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667名学龄前儿童气质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8-07-06邢金栓王军波李永进刘秀峰陈东宛吕金昌高彭
邢金栓 王军波 李永进 刘秀峰 陈东宛 吕金昌 高彭
近年来,儿童个体差异的研究是儿童心理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气质是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类型及其特征是儿童心理和行为社会化发展的基础,具有遗传性、稳定性及连续性等特点[1]。儿童气质发育同时具有一定可塑性,受后天养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可发生改变[1-2]。学龄前期是儿童心理发育的最佳可塑期[3],在此阶段,根据儿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可以更好地提高家庭养育质量,培养塑造儿童良好个性和行为。本研究对北京市顺义区学龄前儿童气质类型分布和气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儿童气质发展的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选取北京市顺义区4所幼儿园为调查地点,以各幼儿园3~5岁的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为幼儿园全部3~5岁学龄前儿童及其一名家长,家长愿意配合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严重的躯体疾病、家族遗传性疾病或先天性疾病、精神心理疾患以及智力存在明显异常的儿童。
二、方法
1.儿童气质测量:使用美国Carey等编制的经中国专家标准化的《中国3~7岁儿童气质量表》[1](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 Temperament Scale,CPTS)调查儿童气质情况,该量表已被广泛认可和使用。量表包括100个条目,采用6分法评定,分为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应强度、心境、持久性、注意分散度和反应阈等九个维度,各维度得分越高,分别表明活动水平偏多,节律性偏弱,趋避性偏退缩,适应性偏慢,反应强度偏强,情绪本质偏消极,持久性偏弱,注意分散度偏不易分散和偏低阈值、敏感。根据维度得分结合已有的分类方法将气质分为易养型、难养型、启动缓慢型、中间近易养型和中间近难养型五种类型。调查前告知家长相关内容、填写方法并阐述气质测查的意义,在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配合下发放评估量表,由儿童监护人填写,经专业人员验收合格后回收资料,以保证资料的完整准确。
2. 影响因素调查: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2, 4-6],采用自拟问卷调查儿童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分娩方式、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出生身长、6月龄内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最早辅食添加时间及婴幼儿时期营养状况、3岁以前主要抚养人、主要抚养人文化程度、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收入、居住环境等影响因素情况。
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经统一核查、编码后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采用西安交大第二医院行为及发育儿科研究室研发的儿童气质测试软件(V4.01)进行儿童气质类型评定[1]。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气质各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其中分类变量中性别设为两类(1=男性、2=女性),喂养方式设为三类(1=纯母乳喂养、2=部分母乳喂养、3=人工喂养),婴幼儿时期营养状况设为四类(1=差、2=中、3=良、4=优),学历设为4类(1=高中及以下、2=大专、3=大学本科、4=研究生及以上);将气质类型分为积极气质(易养型、中间近易养型)和消极气质(中间近难养型、启动缓慢型、难养型)两种,分别设为0和1,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气质类型的影响因素。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不同性别和年龄儿童气质类型分布
本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80份,回收率为97%;有效问卷共计667份,有效率为98%;其中男童349名,女童318名,男童:女童=1.1:1,其中以易养型和中间近易养型为主,中间近难养型、启动缓慢型与难养型较少。不同性别、年龄气质类型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和年龄儿童的气质构成情况[例(%)]Table 1 Temperament types among preschoolers by gender and age[n(%)]
二、不同性别儿童气质各维度得分比较
在CPTS的9个维度中,活动水平、心境和反应阈3个维度的得分在不同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男童活动水平维度得分高于女童,而心境和反应阈维度得分低于女童(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性别儿童的气质各维度得分情况
Note:*P<0.05
三、不同年龄儿童气质各维度得分比较
3~5岁学龄前儿童的反应强度和反应阈维度得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儿童的气质各维度得分情况
Note:*P<0.05
四、不同喂养方式儿童气质各维度得分比较
在CPTS的9个维度中,活动水平、适应性和心境3个维度的得分在不同喂养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人工喂养儿童活动水平得分低于部分母乳喂养儿童,而适应性和心境维度得分均高于纯母乳喂养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五、学龄前儿童气质各维度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对于反应强度和注意分散维度,没有筛选出任何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其余7个维度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见表5。
影响儿童气质维度的相关因素有性别、6月龄内喂养方式、婴幼儿时期营养状况和主要抚养人文化程度。结果显示,活动水平得分与性别呈负相关,反应阈得分与性别呈正相关;6月龄内喂养方式与心境维度得分呈正相关,结合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知与纯母乳喂养相比,人工喂养儿得分高;婴幼儿时期营养状况与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和心境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生命早期营养状况差者得分高;主要抚养人文化程度与活动水平、适应性、心境、持久性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文化程度低者得分高。
