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手拈来就是山

2018-07-05张晋

求学·素材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论点作文

张晋

在作文写作里,作文素材的收集与整理一向深受重视,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求过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素材积累,并且有很多老师是硬性规定素材收集的数量和类型。但是,进入高三备考冲刺阶段,如何用上用好作文素材,却是众说纷纭。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借这篇文章与各位同学探讨作文素材的收集和运用。

准备阶段:智慧选择

也许你们听说过,作文素材来源于日常阅读。那么,什么是日常阅读呢?我们的日常阅读往往分为三种:自由的碎片化信息阅读、文科指定阅读和全本经典分期阅读。阅读是人类自觉进步的求知欲望,尤其是莘莘学子,身处学校之中,几乎不可能有哪天是阅读空白日。早读要背诗词、读英语课文,饭点要刷数字媒体,午间晚间全校转播新闻,更不用说各个文科作业里长篇累牍的指定文本阅读、分析和背诵。可是,明明身处信息的海洋,我们却老是感觉自己挽不住一朵浪花。作文课上,提起笔来写个观点,便搜尽枯肠。

所以,我们面对高中三年厚厚的作文素材,要做“减法”,给作文素材本“减减肥”。

作文素材整理这项工作本身应该是目的性很强的,“为作文写作而整理素材”。那么作文写作有什么特点?笔者认为,作文首先是指定性的。语文学科中无论什么类型的作文,都需要命题指定。我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作文寫作里,似乎是相反的,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舞台有多大,心就有多大”,命题就是这样一个舞台,你不能“旋转,跳跃,闭着眼”,你尽可以“仰望星空”,但必须“脚踏实地”。语文高考作文命题历年来都是与时代发展“相亲相爱”,主张扬善惩恶的。你活在历史当中,见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是作文的内容,而考察者则从你的作文里看到你未来的模样。作文的素材就是你眼中时代意义的“证据”。

到了冲刺阶段,面对厚厚的作文素材积累本,我们该如何提纯萃取呢?

时事类的素材是最受欢迎的,也最好找。不过,笔者建议时事类素材一般每个领域三个就好,一个正面素材,一个反面素材,一个可以多元解读的素材。例如2018年的体育领域,就拿平昌运动会来说,正面素材有日本花滑选手羽生结弦的伤病抗争故事和央视解说员陈滢的赞美——“命运,对勇士低语,你无法抵御风暴。勇士低声回应,我就是风暴。”反面素材有俄罗斯籍韩裔短道速滑前世界冠军安贤洙无缘平昌冬奥会翻出韩国冰盟“派系排挤”旧事。多元解读的素材有短道速滑3 000米女子接力赛上的争议判罚,涉及的解读有“公平”“规则”“理性与感性”等。笔者认为时事类素材无须保留三年,最好每年更新,建议高三的同学重点搜集高考这年1月份以后的时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用。如2018年,就要关注“习总书记新年致辞”“春晚关键词”等好用时事素材。

文学文化类的素材最体现考生的语文素养。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积累文学文化类的素材不是为了显摆,也不是为了凑字数,文学文化类的内容本身就能提高写作者的眼界和思维水平,试想,一个能够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人又怎么会轻易地放任自己的生命虚耗在“快手”(短视频直播平台)上?这类素材积累得越多越好,积累越早开始越好,有句话用在文学文化类素材积累工作上很恰当:“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25年前,第二个好时机就是现在。”文人轶事、名句警篇是文学文化类素材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你对现代诗歌或者小说散文里两三百字的文段有偏爱,建议将之与备考素材剥离出去,另开一个本子,这样,你在备考的时候能够更集中注意力,而在休闲的时候能够更放松地享受文字盛宴带给你的愉悦。

收集阶段:巧妙剪裁

很多同学收集作文素材,往往只有一种方法——“全抄”。这种方法耗时耗力,效果却不明显。大家明明埋头做素材积累都很认真,一旦开始写作文,论证乏力时又是一顿抓耳挠腮。这就是“事倍功半”的典型。

冲刺阶段做作文素材收集,再也不能照本全抄,而应该消化信息、重新制作素材表述。笔者建议:1. 将事件素材概括成一句话,标注重点信息和关键词;2. 将名言警句按核心价值词分类别记录,务必附有出处。不要小看这些细化工作,它们能在关键时刻唤醒你的记忆,又能作为搜索引擎打开论证思路。

