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伍子胥的传说

2018-07-05崔水馨

前线 2018年5期
关键词:伍子胥吴国渔夫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乱世之一。所谓乱世出英雄,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这乱世之中的风云人物兼复仇化身——伍子胥。

《史记》中的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根据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他的父亲伍奢是楚平王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建。后来,费无忌诬陷太子建造反,伍奢为太子鸣冤,被楚平王押入大牢。费无忌又说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很有才干,将来也是祸患。于是设计以伍奢为人质,召伍尚和伍子胥回楚国,并威胁他们说:“如果你们不回来,就杀掉你们的父亲。”伍尚准备回国,但伍子胥说:“楚王让我们回去,不是想饶过父亲,而是把父亲当作人质,想骗我们回楚国。如果回去,一定是父子俱死。不如逃到别的国家,找机会为父亲报仇。”伍尚知道是陷阱,但为了父亲,他还是回了楚国。结果,和父亲一同被杀。伍子胥独自逃走了。

伍子胥出了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一条大江挡住了去路。这时一位渔夫见伍子胥情况危急,便立刻让其乘船过江。伍子胥摘下宝剑,相赠:“此剑价值百金作酬谢。”渔夫拒绝:“楚王有令,捉到伍子胥者,赏粟五万石。我会贪图只值百金的剑吗?”历尽千辛万苦抵达吴国的伍子胥与吴王的儿子公子光建立了深厚友谊。公子光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阖闾重用了伍子胥,伍子胥协助阖闾攻破了楚国。伍子胥终于可以复仇了。但是,此时楚平王已死,他的儿子楚昭王也逃走了。复仇心切的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挖出尸体,抽打了三百鞭才罢休。“掘墓鞭尸”典故就来源于此。伍子胥的挚友申包胥派人指责伍子胥说:“你本是楚平王的臣子。如此复仇太过分了!污辱死者,违背天理!”伍子胥说:“我就像行人赶路,太阳快落山了,但路途还很遥远,所以我要倒行逆施。”于是,“日暮途远”和“倒行逆施”的成语就诞生了。

阖闾死后,伍子胥又辅佐阖闾的儿子夫差,大胜越国,并俘虏了越王勾践。但勾践使用金钱美女迷惑了夫差,逃过一劫,而一直主张彻底灭亡越国的伍子胥遭到夫差怀疑。后来,在奸臣伯嚭撺掇下,夫差把“属镂”剑赐给伍子胥,令他自尽。 伍子胥自尽之前说:“我死后,你们一定要在我坟上种树。吴王夫差死了之后,用我坟上的树做吴王的棺材。另外,把我的眼睛挖掉,悬在吴国的东城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消灭吴国。”吴王夫差听到他的话,大为震怒,把伍子胥的尸身用皮袋裹着抛入大江(今浙江省钱塘江)之中。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

传说中的伍子胥

民间传说中的伍子胥大致与《史记》中的记载保持一致,但是细节更加丰富,尤其强调伍子胥和老百姓之间的直接联系。

首先,有关他出昭关的传说中,一定少不了老百姓的帮助。逃出昭关之前,伍子胥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前有关卡,后有追兵。一旦失败,必被楚国抓到并杀害。情况危急,伍子胥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心理压力和苦恼是如此之大,他竟然一夜之间愁白了头发!这就是著名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发”的故事。头发白了,反而可以掩盖真面目,使得伍子胥终于蒙混出关。

出了昭关,前有大江拦住去路。危急关头,一个无私无畏的老百姓出现了。《史记》中偶然出现的渔夫,在民间传说中的作用变得非常大。渔夫不仅帮助伍子胥渡江,而且还给了他食物。渔夫谢绝了伍子胥赠予的宝剑。伍子胥问其名字,渔夫也并未告知。伍子胥离开前,嘱咐渔夫把自己用过的餐具都藏起来,以免暴露自己的行迹。结果,伍子胥刚走了几步,回头一看, 渔夫已经投河自尽——渔夫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保密承诺。伍子胥在渔夫的帮助下顺利逃出了昭关。有另外一种说法是:伍子胥以宝剑相赠,并嘱咐渔夫不要泄露自己行踪。渔夫接过宝剑说:“我救你为的是保护国家忠良,并不图私利。既然你怀疑我贪利少信,我只有一死明志。”于是挥剑自尽。

去吴国的路上,伍子胥拖着病体,在街上讨饭,碰到一个正在洗衣服的女人。他看见女人竹筐里有饭,就上前乞讨。女人拒绝了,她说:“我虽然三十岁了,但还没有出嫁,所以不能让陌生男人吃饭。”但是伍子胥再次请求,该女人看出伍子胥并非凡人,于是拿出了筐子的饭和水瓶,跪在地上,款待了伍子胥。伍子胥吃完饭后,告诉女人:“夫人,把这个瓶子藏起来别让人看见,免得暴露我的行踪。”女人叹息说:“我独自和母亲生活了三十年,本想保持贞节,但因为给外边男人做了点饭,违反了礼仪,使自己陷入困境。你放心地走吧。”伍子胥刚走五步,回头再看,她已经投河自尽了。这个传说后来又有所发展:洗衣女自尽后,伍子胥后悔莫及,咬破手指,在石头上写诗一首:“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等伍子胥报仇之后,前来报恩。但是,找不到姑娘的家,只好把千金抛入姑娘投水的地方。据说这就是“千金小姐”一词的来源。