六、儿童气质类型影响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根据类型意义的相似性进行组间合并[7],将易养型和中间近易养型归类为积极气质,合计占61.8%,将中间近难养型、难养型、启动缓慢型归类为消极气质,合计占38.2%,以所有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独生子女、6月龄内喂养方式、婴幼儿期营养状况、母亲文化程度是学龄前儿童气质类型的影响因素。与纯母乳喂养比较,人工喂养的学龄前儿童形成消极气质的风险高;与营养状况优者比较,婴幼儿时期营养状况差者形成消极气质的风险高;与母亲受教育水平为研究生及以上者比较,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者的学龄前儿童形成消极气质的风险高。见表6。
TemperamentdimensionsPure breast-feedingPartialbreast-feedingBottle-feedingActivity3.74±0.493.73±0.523.64±0.48∗Rhythmicity1.67±0.251.72±0.241.67±0.26Avoidance3.61±0.523.64±0.513.69±0.51Adaptability3.16±0.563.27±0.52▲3.32±0.47#Response intensity4.28±0.674.34±0.654.38±0.68Mood3.35±0.563.41±0.473.49±0.57#Persistence3.29±0.623.36±0.593.43±0.60Distractibility3.76±0.653.76±0.573.84±0.63Reaction threshold4.24±0.504.27±0.484.29±0.46
Note:Compared with the Partial breast-feeding,*P<0.05; Compared with the Pure breast-feeding,#P<0.05 or▲P<0.05
表5 儿童气质维度得分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Table 5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hildren's temperament dimensions scores
Note:Gender(Boy=1,Girl=2), Feeding mode in early six months(Breast feeding=1, Partial breast feeding=2, Artificial feeding=3), Nutritional status during infant period(Poor=1, Middle=2, Good=3,Excellent=4),Education level of principal caregiver( High school or below =1,Junior college= 2,Undergraduate and college =3,Postgraduate and above=4)
表6 儿童气质类型影响因素分析结果Table 6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hildren's temperament types
讨 论
本研究中北京市顺义区3~5岁学龄前儿童气质类型以易养型32.8%和中间近易养型28.9%为主,合计占61.7%,中间近难养型13.8%,难养型10.2%,启动缓慢型14.2%。难养型气质类型比例处于欧美国家(如美国、英国)报道的低限[8-10],儿童气质的跨文化研究显示,由于种族特点、文化背景不同,国内儿童中难养型气质类型的比例较低[10]。一般认为气质类型的性别、年龄差异不明显[1, 4, 8],表明气质先天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本研究中未发现气质类型分布中性别、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研究结果提示,6岁是儿童生长过程的转折点,6岁以后心理成熟度增高会使一部分儿童的气质特点向积极的转化,中间近易养型气质增多[9]。与国内武汉市[11]、广州市[12]、珠海市[13]和乌鲁木齐市[14]的学龄前儿童气质研究相比,本次调查对象中间近易养型比例略低,可能是由于地区性差异以及本次调查年龄段较低有关。
有学者强调在临床应用时气质维度比气质分型更加重要,针对儿童具体气质维度调整教养方式,使气质和环境“调适良好”对于儿童气质发育更有意义[15]。段琳琳等[16]对北京市朝阳区学龄前儿童气质的调查发现男童和女童在活动水平、心境、适应性和反应阈维度上得分存在明显差异,而不同年龄段学龄前儿童在活动水平、趋避性、反应强度和反应阈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本研究中仅发现男童和女童之间在活动水平、心境和反应阈三个维度上存在差异,其中男童活动水平得分高于女童,心境和反应阈维度低于女童,提示与女童相比,男童具有活动量大、心境积极,更倾向对陌生人或环境不敏感的特点。研究提示,一些气质维度存在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应按性别和年龄分别计算,但基于样本量和研究对象的地区性差异,不同研究存在差异的气质维度可能有所不同[8-9, 16]。
气质是以生物学为基础,性别或年龄的不同会造成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等生理水平上的差异,进而会影响气质和行为的发展[17]。同时,社会因素也是影响儿童气质发育的重要原因,社会中对男、女孩不同性别角色制定的行为准则差异,使男童相对于女童更为活泼喜动、适应性强;而女童则更为敏感内向、更倾向于抵触陌生人或环境,反应阈较高,提示养育过程中更应加强对女童的心理关照。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相对成熟,对外界的反应强度下降,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敏感度下降,从而使气质维度向积极特点转变。本研究中学龄前儿童的反应强度和反应阈维度得分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表明儿童情绪有随着年龄增加趋于平和、敏感性下降的趋势,符合儿童气质的一般发展规律。
儿童气质发展与众多因素相关,除遗传影响外,还包括营养供应、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2]。宋佳等[5]对5城市3 078名幼儿的调查结果表明,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本研究中发现是否独生子女、6月龄内喂养方式、婴幼儿时期营养状况、母亲文化程度是影响儿童气质特点的相关因素。独生子女由于单独成长的环境,更容易形成相对坚韧的气质特征,但同时由于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溺爱和保护,也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的不良心理,这两个对立面的存在使相关的研究结果出现了分歧。孟楠楠等[4]的研究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为非独生子女更易形成易养型气质;段琳琳等[16]的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心境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情绪相对更积极,同样有研究得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专注于一项活动的时间更持久[14]。本研究发现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更易形成消极气质类型。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均肯定了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积极作用[18-21],但关于不同喂养方式对气质发育影响的研究结论尚不完全一致。Jonas等[22]认为人工喂养婴幼儿难养型气质发生率比较高,而母乳喂养更多的呈现出积极的气质特点;但何守森等[23]的前瞻性研究提示12月龄婴儿气质类型分布在不同喂养方式之间存在差异,但随着月龄增加这种差异逐渐减小,婴幼儿在24月龄时的气质类型分布无明显差异。本研究中,与纯母乳喂养的学龄前儿童相比,人工喂养方式儿童更易形成消极气质类型,在气质维度上表现出心境偏消极的特点,考虑到相关研究中研究对象和样本量方面的不同,这一结果尚需要进一步验证。