1.将事件素材概括成一句话,标注重点信息和关键词。

很多作文素材,都是“素颜”的,只以单纯的故事形式出现,注重情节叙述和人物形象塑造,很多都是以新闻的形式出现,不能直接运用在议论文里。如:

【环球网综合报道】新加坡国防部去年底宣布推出“漏洞悬赏计划”,雇用白帽黑客“攻击”新加坡国防部8个连接互联网的重要系统。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月21日消息,200多名海内外高手“入侵”新加坡国防部属下的网络系统,3个星期里抓到35个漏洞,共获得约2万美元奖金。

据报道,漏洞悬赏计划是雇用白帽黑客“攻击”国防部8个连接互联网的重要系统, 包括国防部网站、国民服役网站及使用I-net系统让国防部和新加坡武装部队人员上网的电邮服务。共有264名白帽黑客在今年1月15日至2月4日间参与这项计划,其中100名来自本地的白帽黑客社群。白帽黑客指的是那些利用自身黑客技术,来测试网络及系统韧性的一群善意黑客。

在为期3个星期的活动中,这些白帽黑客抓到35个漏洞,新加坡国防部共发出1万4750美元的奖金。每个漏洞的奖金额介于250美元至2000美元,取决于寻获漏洞的复杂程度和关键性。

这个素材将近四百字,如果不做技术性处理,很难想象能用在什么方向的作文里。我们收集的时候,就要尝试“先缩写语句,再概括观点”。我们先概括出这个素材的主要内容:“新加坡政府雇佣白帽黑客测试国防部系统。”这句话就可以记录在我们的素材积累本里,简洁明了,容易记忆。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我们可以通过提取重点信息和关键词来提升这条素材的价值。举例来说,第一条很有价值的重点信息是“白帽黑客指的是那些利用自身黑客技术,来测试网络及系统韧性的一群善意黑客”,说明素材主角是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身怀绝技,虽有黑客之名却愿意走白道,积极推动网络系统健康发展。于是,我们得到关键词:“技术”“心术”“双面性”。第二条很有价值的重点信息是“新加坡国防部共发出1万4750美元的奖金”,新加坡政府雇佣白帽黑客“攻击”国防部系统,并履行承诺发放高额奖金,积极主动应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信息风险,其开明的政治态度和灵活的行事方式值得大书一笔。于是,我们又得到了新的关键词:“创新”“开明”“公信力”。将这些关键词整理一下,就可以概括出这个新闻素材背后的多元观点了。

现在,我们的素材积累本上新增的一个素材是这样的。

主要内容:新加坡政府雇佣白帽黑客测试国防部系统。

关键词:技术与心术、科技双面性、创新、开明政府、公信力

观点1:技术高更要心术正

观点2:科技是把双刃剑,握剑的人决定伤害或守护

观点3:创新使政府从神坛走下来

观点4:开明的政府才能带来活力四射的社会

观点5:公信力来自政府办实事的方式

……

这样一个新增的素材,是不是比那些全文抄录的素材更直观更容易被想起呢?如果画成思维导图,效果更佳。

2.将名言警句按核心价值词分类别记录,务必附有出处。

提起“核心价值”词,很多同学可能会嗤之以鼻,这应该算是“老生”常谈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似乎能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每一面墙上,很多同学都可以倒背如流。但是,倒背如流并不等同于深刻理解。其实这些核心价值观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新发展有机结合的精粹。很多名言警句都可以归服于这十二面旗帜之下。我们就以习近平总书记信手拈来的经典金句(《新湘评论》2015年第05期)来做素材积累示范:

类目:法治

1.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老子》

释义:做事,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着手;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2.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习近平《之江新语·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

典出:《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释义:国家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没有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循的法。

类目:诚信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春秋榖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释义: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能言语。如果不能言语,何以称为人?言语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能表达承诺。如果言而无信,言语再多也没有意义。

类目:敬業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

典出:《老子》

释义: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天下的难事,都是先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

