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药方式下6种药剂对棉蚜的防治效果研究
2018-07-06姜伟丽马小艳任相亮胡红岩马亚杰王丹马艳
姜伟丽,马小艳,任相亮,胡红岩,马亚杰,王丹,马艳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455000)
棉蚜 (Aphis gossypii)是棉花上的常发性害虫,危害严重时可造成叶片卷曲、花蕾脱落,严重影响棉株生长。在大田生产实践中,棉蚜的控制一直以化学防治为主。但随着杀虫剂的大量使用,棉蚜不仅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均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而且对新烟碱类农药如吡虫啉、啶虫脒等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棉蚜的抗药性及其治理成为棉花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1-2]。研究筛选新型的棉蚜防治药剂及其施药技术成为迫切需求。因此,本试验选用了6种新型药剂,于201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验农场(河南省安阳县)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新型药剂在不同施药方式下对棉蚜的防除效果[3],为延缓抗药性及高效防除棉蚜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剂
25%(质量分数,下同)噻虫嗪水分散粒剂(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WG)(四川省川东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5%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乳油(Emulsifiableconcentrate,EC)(湖北省汉川瑞天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48%丁硫·啶虫脒油悬浮剂(Oil miscible flowable concentrate,OF)(天津市汉邦植物保护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Water dispersible powder for slurry seed treatment,WS)(连云港立本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萎锈灵种子处理悬浮剂 (Flowable concentrate for seed treatment,FS)(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生产)、2%吡虫啉缓释粒剂(河南好年景生物发展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设计
根据上述6种药剂的剂型采用不同施药方式,共设19个试验处理(表1),每个处理4次重复,小区面积20 m2,随机区组排列。采用抗虫棉品种中棉所79,于2017年4月26日播种,播种量为每666.7 m22.5 kg;行距0.80 m,种植密度为5.5万株·hm-2,棉花长势和田间管理均匀一致。茎叶喷雾于棉花苗蚜发生盛期(5月15日)进行喷雾施药(药液用量为375 L·hm-2),拌种处理于棉花播种前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沟施药剂在棉花播种时播入或撒施入播种行。
1.3 调查方法
茎叶喷雾:施药当天喷药前在每小区中间2行随机抽取25株棉花定株挂牌,调查整株棉苗上的无翅蚜数,药后分别于1、3、7、14 d调查各小区挂牌棉株上的残虫数。
拌种及沟施:从棉花出苗后棉蚜发生初期(播种后10 d)即开始调查棉蚜数量,每5 d调查1次,每小区在中间4行随机调查25株棉花上的无翅蚜数,记载卷叶株数。沟施药剂处理还在伏蚜发生时进行调查,每5 d调查1次。
表1 试验处理
1.4 统计分析
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4]计算不同药效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及防效,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Duncan’s差异显著性分析,评价各药剂处理对棉蚜的防效。
2 结果与分析
2.1 茎叶喷雾处理对棉蚜的防效
3种新型药剂25%噻虫嗪WG、25%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EC和48%丁硫·啶虫脒OF防治棉花苗蚜见效快,在药后1 d的防效均超过95%,而且防效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提高;但3个药剂对苗期棉蚜的持效期不尽相同,其中25%噻虫嗪WG处理2、3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EC处理4、5、6,持效期均超过 7 d,而 48%丁硫·啶虫脒 OF处理7、8、9的较高防效能维持14 d左右(表2)。
2.2 拌种处理对棉花苗蚜的防效
70%噻虫嗪WS处理11、12和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萎锈灵FS处理14、15,控制棉花苗蚜效果均较好,有效控制期可超过播种后30 d,基本可控制整个苗期棉蚜(表3)。在播种后30 d,空白对照的百株蚜量已达到11 523头,卷叶株率为100%,而这4个处理的百株蚜量分别控制在1 665、875、1 315和 1 095头。
2.3 沟施处理对棉蚜的防效
由表4可以看出,2%吡虫啉缓释粒剂通过沟施对苗期棉蚜的防效优良,且随用药量增加,其田间防效提高,持效期延长。其中在播种后30 d,其田间防效仍高达97.5%~98.9%,百株蚜量被控制在293头及其以下,基本可控制整个苗期的棉蚜发生危害。
于7月中旬棉花伏蚜发生期(播种后85~100d)的调查结果表明,2%吡虫啉缓释粒剂3个剂量沟施对伏蚜已失去防效(表4)。在伏蚜发生初期,即播种后85 d,中、高剂量处理17和处理18的防效仅为21.6%~23.7%;到播种后90 d,伏蚜进入繁殖盛期,其防效也仅为49.3%~53.6%。由此可见,2%吡虫啉缓释粒剂在棉田的持效期达不到85 d。
3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杀虫剂按照不同的方式使用对棉蚜的防效及持效期存在差异。其中:茎叶喷雾处理,48%丁硫·啶虫脒OF对苗蚜的防效优于25%噻虫嗪WG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持效期较长,在14 d左右,推荐使用剂量为120~180 g·hm-2;棉种拌种处理,70%噻虫嗪 WS和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萎锈灵FS能有效控制苗蚜,持效期可达播种后30 d左右,推荐剂量分别为 3.15~4.20 g·kg-1和 3.00~4.00 g·kg-1。 值得一提的是,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萎锈灵是杀虫剂和杀菌剂的三元复配拌种剂,不仅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还能有效地防治苗期病害等,有利于棉花幼苗的健壮生长。
表2 3种新型药剂茎叶喷雾对棉花苗蚜的防效%
表3 2种新型药剂拌种对棉花苗蚜的防效 %
表4 2%吡虫啉缓释粒剂沟施对棉花苗蚜、伏蚜的防效 %
缓释粒剂是农药剂型研究中的1个热点,它具有延长农药持效期、减少施药次数、降低用药量和药剂的使用毒性等优点[5]。本试验中2%吡虫啉缓释粒剂按照22 500~37 500 g·hm-2沟施对棉花苗蚜的防效优良,持效期长,可超过播种后30 d;但对蕾铃期发生的伏蚜基本没有控制效果。因此,采用该药剂沟施防治棉蚜时,后期仍须视虫情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综上所述,棉蚜的防治可以选用多种不同的药剂,并且根据不同药剂类型采取拌种、沟施(姜伟丽,等)不同施药方式下6种药剂对棉蚜的防治效果研究或喷雾等相应施药方式。实际应用中,为防止棉蚜抗药性较快上升,应进行综合防治,减少施药次数,并采用不同类型农药品种轮换或者交替使用,避免单一使用相同品种药剂。
[1] 李飞,韩召军,吴智锋,等.我国棉蚜抗药性研究现状[J].棉花学报,2001,13(2):121-124.
[2] 梁彦,张帅,邵振润,等.棉蚜抗药性及其化学防治[J].植物保护,2013,39(5):70-80.
[3] 王丽,张帅,雒珺瑜,等.安阳棉蚜寄主专化型及其形成机制初步分析[J].棉花学报,2015,27(4):372-378.
[4]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生测室.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5] 丁振华.中生菌素缓释颗粒剂研制及控释机理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