研究表明,早期营养状况与儿童后续健康状况密切相关[24]。秦丽岩等[14]对12所幼儿园中学龄前儿童进行气质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发现,健康状况差的儿童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对外界的刺激也更加敏感。本研究也发现婴幼儿期营养状况越差的儿童更易形成消极气质,对新环境更易回避、适应能力更弱、持久性更短暂,提示在养育过程中加强对婴幼儿期营养状况的关注和改善对于儿童积极性气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儿童气质发育的另一重要因素,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母亲受教育水平低容易导致儿童形成消极气质。母亲受教育水平低,则其采取的教育方式将相对单一,较少管束儿童或带儿童体验新事物,缺少良好的家庭关系等,不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相反抚养人文化程度高则抚育方式相对更为科学,更注重儿童的兴趣,能与儿童形成融洽的关系,创造愉悦的家庭氛围[25]。
综上所述,北京市顺义区学龄前儿童气质类型以积极气质类型为主,气质类型分布与全国其他地区相似,儿童气质发育受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早期了解儿童气质特点和相关影响因素,积极改变养育环境和养育方式,对于儿童积极气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志谢:北京市顺义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市顺义区港馨幼儿园、馨港幼儿园、木林幼儿园和建新幼儿园。
1 杨玉凤.儿童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87-302.
2 何守森.儿童早期养育环境对心理发育的影响.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561-563.
3 丁焘,倪俊毅,徐决平,等.上海崇明地区学龄前儿童社会能力与气质类型的关系.临床儿科杂志,2014,32:551-554.
4 孟楠楠,陈虹,王舒雅,等.兰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气质类型及家庭养育相关因素的调查.实用临床医学,2016,17:71-75.
5 宋佳,张丹,李婧,等.江苏省幼儿家庭养育环境与幼儿社会性和情绪问题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256-259.
6 许琪,李瑞莉,金春华,等.北京市0-3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404-3406.
7 张建端,张静,徐翠青,等.武汉市1150例学龄前儿童气质特点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391-392.
8 McDevitt SC,Carey WB.The measurement of temperament in 3-7 year old children.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1978,19:245-253.
9 张劲松.北京市3-7岁儿童气质特点及类型分布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41-244.
10 Benson N,Oakland T,Shermis M.Cross-National Invariance of Children's Temperament.J Psychoeduc Assess,2009,27:3-16.
11 齐小田,李良军.武汉市硚口区2790名3~7岁儿童气质类型分析与干预策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940-943.
12 马晓丽,胡敏,苏云凤,等.广州市黄埔区学龄前儿童气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34-36.
13 张红忠,戚小兵,张静.珠海市学龄前儿童气质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12,27:4598-4600.
14 秦丽岩,李瑞,马晨晨,等.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气质特点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1331-1334.
15 张劲松,沈理笑,许积德,等.上海市1个月-12岁儿童气质特点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79-83.
16 段琳琳,康晓玉,安琳.北京市朝阳区3~7岁儿童气质特点及影响因素.职业与健康,2017,21:2963-2966.
17 宋芳,苏林雁.儿童气质与行为、家庭教育的关系.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158-160.
18 Hunsberger M,Lanfer A,Reeske A,et al.Infant feeding practices and prevalence of obesity in eight European countries-the IDEFICS study.Public Health Nutr,2013,16:219-227.
19 张蓓.母乳喂养对婴幼儿气质、智力及运动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963-965.
20 Vehapoglu A,YazcM,Demir AD,et al.Early infant feeding practice and childhood obesity:the relation of breast-feeding and timing of solid food introduction with childhood obesity.J Pediatr Endocrinol Metab,2014,27:1181-1187.
21 Ali SS,Dhaded,Goudar S.The Impact of Nutrition on Child Development at 3 Years in a Rural Community of India.Int J Prev Med,2014,5:494-499.
22 Jonas W,Atkinson L,Steiner M,et al.Breastfeeding and maternal sensitivity predict early infant temperament.Acta Paediatr Suppl,2015,104:678.
23 何守森,倪晨曦,李桂英,等.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气质发展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602-604.
24 Sian R,Caroline F.Infant Nutrition and Later Health:A Review of Current Evidence.Nutrients,2012,4:859.
25 Davies PT,Cicchetti D,Martin MJ.Toward greater specificity in identifying associations among interparental aggression,child emotional reactivity to conflict,and child problems.Child Dev,2012,83:1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