本来,《新湘评论》2015年第05期的主题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其中这篇文章《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是按照“修身篇”“为学篇”“民本篇”“官德篇”“治理篇”“天下篇”来分类,如果按照这样的分类,我们虽然能够背诵下来,却很难在时间短、压力大的考场之上将它们迅速唤醒,所以我们应该使用更加明确的指向标,以便写作思维一旦触动关键词,立马点亮相关名言警句。收集名言警句的时候,若将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作为关键词,就能明确论证方向、收窄搜索范围。可能有同学这时候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时事类素材不用这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作为类目呢?笔者认为,名言警句的观点主张通常比较单一,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主张的就是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这是一元解读。但事件类素材则不同,往往能根据语境和表述展开多元解读,若用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作为类目,也许反而限制了时事类素材的可为天地,所以笔者不建议使用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作为事件类素材的类目。

总之,名言警句素材的积累样式可按以下模板进行:

类目——

原句——

典出——

释义——

为什么要强调注明出处呢?出处是个加分项,连名言的出处都记得这么清楚,语文素养可以说很深厚的了,这也是作文判分里“鹤与鸡”的分水岭之一。生活中,尤其是网络里,出处与原话张冠李戴的情况并不少见,闹出不少笑话。不久之前,还有博主弄来一段“鸡汤文”,冠以“莫言”的大名。真正的莫言转载此文,并调侃道:“理不糙,可是我也想知道是谁说的。”很多时候,无伤大雅的张冠李戴往往使阅卷老师一笑而过,置之不理。但太突兀的张冠李戴可能会影响作文的整体得分。

为什么要释义?主要是防止误读,尤其是那些含义并不明显的名言警句,最容易“献丑”。在素材积累阶段就耐心做好释义,备考的时候就能一目了然,铭记于心。

我们对素材实施技术性处理,是为了在备考当中快速高效地记忆及触发联想。不同的素材样式,应该选择不同的剪裁收集方法,至于爱好文学的同学,喜欢抄录长篇诗歌和小说散文,建议另寻一本封面精美、纸质优良的笔记本,抄写的同时还可以装帧一些心仪的花式胶带纸,这样的本子一定会令你更加爱不释手,成为宝贵的高三纪念册。

运用阶段:多维活化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耿直地说,我们做作文素材积累,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让自己的考场作文充实起来。即使文体自定,考场作文最常见的面目仍然是议论文,议论文三大组成部分分别为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篇小文不谈审题立意,所以不讲论点设计;不谈写作思维,所以不讲论证方法。我们以一个作文题做示范,简单地谈谈“素材——论据”的转换过程及方法。

(钦州二中2018届高三第五次月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作家应邀到一所中学做演讲,演讲之后让学生写纸条提问题。一张纸条上写着: 我很生气,这个世界是不平等的,比如,我的爸爸为什么是一个农民;为什么我上学要走那么远的路,我的同桌却坐着小汽车;为什么我只有一支笔,他却有那么大的一个铅笔盒?

这位作家看到这张纸条,马上想到了小说《简·爱》中简·爱的一句话:“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我们站在上帝的脚下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假如你是这位作家,你将如何回答那位同学的问题呢?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这道题选自毕淑敏的《呐喊是必需的》,审题立意不难,最佳立意是物质上人们是不平等的,但精神、人格上人们却是平等的。这个立意比较“虚”,要写好这篇文章,是不能跟着立意一起“发虚”的,切忌架空高谈阔论道德修养,最好的办法就是引用恰如其分的具体事例论据,让论题变得“接地气”。

当我们做好了谋篇布局,设计好论点与分论点,就要对应论点和分论点安排素材论据。我们就拿这个作文题的其中一个关键词“平等”展开。

中心论点:在物质世界的跑道上人们或许无法得到绝对的平等,但生而为人,本来是平等的。

分论点1:在物质上比较,永远都有不平等。(驳论)

分论点2:在精神、人格上,人们都是平等的。(立论)

分论点3:高贵的灵魂不囿于物欲,永远追求人类精神的孤峰。(升华)

这个论证框架是最简单的拆分中心论点作分论点样式,中心论点是转折复句,先论述第一层假设语义的具体内容,再论述第二层语义的确定性,最后进行方法、途径、对象、效果等节点升华。

