):183-192.

[8]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9] 聂志平,田祥胜.“真”、“假”真的不能被程度副词修饰吗[J].语言研究,2014,34(2):6-11.

[10] 罗琼鹏.程度、量级与形容词“真”和“假”的语义[J].语言研究,2016,36(2):94-100.

[11] 罗琼鹏.汉语副词和形容词的程度语义研究——以“真假”组合为例[J].外文研究,2015,3(3):25-31,61.

[12] Quirk R,Greenbaum S,Leech G,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Harlow: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85.

[13] 施春宏.构式压制现象分析的语言学价值[J] 当代修辞学,2015(2):12-28.

[14] Lyons J.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15] Traugott E C.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aticalisation[C]∥Stein D,Wright S.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31-54.

猜你喜欢

构式范畴原型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包裹的一切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要多X有多X”的构式分析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