伍子胥在这些无名老百姓的帮助下,成功逃出昭关,顺利来到了吴国,并实现了为父兄报仇的心愿。但最终伍子胥还是被自己亲自提拔的伯嚭陷害而死。这个伯嚭原本也是楚国人。伍子胥的父亲被奸臣费无忌陷害,伯嚭的父亲也被费无忌陷害;伍子胥逃到吴国,伯嚭也逃到吴国。所以,伍子胥和伯嚭的关系本来可以算是同病相怜!伍子胥把伯嚭推荐给阖闾,让伯嚭当上了大夫。善于看相的被离就想阻止,他告诉伍子胥说:“我看伯嚭,他眼睛像老鹰,走路的样子像老虎。这是杀人的面相!”其实伍子胥也懂看相,但他同情伯嚭。别人问他为什么重用伯嚭,他回答:“同病相怜。”他万万想不到,这个伯嚭为了一己之私,竟然恩将仇报。

因為伯嚭的挑拨,伍子胥和吴王夫差的关系日渐疏远。这时,历史上出名的美人西施出现,使得伍子胥的地位岌岌可危。原来,越王勾践为了求和,将郑旦和西施两位美女献给了吴王夫差。郑旦和西施入吴国时,百姓们为了一睹两位美人的美貌挤破了城门,可见她们是多么的美丽。这时,伍子胥却向吴王夫差进谏:“郑旦乃倾城之美,可接受;而西施乃倾国之色,万不可接受。”但是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谏言,沉迷于西施的美貌不能自拔,最终在伯嚭撺掇下命令伍子胥自刎,并抛尸江中。

司马迁《史记》说,伍子胥死后,吴国百姓给他在江边建造了祠堂加以祭祀,没有提及其坟墓。传说中的伍子胥墓现存两处。一处在苏州吴中区胥口镇西伍相国祠内,此地是吴国国都所在。另一处在湖北省老河口市付家寨镇陈家港村附近,据明清县志以及民间传说,这里是伍子胥故里。当年伍子胥被杀之后,乡亲们把他的尸体偷回故乡安葬。为了防止盗墓,老百姓又造了九十九座假坟墓来隐藏真墓。

老百姓对伍子胥的爱戴是发自肺腑的。后来的民间传说甚至把很多民俗的起源都归结到伍子胥身上。

北方人过年都要吃饺子,而苏州地区属于江南,过年一定要吃糯米年糕。这种春节风俗是怎么来的呢?民间传说,伍子胥在死之前预言:自己死后,吴国将受到越国的攻击,百姓必将生灵涂炭。所以他叫来自己的心腹,对他说:“越国攻打我们的时候,你在城下挖地三尺。”伍子胥死后,真的发生了战争。因为已是年末,天气寒冷,百姓饱受饥饿之苦。伍子胥的心腹想起了他的遗言,就挖掘城墙根,果然从地下挖出了一块块的“城砖”,也就是用糯米做的年糕。正是因为伍子胥的先见之明,百姓平安度过了冬天。后来,每年到了春节,为了缅怀逝世的伍子胥,百姓都会做一些像砖头一样的糯米糕来祭祀。这就是春节苏州人吃年糕的由来。

苏州本地还有另一个传说,伍子胥去世那天是农历五月五日,正是端午节。于是,从那以后的每年端午节,本地人都要做粽子祭祀伍子胥。尽管其他地区的人们传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但是苏州人依然坚守自己的端午节,坚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此可见伍子胥在苏州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

还有其他的说法是,伍子胥去世是在农历八月中旬左右。每年一到这时,钱塘江就会涨潮。相传这潮水正是伍子胥的化身,所以也有人将伍子胥神化为“涛神”。

传说背后的深意

司马迁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如此评价:“如果伍子胥死于非命,那么和蝼蚁有何区别?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可悲可泣。江上屡陷困境,路边乞讨,但片刻也不忘楚国大仇,故忍耻辱,立功名,不是大丈夫又怎能做到如此地步?”司马迁是从立功雪耻角度肯定伍子胥的。那么普通老百姓为什么喜欢伍子胥呢?百姓不大关心伍子胥做了多大的官,他们关心的是伍子胥凭借一己之力最终报了杀父之仇。

儒家的中庸思想长期以来处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中。但是,民间社会还有另外一种思想,就是复仇,无条件的复仇。伍子胥父亲和兄长无辜被害,是天大的冤案,而且是杀父之仇。民众对此深恶痛绝。当法律无法实现公平正义的时候,老百姓就会支持个人通过复仇来实现公平正义。所谓“有仇不报非君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民间谚语都是支持复仇的。

傳说伍子胥逃难过程中的渔夫和女人甚至用自我牺牲来支持伍子胥复仇,这些情节表明了百姓对伍子胥的无条件支持。

由于伍子胥的做法不大符合儒家的道德观念,所以知识分子笔下记载的伍子胥形象多少有些暴戾极端,也有人把他的死看作是过度复仇所造成的一种惩罚。但是,民间传说中的伍子胥完全是正面形象。他原本是一个普通人,逃难过程中战战兢兢,甚至因为过度忧心而一夜白了头。在危急时刻也渴望得到帮助,看到百姓饱受饥饿也会心生怜悯。老百姓把伍子胥完全塑造成一个无辜受害者的形象,也从伍子胥身上看到了自己在黑暗社会遭受不公平对待的命运,于是他们舍生忘死地帮助伍子胥,即便在他死后,也依然每年用粽子祭祀他。换句话说,老百姓正是通过对伍子胥复仇的支持,表达了他们对社会黑暗势力的抗争。

(作者:崔水馨,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留学生)

责任编辑 / 金蕾蕾

猜你喜欢

伍子胥吴国渔夫
“千金”的由来
三十六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东周列国志(10)
吴国平
千金小姐
伍子胥出昭关
一所学校 一名老师 一辈子坚守
粮食也是武器
天皇版“渔夫”
渔夫的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