一、锁定思维节点,引发记忆,写下素材单句或关键词。

在这里,思维节点是“平等”,首先涌现在我们脑海的应该是直接带有思维节点词的素材,例如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种族平等思想,但是细想,我们话题里的“平等”似乎跟这个种族平等思想不太契合,这个唯一能想起来的素材似乎就没办法用了。如果是写这则作文题的另一个立意“微笑以对,用平常心面对生活,不要一味地抱怨”,则有更多可以直接援用的素材。这个立意的思维节点是“平常心”:杨绛先生面对贫穷与纷争,抱持平常心;“冰花男孩”披风戴雪地跋涉来校,笑对镜头不抱怨,也是一种“平常心”。这些都可以用单句或关键词表述在论述框架上。

二、筛选出记忆最深刻的素材,拆分组件,寻找契合点。

如果我们“不幸”只找到“平等”这个方向的立意,又怎么寻找素材作为论据呢?

我们可以先看一遍试卷,试卷上有没有接近这个立意的文本信息。如果还是没有,就要继续搜索脑海里的素材库了。假如你想起了备考时刚看的一个素材:韩国平昌冬季奥运会。这个冬奥会里的故事很多,如3 000米女子短道速滑接力赛里的争议判罚,崔敏静与沈锡希内讧双双退赛,日本选手羽生结弦从伤病中振作展现完美表演……好像没有一个与“物质不平等,精神平等”有关系。这时候,你可以拆分素材的组件来进行细研。

素材的组件是什么呢?是背景、人物、行为、特点、结果、影响。举个例子,韩国平昌冬季奥运会的素材里,“日本选手羽生结弦克服伤病困扰展现完美表演”,背景是“比赛前几个月受伤严重”,人物是“谦逊有礼、刻苦坚韧的花滑少年”,行为是“比赛”,特点是“带伤”,结果是“获得冠军”,影响是“赢得世界的掌声(对己)”“感染鼓舞青少年(对人)”。我们拆分组件之后会发现在“行为”这个组件上有“平等”的意蕴存在,如“在(公平)比赛面前众人平等”。一名运动员应该知道,哪怕你身有重伤,比赛也不会为你修改规则,你能做的只能是放弃或坚持。羽生结弦不抱怨不放弃,在平等的比赛里带伤上阵更做出完美表演,所以比赛也报之以胜利。“天道酬勤”“一分努力一分收获”,這就是“平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推论出去,讨论体育领域的丑闻,贿赂使比赛不再公平,本该公平竞争的参赛者因官员、裁判的肮脏交易,而失去了平等的权利。

记忆最深刻的素材不一定是能用的论据,所以,我们不能妄想“三个素材打遍天下无敌手”,推荐深刻记忆十个素材是比较合理的。如果你已经在冲刺备考阶段已经对这十个素材进行过概括和多元分析,你应该熟悉得如数家珍。例如,这一次月考前,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集体制作了以下十个时事素材:

政治

正:廖俊波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反:重庆市发改委原处级官员刘旗涉嫌受贿2.6亿。

科研

正:黄大年归国担任国家多个技术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严谨求真。

反: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前院长陈进造假“汉芯一号”,破坏国家科研形象。

体育

正:武大靖平昌勇夺首金。

反:韩国崔敏静和沈锡希内讧双双退赛。

学习

正:81岁的学霸奶奶薛敏修取得天津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学位。

反:徐孟南2008年交白卷吃尽生活艰辛,计划参加2018年的高考。

影视

正:《经典咏流传》掀起吟唱古典诗词的文化风潮。

反:新华社痛批《王者荣耀》篡改历史,误导下一代。

抓住关键词“物质”和“精神”,直接可以用的是“刘旗受贿”“黄大年弃财归国”“《王者荣耀》只求经济利益”。我们还可以通过拆分组件得到更多契合观点的论据。“廖俊波为群众办实事”这个素材句子有“办实事”一词,我们可以稍作联想“做什么实事”“怎么做实事”“会有些什么样的牺牲”“会得到一些什么收获”,于是我们可以推导出“苦中作乐”“物质匮乏,精神满足”“得到群众的肯定,从而成为精神丰碑(这是位“感动中国”人物)”。这样我们有了四个素材论据,一篇作文并不要太多素材,罗列素材不但不会得到高分,反而会因为“堆砌素材”被扣分。

三、侧重展开素材里能证明观点的部分情节,运用因果律进行分析论证。

因果律是指所有事物之间最重要、最直接(可以间接)的关系。表示任何一种现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原因,即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之意。这一世的生命发展,可以由不同的努力(即种不同的因),而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果)。

在议论文里运用因果律,简单粗暴地说就是回答“为什么这样说”。科研领域里积累的反面素材“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前院长陈进造假‘汉芯一号,破坏国家科研形象”能够用在“在物质比较上永远都有不平等”这个论点下的是“造假收益”。陈进因“汉芯一号”的“研制”而获得了许多头衔,当然也有不少物质财富,可以从这个推想切入论述。我选了同学写的一个论证段落,将原文与修改文进行对比,让大家更清楚地看清因果律在素材论据里的运用。

原文:在财富的世界里求平等,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就会沦落到人人喊打的地步。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前院长陈进的“汉芯一号”造假事件正体现了过度追求名利、被金钱蒙蔽了眼睛的论点。陈进在短短的四年里大起大落,经历了短暂的富贵荣华生活后,连基本的人格尊严都保不住。这个事件让我们看到了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残酷后果,警示我们: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这位同学的考场作文论证段并没有将原因和结果具体对应起来,“正体现”连接的是现象与本质,但是这个关系是如何组建的,为什么能够“恰好体现”,文中都没有点明。论证第二层次更是只陈述结果,如“大起大落”“短暂的富贵荣华生活”“连基本的人格尊严都保不住”,为什么这么说呢?具体是什么细节原因?没有交代,“追求物质平等”在这个论证段里绕来绕去说不出个所以然。把所有的负面结果都笼统地归结为“追求物质平等”,似是而非,论述是虚弱无力的。那么最后导出“莫伸手”这个离题结论就难免了。

如果说我们在备考阶段的“一句话概括”素材是浓缩的话,那么论证就是将素材论据“泡开”的过程,像开水冲入茶叶之中,我们从记忆智库里撷取到一句话素材,以此唤醒对该浓缩素材里相关的细节回忆。在陈进一例中,素材的细节是“前院长”“造假”“破坏国家科研形象”,我们可以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科研带头人造假有什么好处,造假会有什么结果——能够得到鲜花掌声,能够要到更多的科研经费,能够吸引众多正在开展创新改革的公司企业……或者应该说,陈进造假,就是因为会有如此“好处”。于是我们得到相对来说比较具体的“追求物质平等”的细化分析。

修改稿:在永无止境的财富世界里求平等是愚蠢的,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一不小心就落到罪恶的深渊,失去生而为人的权利。因为贪恋学术光环、追求物质利益(原因),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前院长陈进竟然将购进的“MOTO”芯片挫去原厂标志,换上自己的logo,制造了轰动一时的“汉芯一号”事件。一时间鲜花掌声围聚过来,无数政府奖励、丰厚企业投资都落在陈进团队身上。(结果1)可是纸包不住火,一朝事发,陈进便从云端落下,鲜花枯萎、掌声消弭,奖励和投资都迅速收回,他也因此锒铛入狱,失去了与生俱来的自由和权利。(结果2)“汉芯一号”沦为国人的耻辱、国际的笑柄(结果3),甚至中国的科研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世界科技界质疑(结果4),陈进难辞其咎。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就容易被金钱蒙蔽了双眼,若是落入囹圄,更是连基本的人格尊嚴都保不住,还谈什么“平等”?

修改稿里划线的句子,是同学在老师面批指导下新增加的结果句和改变原文说法的表述。大原因“贪恋学术光环,追求物质利益”放在段落分论点之后,起到强调作用。“鲜花掌声”“奖励投资”是直接结果,但是,因为本来就是“造假”,所以这个结果1是虚假结果。结果2是一串连续的推论,由浅入深、不动声色地推出“与生俱来的自由和权利”这个“精神平等”的内涵。这么看来,论证段落明显比较充实了。

总的来说,备考冲刺阶段,正应该重新整理作文素材。沙汰素材,侧重入选新时事、分类好名言;整理素材,侧重一句话概括,正反多元分析;应用素材,侧重具体细节对应运用因果律。若你能在高考备考中重视素材的分析归纳,何愁信手拈来不是山呢?

猜你喜欢

论点作文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递进式分论点的分类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之寻找论点把握论据
议论文如何分解分论点